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蕭斯塔科維契第十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0)

圖片
  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完成於1945年,當時因為曲子不夠「偉大莊嚴」,不符合世人對第九號的「期望」,被史達林批評,讓他對交響曲創作心灰意冷,直到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他才大展身手,完成了第十號交響曲。 在同年12月初演後反響熱烈,有稱讚也有批評,第二樂章被認為太短,但老蕭以為第四樂章長大的序奏可為平衡,他又說這是首「表現人類感情與熱情的作品」「雖然缺點多,但也滿可愛」。 這首曲子長久以來就被認為有諸多謎團,引起了世人更多的好奇心。但在蕭斯塔科維契掙脫史達林的束縛,並跨越眾多前輩完成第十號交響曲時,他的心情我想應該是驕傲的,不然代表他的名字動機怎會一再出現呢? 看以上影片,這是大指揮家杜達美指揮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的現場演奏。第一樂章是中板,擴大的奏鳴曲式,有長大的前奏,給人的感覺是灰暗與沉重,但幾個旋律都滿優美,情緒則是由平靜,累積到全面爆發,所以那麼長的時間是需要的...剛開始由大提琴演奏的六個音正是 主要動機 (0:54),調性雖然是e小調,但第五級音b被降了半音(1:03),和主音e形成魔鬼的增四度關係。 e 小調主和弦一出來(1:33),很快第一級與第五級音都被降半音,增加了憂鬱的感覺,然後剛開始那降第五級音的音階又回來(2:01), 第一主題 由豎笛吹出(3:38),這是個有點憂國憂民的愁思旋律: 到e小調第二級音降半音時(4:21),主要動機也被倒轉了,我們在此可以聽到那種逆轉的感覺…過門的段落主要是一堆八分音符(4:58),用的一樣是開頭的音階,安靜下來後到了聖詠段落(6:46),與前面一樣都是半音下降,豎笛吹出第一主題變奏(7:04), 第二主題 以關係調G大調出現(8:15),用的正是剛剛過門的六個八分音符,比較第一主題來說更有動感,剛開始的和弦第一級音與第五級音都升半音,與前奏時剛好相反,也給人稍微比較希望的感覺,也有神祕的弦樂撥奏(8:50)。 第二主題再次出現時用了正規的G大調主三和絃(8:53),然後這動感主題從各個聲部冒出來,結束了呈示部。 發展部很有特色,第一主題的憂鬱成為悲憤,第二主題的動感反而成了緊張,有如從平靜湖面到翻騰巨浪,低音管先吹出第一主題(11:10),與主要動機結合(11:20),又出現低音管的半音下降(12:30),雙簧管吹...

蕭士塔高維契:第八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8)

圖片
  以前對這首曲子並沒特殊感覺,但最近因為俄烏戰爭又再聽了,就讓我十分驚艷,內容據說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與德國的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所以又被稱為"史達林格勒交響曲"(前一首第七號被稱為列寧格勒交響曲),第一樂章氣氛沉重,最後也沒看到什麼勝利的曙光,以至於不受當時的蘇聯政府歡迎,不但沒得到史達林獎,還被禁演到1960年。但蕭士塔高維契是有話說的:"這曲子雖然是內向的,悲劇性的,但整體來說是樂觀的,肯定人生的作品",而由陰暗c小調到光明C大調的結構,這也是許多作曲家愛用的方式。 他當年只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於1943年11月14日在莫斯科首演,指揮者正是蘇聯大指揮家姆拉汶斯基(Mravinsky),蕭士塔高維契將曲子題獻給他,至今他指揮的幾個版本仍是這曲子的經典演奏,那種淒厲的氣勢讓人不寒而慄。隔年第八號就在美國波士頓,倫敦,甚至墨西哥首演,可見當時英美蘇這些同盟國的同仇敵愾,對照現在的美俄關係,實在令人不勝唏噓啊... 全曲很特殊的是有五個樂章,而內省,巨大的第一樂章就佔了一半篇幅,其他四個樂章相較下就好像只是延續一樣。樂團是四管編制,可能是他交響曲中規模最大的,有兩支短笛,兩支長笛,兩支雙簧管,一支英國管,一支高音豎笛,兩支豎笛,一支低音豎笛,兩支低音管,一支倍低音管,法國號四支,小號三支,長號三支,低音號一支,及定音鼓,小鼓,大鼓,三角鐵,木琴,銅鈸,鑼等打擊樂器。 第一樂章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 Allegro - Adagio 4/4拍子 c小調,先是帶有切分音,以及劇烈附點節奏的沉痛音型序奏(0:11,很嚇人的,像在射飛鏢或割肉的 g-降a 半音旋律),開頭的 c-降b-c ,被稱為" 命運主題 ",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強力奏出: 由此引出 第一主題 (0:59),特色是不斷遙望高處。想要突破重圍的的第一小提琴,與其他弦樂的沉鬱形成強烈對比。隨著命運主題轉成更尖銳的半音形式(3:42),大提琴用反向與之對抗(3:49),迫使第一主題回到序奏的結構來,又在低音部出現(4:32),老蕭的音樂其實是很多聲部的方式,命運主題會在各聲部冒出來。。 第二主題 (5:47)轉成5/4拍子,e小調,很特別,但在俄羅斯音樂常見,旋律主要是五度,...

