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圖片
關於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首戲劇性交響曲,有個感人的故事。 "琴魔"帕格尼尼是當代紅透半邊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非常賞識白遼士的才華,委託他寫作一首曲子,這就是交響曲"哈洛德在義大利",只可惜帕格尼尼看過初稿後並不喜歡,可能是因為主角不是小提琴,讓他不好發揮,連1834年的首演都沒參加,此時白遼士30歲。 直到1838年,帕格尼尼才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沒想到大受感動,他對白遼士說:" 貝多芬之後,就只有你了 "。並贈與兩萬法郎,當時白遼士因為歌劇的慘敗,母親的逝世,加上要舉辦一連串的音樂會,導致負債嚴重,正陷入絕境,此龐大金額的餽贈對他來說完全是及時雨。 但當時帕格尼尼已生了重病,不僅無法演奏小提琴,連話都說不出來,白遼士去探望他,兩人互相擁抱,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白遼士因為受到如此恩惠,讓他信心大增,就以莎士比亞著名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成了一首附帶聲樂與合唱的大交響曲,1839年首演時集合了各一百人以上的樂團與合唱團,白遼士因過分擔心失敗而臉色蒼白,但仍勉力親自指揮,聽眾的反應越來越熱烈,最後是大成功。 白遼士將此曲呈獻給恩人帕格尼尼,並指定要寫在出版的樂譜上。只可惜樂譜尚未出版,帕格尼尼就去世了,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帕格尼尼(1782-1840) 怎麼看,這首"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劃時代的作品,白遼士展現繼承貝多芬的雄心,不僅編制龐大( 短笛+長笛2,英國管+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4,法國號4,小號2,短號2,長號3,奧菲克萊德號(或低音號)1,定音鼓2,兩個古代銅鈸,大鼓,豎琴,三角鐵,鈴鼓,弦樂五部也有規定人數,第一&二小提琴至少需15人,中提琴10人,大提琴14人,低音大提琴9人,加上女低音,男低音獨唱,混聲合唱團84人以上 ),在交響曲中加入聲樂也是來自貝多芬第九號,白遼士稱之為"戲劇交響曲",算是介於歌劇與交響曲之間的概念,分成三個部分與多個樂章,大致形式是交響曲,雖有聲樂家及合唱團的表演,也有劇情,但又不像歌劇需要布景,所以不是歌劇,再說一次, 這不是歌劇 !裡面沒有飾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獨唱者,無論是表達羅密歐的孤獨心境,或兩人相愛的場景,都是以管絃樂演奏

布魯克納:c小調交響前奏曲的故事(Bruckner Symphonic Prelude)

圖片
賈維指揮的c小調交響前奏曲唱片,被標示為馬勒作品 聽了二十幾年布魯克納的音樂,他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但前幾年才知道有 "交響前奏曲"這首曲子 ,還是不小心看到的, 明明就是同一首, 但有時是" 布魯克納的交響前奏曲 " ,有時又是" 馬勒的交響前奏曲 " ,到底是誰的作品呢?真是扯到爆了... 有關這首曲子的背景,可參看以下英文維基網頁,若不嫻熟英文的朋友可用googole翻譯,不會很難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ic_Prelude_(Bruckner) 簡言之,這曲子很可能是布魯克納在1876年寫的,或許是一首沒完成的交響曲樂章,就給學生魯道夫·克日扎諾夫斯基( Rudolf Krzyzanowski, 1859-1911,下圖) 當管弦樂配器法練習,所以並不是完整的奏鳴曲式,而是 形式 簡單 的"前奏曲"。此手稿直到1945年後才被作曲家Heinrich Tschuppik發現, 克日扎諾夫斯基 正是他的叔叔。 Tschuppik把手稿整理,補充,於1949由慕尼黑愛樂首演。至於為何會牽扯到馬勒呢?因為1949年Staub-Schläpfer這位蘇黎世的學者認為也有可能是馬勒為了考試而寫的,因為配器方式接近馬勒早期的"悲嘆之歌"(Das klagende Lied)與第一號交響曲,而馬勒與克日扎諾夫斯基都是維也納音樂院的同學,也都是布魯克納的崇拜者,兩人曾合作把布魯克納巨大的第三號交響曲縮編成鋼琴譜,完成了此項艱難的工作(當時出版交響曲總譜,多半要附帶鋼琴譜,好讓購買者能在家彈奏)。 而Staub-Schläpfer註釋過後的版本三十年後被馬勒學者Paul Banks發現,他委請作曲家Albrecht Gürsching重新配器,成了一首"馬勒風"的曲子,並在1981年進行演出,加深了許多人以為這是馬勒作品的印象.... 而1985年,Wolfgang Hiltl買下了克日扎諾夫斯基的原稿,並由著名出版社Doblinger出版,1997年由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首演。 由此可知,目前此曲的版本有三個: Gürsching改編版(馬勒風):兩個錄音 Neeme Järvi(賈

