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關於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首戲劇性交響曲,有個感人的故事。 "琴魔"帕格尼尼是當代紅透半邊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非常賞識白遼士的才華,委託他寫作一首曲子,這就是交響曲"哈洛德在義大利",只可惜帕格尼尼看過初稿後並不喜歡,可能是因為主角不是小提琴,讓他不好發揮,連1834年的首演都沒參加,此時白遼士30歲。 直到1838年,帕格尼尼才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沒想到大受感動,他對白遼士說:" 貝多芬之後,就只有你了 "。並贈與兩萬法郎,當時白遼士因為歌劇的慘敗,母親的逝世,加上要舉辦一連串的音樂會,導致負債嚴重,正陷入絕境,此龐大金額的餽贈對他來說完全是及時雨。 但當時帕格尼尼已生了重病,不僅無法演奏小提琴,連話都說不出來,白遼士去探望他,兩人互相擁抱,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白遼士因為受到如此恩惠,讓他信心大增,就以莎士比亞著名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成了一首附帶聲樂與合唱的大交響曲,1839年首演時集合了各一百人以上的樂團與合唱團,白遼士因過分擔心失敗而臉色蒼白,但仍勉力親自指揮,聽眾的反應越來越熱烈,最後是大成功。 白遼士將此曲呈獻給恩人帕格尼尼,並指定要寫在出版的樂譜上。只可惜樂譜尚未出版,帕格尼尼就去世了,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帕格尼尼(1782-1840) 怎麼看,這首"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劃時代的作品,白遼士展現繼承貝多芬的雄心,不僅編制龐大( 短笛+長笛2,英國管+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4,法國號4,小號2,短號2,長號3,奧菲克萊德號(或低音號)1,定音鼓2,兩個古代銅鈸,大鼓,豎琴,三角鐵,鈴鼓,弦樂五部也有規定人數,第一&二小提琴至少需15人,中提琴10人,大提琴14人,低音大提琴9人,加上女低音,男低音獨唱,混聲合唱團84人以上 ),在交響曲中加入聲樂也是來自貝多芬第九號,白遼士稱之為"戲劇交響曲",算是介於歌劇與交響曲之間的概念,分成三個部分與多個樂章,大致形式是交響曲,雖有聲樂家及合唱團的表演,也有劇情,但又不像歌劇需要布景,所以不是歌劇,再說一次, 這不是歌劇 !裡面沒有飾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獨唱者,無論是表達羅密歐的孤獨心境,或兩人相愛的場景,都是以管絃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