蕭斯塔科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Shostakovich Symphony No.7)

圖片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算是他交響曲中最長的,與1941年希特勒麾下的德軍攻擊圍困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有關。老蕭雖然當時已是有名的蘇俄頭牌作曲家,但仍然參加了義勇軍,抵抗德軍的攻擊,列寧格勒正是他的故鄉,這首曲子就是在這樣的戰火中完成的。 至於希特勒為何會進攻蘇俄?我看過的史書是說希特勒佔領波蘭後,與當時蘇俄領導人史達林的分贓談不攏,另外希特勒本身也一向堅定反共產黨,史達林在羅馬尼亞扯他後腿要奪油田...等等,總之,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陸戰就此開打,蘇俄許多城市將面臨巨大恐怖的災難... 在1941年9月戰火正酣時,蕭士塔高維契在廣播中出現,說自己在一個小時前完成了一首交響曲的前兩樂章,並表達對故鄉的愛與情。「我是不曾離開故鄉的正宗列寧格勒之子,現在這樣緊張嚴峻的情況讓我更是感觸兩多...這城市與我的人生與作品都息息相關,這是我的祖國,我的故鄉,我的家...我想要告訴收音機前的聽眾,這個城市一切如常。」他這段廣播鼓勵了當時蘇俄人民的士氣。 後來因情勢緊張,他被疏散到了南西伯利亞的古比雪夫,把第四樂章完成,在隔年的1942年3月首演,接下來樂譜被當作國家機密,放在微縮膠捲中,輾轉到伊朗德黑蘭,再到埃及,才得以進入西方世界,並於該年6月於倫敦演奏,甚至7月還飄洋過海到美國,由托斯卡尼尼指揮,可見其重要性。 所以我們在今天能聽到這首交響曲,應該覺得感恩,這過程不但艱難萬分,也反映出一整個戰火下的情景。雖然老蕭在目前尚有爭議的「證言」一書中說這首交響曲在戰火開始時就已作曲了,所以並不完全是為了德軍的進攻,也反映了史達林的暴政,早就讓列寧格勒奄奄一息,希特勒只不過是給予致命一擊而已。而他的朋友也回想,在1941年作曲家就說過這首交響曲不單是針對希特勒的侵略,而是描寫恐怖,屈服,精神束縛等灰色情景,但整首交響曲所要傳達的東西,已經很清楚了。在1951年,他給了四個樂章各自的標題,分別是戰爭,回憶,祖國的廣大大地,勝利等。 這曲子個人相當喜歡Evgeny Svetlanov指揮USSR Symphony Orchestra的版本, 第一樂章 一開始就是 第一主題 (0:01),速度是小快板,這據說是所謂「人的主題」,但從剛開始中提琴的旋律配置與其他弦樂聲部動態相反,就可覺得有種活力,甚至「反骨」的感覺,在懷疑即將轉調之際,又以鼓號齊鳴的節奏肯定留...