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Mozart Mass in c minor K 427 )

圖片
我想談談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 K427,這首常被稱為莫札特最高成就的曲子。 莫札特 故鄉奧地利薩爾茲堡是天主教的重鎮,他 一生寫了十七首彌撒曲 ,多半都可以用在彌撒的儀式上,長度也不會太長,其中的加冕彌撒曲 K317相當有名,C大調莊嚴彌撒曲K337也不時有人演奏,而立在這一長串名單最後的c小調彌撒曲K427,則與前面十六首都大異其趣,不但規模龐大,超出教會儀式需要,還使用巴洛克清唱劇的形式創作,也就是將經文分成一段一段,各寫一個樂章,所以在一個樂章中只有一種情緒,例如絕對不會前面頌讚上主,後面又求主垂憐.. ..除此外,這曲子還有什麼特色呢? 1.這是莫札特給妻子康絲丹采的愛情誓約書,寫彌撒曲等於是在神面前見證婚姻,意義非凡 。 2.因為將經文分段寫,每段都寫成一個樂章,所以相當長。只可惜沒寫完,不然規模恐怕要直追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了… 3.即使沒寫完,已經完成的部分正如音樂學家說的:已經夠輝煌的了! 4.在古典時期的莫札特,為什麼要寫一首如此繁複多聲部的巴洛克式彌撒曲?不是要崇尚簡潔嗎? 5.在名著"音樂欣賞"中,作者鄔里希(Ulrich, Homer)將這首曲子稱之為"莫札特的最高表現",”他最純最美的境界”。 只是這首彌撒曲, 與他最後的 安魂曲 一樣都沒有完成, 是讓人最可惜之處,我想因為這彌撒曲是自動自發寫的,沒有完成的壓力,加上規模又過大超出教堂儀式需要,完成的動力就大減了,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大家常說莫札特的曲子渾然天成,自然流暢,對之拆解分析,從某種角度是不敬的,也沒必要,直接去聆聽就是了。只是我還是想明瞭,所謂的"渾然天成",到底從何而來?以剛開始的 垂憐經 來說,歌詞就是很簡單的:" 上主,請垂憐 ",並有一個短短的前奏,是很典型,帶點消沉的c小調。 我們知道,古今的作曲家在寫這段經文的曲子時,幾乎都用小調(當然貝多芬的D大調莊嚴彌撒曲是個少數的例外),因為那是一種請求,帶有請上主悲憐的成分,自然不宜太快樂或明朗。而莫札特在短短的前奏中,就已經把他在這首曲子的象徵音型給表現出來了~就是常帶有下降的半音階,分別由 d-升c- c , f-e- 降 e ,還有由 b-降b- a ,再到 g ,這最後的 c,降e,g ,正好就是c小調的主和弦,這是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故事(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

