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莫札特最後三首交響曲,是同一組作品嗎?(上集-第39號&40號交響曲)Mozart symphonies No.39&40

圖片
  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是莫札特在1788年夏天連續創作的最後三部交響曲中的第一部,其後g小調第40號交響曲於7月25日完成,C大調第41號交響曲於8月10日完成,速度快的驚人。但除此之外,我們對其背景所知就有限了,甚至首演時間都搞不清楚,據說莫札特是想要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地點可能是在...賭場 ),只是不知情況如何,但第40號交響曲可能在他生前有演出過,因為他後來有改動其樂器編制。 長久以來,這三首交響曲被分別對待與演奏,尤其40號與最後的41號,都各自是名曲中的名曲。但著名指揮家與音樂學者尼古拉斯•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他認為這連續寫作的三部交響曲,應該是同一組作品才對! ~這觀點猶如"都市傳說",我早就聽過了,但...這是真的嗎?雖缺乏史實根據,但我想從樂譜本身來驗證看看,這也將會對這三首曲子,產生全新的理解。 先來看 第39號交響曲 ,編制為長笛、兩支豎笛、兩支低音管、兩支法國號、兩支小號、定音鼓和弦樂五部,特色是有法國序曲式莊重的 序奏 。而哈農庫特認為三首曲子是同一首的證據之一,就是第39號交響曲是三首裡面,唯一有序奏的,再加上第41號交響曲的尾聲,也是唯一被擴大慶祝的,形成一種完美的結構: 第39號(降E大調)序奏 -- 第40號(g小調)在中間長度最短 -- 第41號(C大調)擴大的尾聲 序奏剛開始是 主調 降E大調,管樂旋律為幾個同音,然後用大幅的弦樂下降音階(0:16)突然轉到五度上的 屬音 降B大調和弦( 降B-D-F-降A ), 降B 與 降A 互相衝突,然後又出現大幅下降音階(0:30),變成了e小調的減七和弦,由於這和弦的第一音 e 與第三音 g ,也是C大調主和弦的組成音,這是與最後的第41號交響曲(主調在C大調)的遙遠連繫嗎? 可惜一下就失敗了,回到降B大調(0:35),後戰戰兢兢一直維持著,並出現上升音階加以反攻(1:28),卻造成了小調的 降d音 (1:48),與 c音 對打(又是衝突),也繼承了序奏剛開始的同音堅持,大小調在此做了掙扎,小調好不容易才投降,藉著半音下降(2:19),再次迎接來主調降E大調,過程非常辛苦... 第一主題 終於順利的出現(2:37),雲霧散去,一切變得清明起來,這是弱起的琶音向上(最後又往下),但有跳一個六...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Berlioz : Roméo et Juliette)

圖片
關於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首戲劇性交響曲,有個感人的故事。 "琴魔"帕格尼尼是當代紅透半邊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他非常賞識白遼士的才華,委託他寫作一首曲子,這就是交響曲"哈洛德在義大利",只可惜帕格尼尼看過初稿後並不喜歡,可能是因為主角不是小提琴,讓他不好發揮,連1834年的首演都沒參加,此時白遼士30歲。 直到1838年,帕格尼尼才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沒想到大受感動,他對白遼士說:" 貝多芬之後,就只有你了 "。並贈與兩萬法郎,當時白遼士因為歌劇的慘敗,母親的逝世,加上要舉辦一連串的音樂會,導致負債嚴重,正陷入絕境,此龐大金額的餽贈對他來說完全是及時雨。 但當時帕格尼尼已生了重病,不僅無法演奏小提琴,連話都說不出來,白遼士去探望他,兩人互相擁抱,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白遼士因為受到如此恩惠,讓他信心大增,就以莎士比亞著名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完成了一首附帶聲樂與合唱的大交響曲,1839年首演時集合了各一百人以上的樂團與合唱團,白遼士因過分擔心失敗而臉色蒼白,但仍勉力親自指揮,聽眾的反應越來越熱烈,最後是大成功。 白遼士將此曲呈獻給恩人帕格尼尼,並指定要寫在出版的樂譜上。只可惜樂譜尚未出版,帕格尼尼就去世了,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帕格尼尼(1782-1840) 怎麼看,這首"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劃時代的作品,白遼士展現繼承貝多芬的雄心,不僅編制龐大( 短笛+長笛2,英國管+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4,法國號4,小號2,短號2,長號3,奧菲克萊德號(或低音號)1,定音鼓2,兩個古代銅鈸,大鼓,豎琴,三角鐵,鈴鼓,弦樂五部也有規定人數,第一&二小提琴至少需15人,中提琴10人,大提琴14人,低音大提琴9人,加上女低音,男低音獨唱,混聲合唱團84人以上 ),在交響曲中加入聲樂也是來自貝多芬第九號,白遼士稱之為"戲劇交響曲",算是介於歌劇與交響曲之間的概念,分成三個部分與多個樂章,大致形式是交響曲,雖有聲樂家及合唱團的表演,也有劇情,但又不像歌劇需要布景,所以不是歌劇,再說一次, 這不是歌劇 !裡面沒有飾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獨唱者,無論是表達羅密歐的孤獨心境,或兩人相愛的場景,都是以管絃樂演奏...

