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心得: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最近看了牛津大學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所著作的"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雖然主要是在講波斯(即現在的伊朗)的歷史與作用,但真正啟發我的是自古到今國際局勢的演變,正如書的副題"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作者強調的不是那些宗教,制度,文化方面的對抗與衝突,反而是商品交易,畢竟,人不能餓肚子,也需要過日常生活的...

這本書很厚,主文高達六百多頁,但聯經出版社將之包裝的很漂亮像是一本經典,讓人愛不釋手,我把個人以為的重點寫出來:

1.出乎意料的,奴隸交易一直是中世紀的重點,這很殘忍,但...能讓買主過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還能滿足各種慾望,雖然抓奴隸的過程會導致他們妻離子散,生離死別,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這應該是世界最殘酷的歷史,只是躲在陰影下沒被重視。

2.奴隸交易促成了奴隸帝國的興起,塞爾柱土耳其人就是如此,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也是。

3.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在十世紀的復甦,有賴於回教遜尼派(塞爾柱土耳其人)與什葉派的分裂,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與拜占庭保持友好關係,商業十分興盛。

4.本來塞爾柱與拜占庭關係也不錯,因為要共抗北方的遊牧民族,但後來塞爾柱換人即位後,兩邊交惡,拜占庭向歐洲提出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需求,從而召集了十字軍(1095年)。

5.十字軍能成功,與土耳其人沒很重視有關,他們覺得耶路撒冷與其被敵人回教什葉派占領,不如給基督徒占領。另外歐洲騎士的重裝備,讓其在武力方面領先別人的輕裝備。

6.但當耶路撒冷被埃及回教徒收復後,歐洲的十字軍與拜占庭長久以來的矛盾爆發,拜占廷反被十字軍圍攻劫掠,從此拜占庭開始衰落,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人不過是給其致命一擊。

7.十字軍圍攻埃及失敗,此時卻有"奇蹟"發生,謠傳是祭司王約翰要幫忙攻打埃及了,原來是從亞洲草原來的蒙古人。

8.所向披靡的蒙古人,最後也敗於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上面,從此歐洲人對光復聖地再無興趣,寧願把聖地的聖物拿回來,再造一個聖地。

9.蒙古人的強盛,引發了歐洲對亞洲的全面興趣,間接促進地理大發現。

10.後來的黑死病疫情,讓人口大量減少,以至於當疫情過去後缺工嚴重,個人收入大增,也因死裡逃生,重視享受,讓經濟全面復甦,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其中以人丁本就單薄的英國為最。

11.地理大發現最大的改變是挖到美洲的金礦與銀礦,西班牙以此大量的購買亞洲的貨物,像是香料絲綢瓷器等,讓全球的貿易暢旺,當時出口這些東西的中國與印度受惠最大,但結果是大量的金銀流入,造成了通貨膨脹,再加上氣候變遷引來的旱災導致中國明王朝滅亡(1644年),印度也嚴重通膨,最後連西班牙也一樣,證明了強大的國力並非是由財寶所堆積出來,而是海軍實力,英國就全力發展於此,最後終能取代西班牙與葡萄牙,成為全球第一強國。

12.世界第一個全球化城市是西班牙人建立的菲律賓馬尼拉,從此金銀直接從美洲輸入到此,也可交換世界的貨物,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威尼斯本來在絲綢之路的要衝,自此沒落,歐洲列強崛起爭鬥不休,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馬尼拉!就在我們隔壁!!

由這些作者的看法與引用的史實,我們可知西方人絕不是在地理大發現後才強大的,原先歐洲諸國就常常在戰爭中,對武力就已很重視,當歐洲殖民亞洲後,讓亞洲人最驚訝的是他們的"城堡",不知道建這種東西要幹嘛?這其實早就是歐洲人"缺少和平觀點"的象徵。如今歐洲看似是這世界上數一數二"文明"的地點,也是藝術文化發展最高度的地方,但這些侵略,可能轉成其他形式,例如金融,這才是現代世界的真正戰場,也是各國真正較勁之處。另外許多災禍如蒙古人與黑死病,卻促成了中古時代的結束,向著現代社會的開始,足證福禍相倚的道理~當冥冥中自有安排,也時時會出現機遇。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分析(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的分析

韓德爾:神劇《彌賽亞》的故事(Handel: Messi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