圖片
  在莫斯科音樂院就讀時被認為是稀世奇才的拉赫瑪尼諾夫,無論鋼琴演奏及作曲上都極為成功,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卻是一敗塗地,遭到嚴厲惡評,讓他對作曲的意願及信心全部瓦解,幸得催眠師達爾(Nikolai Dahl)治療,漸漸恢復,並寫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由第二,第三樂章開始著手,最後完成第一樂章,於1901年首演獲得大成功,在這段期間的所有抑鬱及憂思,以及衝破困難後的喜悅,都表現在這首傑作之中,加上優美的旋律,高度的演奏技巧,到現在仍是鋼琴協奏曲中數一數二的名曲,以下影片是著名鋼琴家李希特與華沙愛樂演奏的版本。 第一樂章 c小調,中板,奏鳴曲形式。響起俄羅斯東正教鐘聲似的和弦,這樣的聲音常迴盪在他的作品中...由f小調主和弦開始,加上 降d 這很不和諧的音(0:09),而 降d-c 的半音差正是這首曲子的重點: 在打擊數次,越來越強後,就將主音f解決到屬音c,降d也解決到c,將不和諧的能量釋放出來,進入沉重的c小調(0:30),獨奏鋼琴則以分解和絃方式演奏, 第一主題 由低音域的弦樂開始(0:35),配合低音的重擊反彈,漸漸往上提升,經過類似他崇拜的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悲情嚮往(1:10),鋼琴再奏出第一主題(1:58),以及快速的跳躍音型(2:23),轉到關係調降E大調,相對明朗抒情的 第二主題 (2:37),稍解前面的沉重氣氛,有連續性的三度模進往下(2:45),相當抒情,他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也會常用此手法。這旋律會不斷升高,而且有更華麗的音階做為伴奏,並在結尾轉回c小調(4:31)。 又出現了快速的跳躍音型,以及宣告的喇叭聲,轉為G大調(5:01), 發展部 由第一主題開始(5:11),但音型是 c-降d~c-降d ~(又是一個半音差),這不是開頭那些和弦嗎?只是現在被分散開了,此主題(鋼琴)變得更緊湊,產生出新的音型(5:25),與原來的第一主題(第一小提琴)結合(5:30),此主題後來也到了木管聲部(5:54),然後是第二主題(6:11),鋼琴不斷敲出鐘聲似的和絃(6:15),讓人想起序奏,這段也是相當困難之處,尤其需要左右手配合良好(6:43),在頂點第一主題回到c小調(6:48),以弦樂出現,鋼琴繼續演奏那敲擊的鐘聲(旋律是新的音型),兩者結合達到最高潮, 可謂驚天動地, 也是再現部的開始。 然後第二主題出乎意

讀書心得:神通的真假/作者:蔡肇祺(1988)

圖片
  最近讀的書是" 神通的真假 ",於1988年出版,作者蔡肇祺(1933年2月14日-2018年9月11日),曾號燕青,生於臺灣臺南,祖籍福建漳州,詩人、詞曲作家與武術家。畢生詩詞創作甚豐,並爲兩千餘首詩詞譜曲。為太極拳宗師鄭曼青先生入室弟子,以凌空勁聞名。曾任《光華雜誌》季刊發行人(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這本書是好友蔣亞林兄於去年九月(2022)給我看的,完全是本奇書,雖有些讀不懂或不明其意的地方,譬如”阿罷”,或一些咒語,但這些不是我的重點,我也不想學會神通,而是對此好奇,想了解在這方面的修為是從何而來。 他先說神通不應該是為救人苦難而存在,而蓋廟,也不代表神佛就在那裏。想要藉拜神拜佛來消災解厄更是不真實的,因為神佛不會接受賄絡。真神通會預言未來,但不會講得很清楚,因為這樣沒好處,例如講人家會考上什麼學校,反而造成其怠惰學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那分耕耘前,怎好講有那收穫?(我很喜歡這幾個觀點) 真神通的人物,眼淚不會為自己留,而為眾生流,像耶穌基督不會自己掙脫十字架,雖然他有這能力,但為救眾生寧可犧牲。 但有神通,也比不上心中的安詳,拜神像,可能拜到依附其上的大魔王,只會更慘。而人越老,就越不服老,原因其實是怕死,但死後要去通明界,那是靈魂的故里,我們就是從那裏降生的,那為何要害怕呢? 原因是被目前肉身迷惑,這”迷惑”,也是造成我執的原因。所謂神理,都是簡單而平凡的道理。少了我執,就是在實踐”究竟道”,與潛在意識的真我溝通,就會有更高的感知力,此即神通。最高層次的神通,是將表面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在全書的最後,作者蔡肇祺認為自己達到了此境界。 綜觀全書,作者講的神通,並非施用魔法,也非救人苦難,而是因為去除我執,而能見到潛意識,及更高意識之事物,進而具此能力。 我的結論是,人不怕死,天下無敵!

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十個問題(Johann Baptist Strauss II)