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圖片
  我喜歡的唱片,普列汶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演奏,封面更是傳神 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四號交響曲不只是他編制最大的交響曲,也是最瘋狂可怕的作品,每次聽的時候,總感到恐怖而戰慄,那真實的感覺若沒經歷過,是無法想像。 個人一直認為老蕭早年,才是他天才發揮最完全的時候,那時他還沒被史達林迫害,而「第四號交響曲」算是他早年的總結,從開始到完成花了八個月,對作曲很快的他已是難得,演奏起來也相當棘手,尤其第一樂章的賦格,簡直是電光石火,不像是人演奏的而像是電波行進,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影片正是以此段為宣傳。 他在寫作這首曲子時,自己的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遭到官方報紙批評,時為1936年1月,說他這齣歌劇「荒唐無稽」,「難以理解」,結果這齣本來大受歡迎的歌劇沒法再上演,讓老蕭膽寒,那時畢竟他還不老(連三十歲都還沒滿啦),雖受到驚嚇,還是把作品寫完,但也認為這個「第四號交響曲」,會帶給他更大的麻煩,說不定會送去西伯利亞勞改... 他無奈取消年底的首演,使得這可能是他最高傑作的交響曲,要到25年後,1961年才首演,總譜還是用當年練習時樂器的分譜組成的,原來的手稿已經遺失。 以我看來,這首交響曲隱含了他對未來的不安,還有悲劇,所以也是首「預言性」的作品,這樣可能會讓人聯想到馬勒,確實,這首交響曲也深受馬勒的影響,據說寫作時,馬勒的第三與第七號交響曲的總譜在他身旁,第二樂章也出現了蘭德勒舞曲,第三樂章最後也類似大地之歌,以鋼片琴斷斷續續結束。但第一樂章布魯克納的影響也很明顯,除了有三個主題外,管弦樂也充滿了布魯克納式的重量感。 但老蕭就是老蕭,當時三十歲不到的他完全可用「 魔童 」來稱呼,主題可以一下莊嚴,一下又變成老鼠跑來跑去。可以像仙女一樣優美,也可以突然露出惡魔的獰笑,與其說讓人目不暇給,不如說讓人對這樣的善變膽寒,看到熟悉的主題變成這樣,甚至有被朋友出賣的感覺...( 大誤 ),再加上各種跳死人不償命的鬼怪節奏,世間的善變與殘酷,已透過音樂極為確實的傳達。 而老蕭音樂的技法,更已超越傳統奏鳴曲式範圍,什麼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分界已不重要,而是以基本的動機貫穿全曲,常常在第一主題中,就可能蘊含第二主題,然後再讓兩個主題對撞,倒置等,產生火花,也不斷引進外部主題,或前樂章的主題,來與自己樂章的主題對抗,融合,這是一種很新穎的交響概念。 ...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

