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斯塔科維契第十號交響曲的故事(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0)
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完成於1945年,當時因為曲子不夠「偉大莊嚴」,不符合世人對第九號的「期望」,被史達林批評,讓他對交響曲創作心灰意冷,直到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他才大展身手,完成了第十號交響曲。 在同年12月初演後反響熱烈,有稱讚也有批評,第二樂章被認為太短,但老蕭以為第四樂章長大的序奏可為平衡,他又說這是首「表現人類感情與熱情的作品」「雖然缺點多,但也滿可愛」。 這首曲子長久以來就被認為有諸多謎團,引起了世人更多的好奇心。但在蕭斯塔科維契掙脫史達林的束縛,並跨越眾多前輩完成第十號交響曲時,他的心情我想應該是驕傲的,不然代表他的名字動機怎會一再出現呢? 看以上影片,這是大指揮家杜達美指揮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的現場演奏。第一樂章是中板,擴大的奏鳴曲式,有長大的前奏,給人的感覺是灰暗與沉重,但幾個旋律都滿優美,情緒則是由平靜,累積到全面爆發,所以那麼長的時間是需要的...剛開始由大提琴演奏的六個音正是 主要動機 (0:54),調性雖然是e小調,但第五級音b被降了半音(1:03),和主音e形成魔鬼的增四度關係。 e 小調主和弦一出來(1:33),很快第一級與第五級音都被降半音,增加了憂鬱的感覺,然後剛開始那降第五級音的音階又回來(2:01), 第一主題 由豎笛吹出(3:38),這是個有點憂國憂民的愁思旋律: 到e小調第二級音降半音時(4:21),主要動機也被倒轉了,我們在此可以聽到那種逆轉的感覺…過門的段落主要是一堆八分音符(4:58),用的一樣是開頭的音階,安靜下來後到了聖詠段落(6:46),與前面一樣都是半音下降,豎笛吹出第一主題變奏(7:04), 第二主題 以關係調G大調出現(8:15),用的正是剛剛過門的六個八分音符,比較第一主題來說更有動感,剛開始的和弦第一級音與第五級音都升半音,與前奏時剛好相反,也給人稍微比較希望的感覺,也有神祕的弦樂撥奏(8:50)。 第二主題再次出現時用了正規的G大調主三和絃(8:53),然後這動感主題從各個聲部冒出來,結束了呈示部。 發展部很有特色,第一主題的憂鬱成為悲憤,第二主題的動感反而成了緊張,有如從平靜湖面到翻騰巨浪,低音管先吹出第一主題(11:10),與主要動機結合(11:20),又出現低音管的半音下降(12:30),雙簧管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