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斯塔科維契:降E大調第九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9 analysis)

我的樂譜(Zen-on)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是為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對德國戰勝而寫,本來構想是 一首宏大的,帶有獨唱與合唱的交響曲,如同貝多芬的第九,當時的政府對此也樂觀其成, 他在戰勝前的1944年就動筆,1945年初完成第一樂章的部分。 但樂曲的創作中斷,直到確定戰勝的7月26日才又開始,8月30日就完成,結果是一首完全與構想不同的作品,既沒有獨唱也沒有合唱,更沒有宏大規模,反而演奏時間只要二十幾分鐘,是他的純器樂交響曲中最短的,原先完成的部分也被棄置。此舉觸怒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認為他在開玩笑,慶祝偉大的戰勝,竟然寫這種東西?在11月3日由大指揮家穆拉汶斯基進行首演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整肅,甚至被禁演( 穆拉汶斯基沒留下此曲錄音) ,蕭斯塔科維契也停止自己的交響曲創作,直到1953年史達林去世,他才正式寫作第十號交響曲,第九號交響曲也於1955年解禁。 很悲慘的故事,不是嗎?後來許多評論,也一面倒的認為第九號交響曲,就只是個輕鬆愉快的作品,甚至老蕭本人也有發表類似的觀點,導致此曲長期以來,被畫上了刻板的印象,喜歡宏偉大交響曲的聽眾,對此曲也多有偏見。原因是不管貝多芬,還是舒伯特,布魯克納,馬勒的第九,都是生涯壓軸的鉅作,但老蕭的第九是怎麼回事? 其實,百聞不如一聽,記得我第一次聆聽時,覺得開頭的主題真的很像是海頓或莫札特,當然是輕鬆有趣,但不是莫札特式的輕鬆,而是像他早期歌劇,大膽又充滿諷刺意味的”鼻子”那樣的輕鬆,有聽過”鼻子”的人就知道,這根本是一種黑色幽默,骨子裡是可怕的,如同劇情的荒誕,與器官支解的恐懼。後來樂團總奏的部分,因為樂器編制較小,沒有那麼厚重或喧鬧,但就像一個精密的機械在運作,給我的感覺只是更可怕而已… 如此的曲子不好分析,但我還是要指出幾個明顯的特徵,樂團編制是傳統的二管制,外加法國號四支,兩支小號,三支長號,一把低音號,與貝多芬交響曲差不多,打擊樂是規定要三人,不過樂器都是常見的定音鼓,大鼓,小鼓,銅鈸,三角鐵,鈴鼓等。 範例是由名指揮家巴爾夏指揮WDR Symphony Orchestra Cologne的演出。 第一樂章 :快板,滿活潑的。但剛開始很難辨別是小調還是大調,尤其當降g音出現(0:14),好像是降e小調,像是要滑倒一樣,但很快就回到G音(0:15),恢復大調,相當樂觀的感覺,此段算是第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