圖片
  我超喜歡的蕭一版本,冷戰時期蘇俄味十足,非常過癮。 我以前很喜歡一些「老成持重」的作品,好像古典音樂就要與「深度」相關。但後來覺得,聽作曲家年輕時的作品不也很好?那種活力與清新也很吸引人。 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交響曲就是我的最愛之一,完成於1925年7月,當時他才十九歲,在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當時改名為列寧格勒音樂院),這首交響曲是畢業作。 那時他過得並不好,除了受結核病困擾,必須去療養。幾年前父親去世,母親扛起家計,他也在電影院彈鋼琴貼補家用,這工作疲勞而沉悶,沒想到對方竟然沒付他薪水,好友也生了重病,第一號交響曲也因此在新鮮與活力中,多了些哀傷的氣氛。 完成後他沒給學校樂團演奏,而是直接給列寧格勒愛樂首席指揮馬爾可(Nikolai Malko)過目,馬爾可答應演出,首演大受歡迎,有評論家稱他為與莫札特一樣的天才,大指揮家華爾特也非常賞識這曲子,他就此成名,克服了逆境。 雖然是傳統的四樂章結構,但開始用弱音器的小號獨奏,以及有鋼琴部分則是前人少見的,整個曲子的音響不是厚重性的,而是比較纖細的,我覺得很有二0年代音樂的特色,有點新古典主義,有點無調,音響稀疏,常常省略了和弦音,浪漫時期的豐滿到此已慢慢被解構了... 聽以上的現場版本,這是由Paavo Järvi指揮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剛開始的小號帶弱音器有點開玩笑或調皮的感覺(0:22),聽來像是 升c小調 ,注意 四度+三度 的連續下降,低音管以搖曳的節奏獨奏與之纏繞(0:24)。豎笛又獨奏(0:39),再次強調了這 四度+三度 的連續下降感,引出前置主題的元素(0:54),然後法國號與長號的安靜和絃(1:02),好像是B大調?  但很快就發現被騙了,展開後反而停在G大調(1:33),但隨即升半音到降A大調,前置主題出現(1:35),作用是引出第一主題,先是半音上升,然後連三個半音下降(1:41,這也是第三樂章的特色)。前奏又回來, 第一主題 就以降A大調關係調f小調出現(樂章主調來了,2:05),是個進行曲的音型,也有連三個半音下降(2:07),用的是前奏的搖曳節奏,出現的號聲(2:33)後面樂章還會有。  安靜下來後,轉回降A大調, 第二主題 出現(3:12),是個獨奏長笛吹出的寂寞旋律,常有大跳,讓人想起了史特拉...

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故事(Tannhauser Paris Version)

圖片
  巴黎首演的海報(1861) 唐懷瑟是13世紀活躍的詩人,留有騎士情詩,舞蹈歌,十字軍歌等16篇作品,也是騎士傳說的重要人物,根據描寫,他「右胸戴著黑色十字架,穿著白色長袍。」他在禁忌之地維納斯堡狂歡後覺得厭煩,為求救贖到羅馬,教皇嚴厲審判他,說除非他的枯木杖生出芽來,不然不原諒他,唐懷瑟只好悲傷地回到維納斯的洞窟,後來杖真的生了芽,這奇蹟代表神已赦免,教皇派人去找他,但遍找不著,這故事也有收錄在少年魔號當中。 華格納將之寫成歌劇「 唐懷瑟 」(正式名稱為 唐懷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 ,原名是 維納斯堡 ),將唐懷瑟,與1206年在瓦特堡舉行的歌唱比賽的傳說混合,還加入了所謂聖女伊莉莎白傳說。當年這場歌唱大賽由圖林根領主赫爾曼一世舉辦,算是生死決戰,輸的人可要人頭落地,海恩里希靠著黑魔法師克林索獲勝(讓人想到 帕西法爾 ),另有一說是克林索看著夜星,預言領主的兒子會娶匈牙利國王的女兒,讓領主大喜,華格納藉此又把身為匈牙利國王女兒,也就是圖林根領主的妻子聖女伊莉莎白放在故事裡,這大概就是全劇幾個主要人物的由來。 「唐懷瑟」於1845年10月19日在德勒斯登首演,也是他的第五部歌劇,結果並不很成功,不如上一部的「黎恩濟」。1847年他將第三幕擴大,於1860年6月出版。但為了在巴黎的演出,他又做大幅變更總譜,稱作「巴黎版」,以與之前的德勒斯登版作區別。 華格納主要的變更是照當地的慣例,加進芭蕾舞曲,成為大歌劇形式,而他希望加在第一幕開始,而非常見的第二幕。除此外,第二幕結束,唐懷瑟踏入旅途時,原來是比較弱的小提琴部分,也換上了新的段落,第二幕開頭的法國號與低音管段落,加入了弦樂,以提高伊莉莎白的期待,第三幕結束的合唱,更追加了弦樂與四台豎琴,加強結束的感動。他也為第一幕第二場改了劇本,許多地方重新作曲,並為了歌詞從德語改成法語,小小改了些節奏,這些再作曲的,尤其是歌唱聲部,被認為已經主導動機化,靠此發展劇情與音樂,雖然全劇是傳統那樣一首歌接一首歌的「編號歌劇」,但已出現不同的地方,與同時期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有高度相似。 而為了要更具異國風情,他使用了響板,並配合打擊樂器,都標明要在舞台上。當然,主要的部份還是在第一幕第一場的芭蕾舞曲的地方,這裡將各主要動機加以反覆,變奏,並且以二小節為一單位,可能是為了芭蕾舞的動作而設計的,許多詠嘆調的伴奏部分變得...

