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分析(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圖片
所謂藝術到底是甚麼,德布西的作品應該能給答案,尤其是他唯一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其細緻與美麗,皆已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堪稱藝術的典範,這齣歌劇雖然詞彙精簡,許多段落有氣無力,但要看完並深有體會,卻是非常困難且費力的事。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由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原著(法文),德布西除了將原來十九個場景改為十五個外,幾乎將劇本完全搬到歌劇中,這算是極罕見的,由結局看來,算是典型的悲劇,隨著劇情的進展,男女主角也紛紛倒地,並以梅麗桑的死作為了結,這位女主角可說掌控了全劇,她是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小女孩」,行為幼稚,頭腦空空,整日不知所云,然而這種無主見的溫柔與天真,迷倒了一大堆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不只唯美派的德布西,連粗曠北國的西貝流士,和頭腦犀利理論派的荀白格,都為這齣劇寫了配樂,德布西的歌劇更成啟發現代音樂的創世紀巨作,影響了無數後代的作曲家。 梅特林克藉著此劇,展現了自己的美學和人生觀~簡言之,就是「自然主義」,人最好像野花野草一般的生長,否則,必有災禍,劇中的王子戈洛就是如此,他是所有角色裡唯一信奉傳統倫理價值觀的,認為妻子梅麗桑德不該和弟弟 佩利亞斯外遇,所以必須施以懲罰,但這樣的想法連老到快死的國王阿凱爾都不認同,他認為萬事順其自然就好,更別提其他角色像是戈洛的小孩伊尼奧德(在劇中遭到父親拷問,像羔羊一樣),或是只出現一下就消失的母親珍妮薇耶芙,還是無關緊要的牧羊人,水手,消極的醫生,或躺在洞窟裡睡覺的三個窮老頭,完全是頹廢的,不作為的世界,而「有為的」戈洛在其中,只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悲劇,他魯莽的行為導致男女主角的死亡。 本劇的背景也十分灰暗,具有明確的中世紀特徵,廣大的城堡,暗不見天日的洞窟,塔樓,地窖,一再凸顯了上述的自然主義氛圍,頹廢,不作為,這是梅特林克的巧妙安排,他用這些作為象徵,讓悲劇命定的氣味瀰漫全劇。德布西之所以看上這個劇本,是因為其模模糊糊,有上文沒下文的特性,與他的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以梅麗桑德為例,這人就是劇中最「模糊」的存在,她在第一幕突然出現在森林中,沒人知道她從哪來,以及她那頂掉在水中的王冠是誰給的,傳統的觀眾可能認為後來的劇情會交代,但不好意思~完全沒有,到她死 ,這還是謎題,更奇怪的是除了戈洛在剛開始有問她一下外,其他的人連問都沒問,她和人在一起時也常心不在焉,在第二幕第一場 佩利亞斯問梅麗桑德,戈洛是否有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的分析

圖片
Dover版的總譜 "魔彈射手"是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1786-1826)的歌劇, 算是德國浪漫歌劇的奠基作品, 劇中那神秘主義的氣氛,半音和聲的使用都影響了後來的華格納。 韋伯也 對現代交響樂團的編制貢獻良多,可能是第一位使用指揮棒的人,更是當代著名鋼琴家。據說他一隻腳不太方便,因為得了小兒麻痺,後來又把硝酸當作酒喝,喉嚨因此失聲。 他在1817年時就任薩克森的宮廷樂長,在德勒斯登歌劇院抵抗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轉而上演自身的德國歌劇,引起議論,但相當成功,1821年的"魔彈射手"首演就大受歡迎,他卻患了結核病,還要努力養家,為了指揮自己的歌劇"奧伯龍"(Oberon),他前往英國,隨後病情惡化,不到四十歲就離開了人世,此時是1826年,隔年貝多芬逝世,再隔年舒伯特也走了,德奧音樂界這三年可謂損失慘重。 先前我有寫過他的歌劇"三個品托"(Die drei Pintos),由後來的馬勒續完,算是滿了解他的風格,其句法讓我常常想起海頓,自有一種祥和美麗的氣氛,表現出劇中的森林情景,他的老師也正是海頓~但不是海頓本人,而是他著名的弟弟米亥爾‧海頓(Michael Haydn)。他也很擅長描寫詭異與恐怖,猶如在黑森林背後的神秘,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似乎是來自日本的翻譯, 意思是"自由射手",就是可隨自己心意射中目標的射手,原著是"怪談集"『Gespensterbuch』的第一個故事,這其實就是德國"鬼故事"的集錦,有來自民間的,也有參考東方或其他歐洲國家的傳說。 後來作曲家白遼士為了在巴黎歌劇院演出,將對白的段落改成了有音樂的宣敘調,是此次衛武營要上演的版本。 歌劇主要人物: 馬克斯 -年輕獵人,射擊名手(男高音)。 亞嘉特 -馬克斯的愛人(女高音) 卡斯巴 -年輕獵人(男低音) 庫諾 - 亞嘉特的父親,林務官(男低音) 安 - 亞嘉特的表妹(女高音) 歐托卡侯爵 -波西米亞的領主(男中音) 隱士 (男低音) 基里安 -農民(男中音) 薩米耶 -惡魔,只有講話沒唱歌。 其中個人最愛的角色是馬克斯,原本是射擊名手的他突然失準,