圖片
藍色多瑙河的樂譜封面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 II ,1825 – 1899),人稱 圓舞曲 之王,當世人稱為維也納的太陽,他曾不顧父親老約翰史特勞斯(就是那首有名的拉德茲基進行曲的作者)的反對,執意學習音樂,甚至後來與父親打對台的故事是很有名的,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受歡迎的作曲家,竟有大部分的曲子還為世人所不熟悉,這難道是寫太多的缺點嗎? 當然,他並不是一位所謂崇高偉大的音樂家,如巴哈,貝多芬,以深度廣度取勝,而是訴諸感官的愉快,跳舞的節奏,然而同時代的音樂家對這位「宮廷舞會監督 」 都不敢忽視,相當有趣。 值此歲末年終,聆聽史特勞斯的音樂,也在此說一些有關於他的故事,以及音樂風格,整理出十個問題。 1.史特勞斯有五百多首作品,是真的嗎? 其實,他的作品有編號的只到479,但有些是沒有出版的,這些曲子很多是和弟弟約瑟夫共同寫的,包括有名的撥奏波卡舞曲(Pizzicato-Polka), 所以總數當在五百以上 。他作品編號第一的是紀念詩(Sinngedichte),寫於1844年,當時他十九歲,最後則是編號479的萊蒙德時代圓舞曲(Klänge aus der Raimundzeit),此時已是1898年他73歲之時了。 2.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一般來說,有十大圓舞曲,分別是: 1. 早報(Morgenblätter)op.279 2.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op.314 3. 藝術家的生活(Künstlerleben)op.316 4. 維也納森林故事(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op.325 5. 酒,女人,與歌(Wein, Weib und Gesang)op.333 6. 一千零一夜(Tausend und eine Nacht)op.346 7. 維也納氣質(Wiener Blut)op.354 8. 南國玫瑰(Rosen aus dem Süden)op.388 9. 春之聲(Frühlingsstimmen)op.410 10. 皇帝圓舞曲(Kaiserwalzer)op.437 波爾卡舞曲個人最喜歡的是安娜(Annen-Polka)op.117與香檳(Champagner-Polka)op

孟德爾頌《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與舒伯特《F大調八重奏》D.803

圖片
  舒伯特八重奏的手稿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音樂談天 」開播了,在這裡,我想 跟大家聊聊音樂。第一次想要談的,是孟德爾頌的弦樂八重奏,與舒伯特的F大調八重奏,D803。 將這兩首作品放在一起是滿有趣的,因為它們都是八重奏~算是室內樂定義下很大的編制了,所謂的八重奏,就是有八件樂器,由八個獨奏家演奏,合在一起的音樂。 先看舒伯特的,他的 八件樂器分別是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有管樂也有弦樂,編制與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多了第二把小提琴,但兩曲都是六個樂章。   這首八重奏於1824年3月創作,由當時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Ferdinand Troyer委託,他希望能有與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類似的作品。 首演是在Troyer的雇主魯道夫大公的家中(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就是獻給他的),第一樂章的主題來源於舒伯特的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第四樂章變奏曲主題則來自舒伯特的歌劇 ” 薩拉曼卡的朋友”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 注意那首《流浪者》,舒伯特至少在三個作品中引用了這曲調,除了這首外,他最後的奏鳴曲D960,與鋼琴大曲《流浪者幻想曲》也有用,都隱隱流出流浪者的悲苦,與浪漫。 但沒想到~一年後的1825年,比舒伯特小12歲的孟德爾頌,就寫出了 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 ,當時他才16歲!而這首本來只是習作的曲子,後來卻成為名作, 編制為兩組四重奏形式,也就是 兩支小提琴+一支中提琴+一支大提琴 都乘以二(因為是弦樂八重奏,當然沒有管樂器 ) 將這兩首曲子比較一下:舒伯特的八重奏是類似嬉遊曲的多樂章形式,上可追溯到莫札特K563,雖然也有嬉遊曲的娛樂性,但也有高度的藝術性。而孟德爾頌的則是四樂章形式,非常類似於交響曲。舒伯特使用了管樂,音色變化多端,孟德爾頌的則比較凝練,更重視結構上的精巧完美,不過兩首曲子的重點都放在首尾樂章,規模也都很大,其他樂章比較簡單,我們先來聽聽孟德爾頌的吧,範例是由著名小提琴家海飛茲擔任第一小提琴的1961年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ITNrgQHuE 這個 第一樂章 很複雜,不過形式工整,4/4拍子,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 也是四小節。小提琴由弱起拍子主奏的第一主題就是滿典型的 起-承-轉