帕西瓦爾(珀西瓦里)的故事(Percival‧Parzival)下

圖片
  聖杯儀式讓帕西瓦爾驚訝萬分,他整個看呆了。安佛塔斯贈了他一把劍,柄是黃金打造,劍鞘則鑲滿寶石。安佛塔斯說若招待不周,這把劍可做為補償,還問他事情,但他依然沉默,這是古內曼茲給他的教誨。後來他去就寢,卻睡不著還做了惡夢,夢見自己被劍刺,又被馬踏過~反正很慘就是了... 隔天起來,卻發現城堡的騎士出動了,他也想騎馬跟著出去,被衛士阻止,衛士說你是被神詛咒的人,因為昨晚國王問你也不回答,只會吃而已(不吃要幹嘛啦)。帕西瓦爾想報昨晚贈劍之恩,也想幫助國王,於是不顧阻擋跑出去了。 在路上,他聽到一個女人抱著死去的騎士大哭,其實那人就是 西給奈 ,但因為樣子變得很老,所以帕西瓦爾沒看出來。西給奈聽了他的描述,說那城就是穆薩維許,城主是安佛塔斯,他目前很痛苦,你可以去解救他。至於你身上那把劍,可以一次就擊倒敵人,但也很容易碎裂。若碎裂的話,浸到「拉克」泉水中就可恢復了(拉克似乎是法文"湖水"的意思)。 但帕西瓦爾被禮儀所限,不願救安佛塔斯,被西格奈罵笨蛋。他又上路,看到一個半身裸露,衣服破爛的女性,原來是之前被他害到的歐里爾斯公爵夫人葉蘇媞,她現在被老公追殺。帕西瓦爾打敗了歐里爾斯公爵,歐里爾斯說要分一個國家給帕西瓦爾,饒我不死吧~~ 但帕西瓦爾似乎忘記這位是大仇人了,他展現寬大為懷風範,勸兩人重修舊好,歐里爾斯大受感動,也知道是場誤會,他願意接納 葉蘇媞 ,並向昆蓓蕾效忠(逃不掉的),這已是第三個人了,大家驚嘆那紅騎士到底是怎樣厲害的人。但昆蓓蕾其實是歐里爾斯的妹妹,剛開始不肯答應哥哥效忠,但歐里爾斯說是紅騎士的命令,昆蓓蕾只好接受。  但帕西瓦爾還在外遊蕩,有天一隻鷹追著鵝,把鵝抓傷,滴了三滴血在白雪上,這樣的白裡透紅,讓他想到妻子的肌膚與紅唇,這時因為對妻子過分想念,而開始恍神,意識也不清醒,有位騎士 迦凡 理解他的心思,把他帶回來,這位迦凡是羅特王的兒子,亞瑟王的外甥,也是位有名的騎士。 帕西瓦爾因為紅騎士的威名,得到騎士的最高榮譽: 圓桌武士 。若沒要事在身,可與國王共桌吃飯,先前對他微笑的昆蓓蕾,這次也熱烈招待他,他穿著盔甲的樣子,俊美而勇武,任誰看了都覺得驚嘆,王妃此時也赦免了他殺了意特爾的罪過,他坐在迦凡與庫拉米得之間,大家談笑風生,這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但在如此和諧熱烈的氣氛中,竟然來了一位魔女,她就是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