《貨幣戰爭》:陰謀論經典

圖片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可說是陰謀論的經典,銷售達一千萬冊,是二十一世紀超級暢銷書之一,造成了許多話題與後續效應,雖然其中論點一再被否認,完全相信這本書似乎也不是智者所應為,但確實有許多合理 之處,也具相當參考價值。所謂” 陰謀論 ”,就是相信世界史上的大事絕非一時興起或偶然而成,而是陰謀家的策畫所造成的。 本書從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講起,該家族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陰謀者,由梅耶‧A‧鮑爾這位德國猶太銀行家開始,他把自己的姓改成" 羅斯柴爾德 "( Rothschild ),德語是"紅色盾牌"的意思,他之所以成功,靠的是放貸給政府,而非個人或公司,由此取得更穩定的收益與和王室間的良好關係。他的三子 南森 (Nathan Mayer Rothschild,1777-1836)更是謀略與膽識過人,利用密切構築的情報網路,提早知道1815年法國拿破崙與英國威靈頓的滑鐵盧戰爭勝負,而全押英國政府債券(先前他還做假動作導致英國債券大跌後才進場),從此獲得了二十倍以上的報酬,富上加富,更可怕的是從此英國債券為其掌控,也就掌控了英國的經濟命脈,在當時政府只要印鈔,是必須發行債券的,政府以其稅收作為抵押,而付利息給持有債券的銀行家,所以南森等於控制了英國的貨幣供應,其他幾個兄弟也以類似手法控制了法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從此後,羅斯柴爾德家族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金融巨頭,而家族成員間的封閉關係與緊密合作也讓他們更加團結壯大。 南森的名言: " 我不管哪個魁儡在英國的王位上,統治著這龐大的日不落國,誰控制了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那個人就是我! " 南森‧羅斯柴爾德 他們也看上了新成立而有無窮潛力的美國,想仿造英國體制加以控制,卻被當年的傑佛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阻礙,南森因此陰謀籌畫1812年英美戰爭,打得美國債台高築,急需與銀行家借錢,結果又讓他們得逞。但又被傑克遜總統(Andrew Jackson)阻擾,他努力償還國債成為歷史上唯一零國債的美國總統,並且把銀行家趕出政府,拒絕對他們支付利息,傑克遜因此成為史上第一位遭行刺的總統,只是沒有成功。 羅斯柴爾德與他誓不兩立,為了報復美國,他聯合歐洲銀行家對其收緊銀根,造成美國嚴重不景氣,還成立"輝格黨"(Whig Party)

《絲綢之路》心得: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圖片
  最近看了牛津大學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所著作的" 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雖然主要是在講波斯(即現在的伊朗)的歷史與作用,但真正啟發我的是自古到今國際局勢的演變,正如書的副題"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強調的不是那些宗教,制度,文化方面的對抗與衝突,反而是商品交易,畢竟,人不能餓肚子,也需要過日常生活的... 這本書很厚,主文高達六百多頁,但聯經出版社將之包裝的很漂亮像是一本經典,讓人愛不釋手,我把個人以為的重點寫出來: 1. 出乎意料的,奴隸交易一直是中世紀的重點,這很殘忍,但...能讓買主過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還能滿足各種慾望,雖然抓奴隸的過程會導致他們妻離子散,生離死別,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這應該是世界最殘酷的歷史,只是躲在陰影下沒被重視。 2. 奴隸交易促成了奴隸帝國的興起,塞爾柱土耳其人就是如此,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也是。 3.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在十世紀的復甦,有賴於回教遜尼派(塞爾柱土耳其人)與什葉派的分裂,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與拜占庭保持友好關係,商業十分興盛。 4. 本來塞爾柱與拜占庭關係也不錯,因為要共抗北方的遊牧民族,但後來塞爾柱換人即位後,兩邊交惡,拜占庭向歐洲提出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需求,從而召集了十字軍(1095年)。 5. 十字軍能成功,與土耳其人沒很重視有關,他們覺得耶路撒冷與其被敵人回教什葉派占領,不如給基督徒占領。另外歐洲騎士的重裝備,讓其在武力方面領先別人的輕裝備。 6. 但當耶路撒冷被埃及回教徒收復後,歐洲的十字軍與拜占庭長久以來的矛盾爆發,拜占廷反被十字軍圍攻劫掠,從此拜占庭開始衰落,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人不過是給其致命一擊。 7. 十字軍圍攻埃及失敗,此時卻有"奇蹟"發生,謠傳是祭司王約翰要幫忙攻打埃及了,原來是從亞洲草原來的蒙古人。 8. 所向披靡的蒙古人,最後也敗於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上面,從此歐洲人對光復聖地再無興趣,寧願把聖地的聖物拿回來,再造一個聖地。 9. 蒙古人的強盛,引發了歐洲對亞洲的全面興趣,間接促進地理大發現。 10. 後來的黑死病疫情,讓人口大量減少,以至於當疫情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