只今,夜中

圖片
夏爾克(舊作修改) 剛剛還在下雨,現在雨卻無影無蹤; 如同一個 故事,突然 找不到結果 。 當我還在尋找雨的蹤跡時,她 打電話來說明天 放假 ,想 去台北的pub玩, 那時已經晚上十點了,風也很大,不過我還是答應了。 入夜後的台北, 那pub隱藏 在一條條小的巷道裏, 雖然以前常來, 但我繞了半天,仍然看不到任何熟悉的街景。 所幸這種店 的霓虹燈招牌都很亮,附近的店又幾乎都關門, 在雨開始下時,我抬頭看著天上的雨勢,竟看到 pub 的燈管, 默默滴著水,被彎曲放大的燈光 , 亮晶晶在我眼前。 急忙停好車,撐起傘,躲在剛才覺得厭煩的巷道裏。好不容易進了店內, 發現裏面人還真是多,台上有一個高挑,臉長的像外國人的女生在唱歌, 聲音很輕柔,不時對剛進來的人微笑。 至於其他的女生, 有人穿著窄裙,側著展示自己的身材。 有人穿 蓬蓬的 短裙,看來也很 適合旋轉 。但現在是慢歌, 她們只好都安安份份的待在椅子上~~ 我和她在一個比較角落的小桌子,隨興點了些飲料,這裏讓你盡量喝。 我注意到隔壁桌的中年男人,說著 口齒不清 的日文,抱著旁邊的女人, 不斷跟著節奏拍手,像是已經喝醉了。而那女人穿的極低胸, 捲又長的頭髮,臉上濃厚的粉塵,像是巧妙掩飾 年 齡 的 謎語, 讓我和她猜了好久,似乎都猜不到。 隨後來了首快歌,她說要去跳舞,就從容的跑了過去。 想到之前她在車上, 拿出手提袋,在體育褲上套上短裙, 那匆忙 的樣子,讓我一直想笑 , 但如今已是如此有自信。 過了幾首歌,她仍沉溺在舞池裏。有一個對桌的男生走過來, 問我怎麼不去跳,他說我看起來很乖,不太像是台北人。 又說為了做生意,常帶客戶來這裏玩,每次都弄到很晚回去 , 不知該不該再過這樣的夜生活。 我說,當你為自己做事時, 當然要為自己想想   ;但為公司工作時,就讓公司去 煩惱 吧! 他聽了後點點頭,對我會心一笑。 時間似乎很晚了,還待在這裏,講些不負責任的話, 他邀請我去同桌, 沒帶錶的我, 也不知道現在幾點, 那還是去好好聊聊吧。既然我已將時間遺忘, 時間必定也會遺忘了我.... (至於最後何時回家的,我還真的想不起來了~) 音樂:Wink  「迷子のロンリー・ハート」

夢的散文詩(2016)

圖片
  夏爾克(Ratsubery) 夢在哪裡?就在我家裡。 前天和你在家裡,數著夢,也做著夢; 你說做好夢時,反映的是經歷過, 或渴望著的好事; 而在做惡夢時,反映的是經受過, 或懼怕著的壞事。 夢來自潛意識,是我們一切本能與經驗的總合, 時間久了, 記憶會模糊,但不會遺忘。 正如夢中那些稀疏片段, 和點點滅滅的場景, 夢像平交道的閃燈般, 告訴我們危險將來臨; 也可能是閃爍晨星,一天新的希望由此開始... 潛意識是屬於自律神經, 如同心臟跳動, 不論你痛苦與快樂, 都得活潑的律動, 保持著歡欣鼓舞。 它的強韌與博深,常使人以為它有神秘的力量, 例如藉由夢, 去預測未來,或獲得更多的創意。 但夢與未來的關係,只能是清晰的, 未來要努力想望,讓畫面清楚, 所以夢中出現白紙黑字, 就要特別注意... 而這種夢是很少的,多半意義不大,只要慾望少了, 恐懼少了,夢也就少了些... 一直避免對往事的迷戀,夢能從其中找到劇本, 再隨意改編, 所以我很少書寫過去,縱然在讀書時, 很多事 值得懷念, 但從沒想過 把綺麗的蝴蝶結, 綁在學校課鐘上, 那本是屬於青春過往, 何必被美化為夢幻故事。 當然我深愛久遠的音樂,那是與古人心靈交流, 至於那年少,又幼稚的自己,是沒這種資格的。 每次與往日對話,只要對當時的我不認同, 就容易起衝突, 在這樣的內耗中, 無法邁開腳步向前。 若用原諒和淡忘, 與過去的自己 和解, 許多不安 騷動, 將終歸於寧靜,我們得以全心迎向未來。 如今夜漸深了,應該是互道晚安的時刻了, 今晚仍可能有夢,卻不再有困惑, 如果該來的沒來;那該走的,又怎能放心的走。 當那些重要,卻被遺忘的場景重現後, 未來才不會重蹈覆轍, 就此讓它默默離去,, 如今,夢已不在我家了... 音樂  南野陽子/パンドラの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