布魯克納:c小調交響前奏曲的故事(Bruckner Symphonic Prelude)

圖片
賈維指揮的c小調交響前奏曲唱片,被標示為馬勒作品 聽了二十幾年布魯克納的音樂,他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但前幾年才知道有 "交響前奏曲"這首曲子 ,還是不小心看到的, 明明就是同一首, 但有時是" 布魯克納的交響前奏曲 " ,有時又是" 馬勒的交響前奏曲 " ,到底是誰的作品呢?真是扯到爆了... 有關這首曲子的背景,可參看以下英文維基網頁,若不嫻熟英文的朋友可用googole翻譯,不會很難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ic_Prelude_(Bruckner) 簡言之,這曲子很可能是布魯克納在1876年寫的,或許是一首沒完成的交響曲樂章,就給學生魯道夫·克日扎諾夫斯基( Rudolf Krzyzanowski, 1859-1911,下圖) 當管弦樂配器法練習,所以並不是完整的奏鳴曲式,而是 形式 簡單 的"前奏曲"。此手稿直到1945年後才被作曲家Heinrich Tschuppik發現, 克日扎諾夫斯基 正是他的叔叔。 Tschuppik把手稿整理,補充,於1949由慕尼黑愛樂首演。至於為何會牽扯到馬勒呢?因為1949年Staub-Schläpfer這位蘇黎世的學者認為也有可能是馬勒為了考試而寫的,因為配器方式接近馬勒早期的"悲嘆之歌"(Das klagende Lied)與第一號交響曲,而馬勒與克日扎諾夫斯基都是維也納音樂院的同學,也都是布魯克納的崇拜者,兩人曾合作把布魯克納巨大的第三號交響曲縮編成鋼琴譜,完成了此項艱難的工作(當時出版交響曲總譜,多半要附帶鋼琴譜,好讓購買者能在家彈奏)。 而Staub-Schläpfer註釋過後的版本三十年後被馬勒學者Paul Banks發現,他委請作曲家Albrecht Gürsching重新配器,成了一首"馬勒風"的曲子,並在1981年進行演出,加深了許多人以為這是馬勒作品的印象.... 而1985年,Wolfgang Hiltl買下了克日扎諾夫斯基的原稿,並由著名出版社Doblinger出版,1997年由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首演。 由此可知,目前此曲的版本有三個: Gürsching改編版(馬勒風):兩個錄音 Neeme Järvi(賈...

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曲(Mozart Mass in c minor K 427 )

圖片
我想談談莫札特c小調大彌撒曲 K427,這首常被稱為莫札特最高成就的曲子。 莫札特 故鄉奧地利薩爾茲堡是天主教的重鎮,他 一生寫了十七首彌撒曲 ,多半都可以用在彌撒的儀式上,長度也不會太長,其中的加冕彌撒曲 K317相當有名,C大調莊嚴彌撒曲K337也不時有人演奏,而立在這一長串名單最後的c小調彌撒曲K427,則與前面十六首都大異其趣,不但規模龐大,超出教會儀式需要,還使用巴洛克清唱劇的形式創作,也就是將經文分成一段一段,各寫一個樂章,所以在一個樂章中只有一種情緒,例如絕對不會前面頌讚上主,後面又求主垂憐.. ..除此外,這曲子還有什麼特色呢? 1.這是莫札特給妻子康絲丹采的愛情誓約書,寫彌撒曲等於是在神面前見證婚姻,意義非凡 。 2.因為將經文分段寫,每段都寫成一個樂章,所以相當長。只可惜沒寫完,不然規模恐怕要直追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了… 3.即使沒寫完,已經完成的部分正如音樂學家說的:已經夠輝煌的了! 4.在古典時期的莫札特,為什麼要寫一首如此繁複多聲部的巴洛克式彌撒曲?不是要崇尚簡潔嗎? 5.在名著"音樂欣賞"中,作者鄔里希(Ulrich, Homer)將這首曲子稱之為"莫札特的最高表現",”他最純最美的境界”。 只是這首彌撒曲, 與他最後的 安魂曲 一樣都沒有完成, 是讓人最可惜之處,我想因為這彌撒曲是自動自發寫的,沒有完成的壓力,加上規模又過大超出教堂儀式需要,完成的動力就大減了,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大家常說莫札特的曲子渾然天成,自然流暢,對之拆解分析,從某種角度是不敬的,也沒必要,直接去聆聽就是了。只是我還是想明瞭,所謂的"渾然天成",到底從何而來?以剛開始的 垂憐經 來說,歌詞就是很簡單的:" 上主,請垂憐 ",並有一個短短的前奏,是很典型,帶點消沉的c小調。 我們知道,古今的作曲家在寫這段經文的曲子時,幾乎都用小調(當然貝多芬的D大調莊嚴彌撒曲是個少數的例外),因為那是一種請求,帶有請上主悲憐的成分,自然不宜太快樂或明朗。而莫札特在短短的前奏中,就已經把他在這首曲子的象徵音型給表現出來了~就是常帶有下降的半音階,分別由 d-升c- c , f-e- 降 e ,還有由 b-降b- a ,再到 g ,這最後的 c,降e,g ,正好就是c小調的主和弦,這是...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故事(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

圖片
  在莫斯科音樂院就讀時被認為是稀世奇才的拉赫瑪尼諾夫,無論鋼琴演奏及作曲上都極為成功,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卻是一敗塗地,遭到嚴厲惡評,讓他對作曲的意願及信心全部瓦解,幸得催眠師達爾(Nikolai Dahl)治療,漸漸恢復,並寫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由第二,第三樂章開始著手,最後完成第一樂章,於1901年首演獲得大成功,在這段期間的所有抑鬱及憂思,以及衝破困難後的喜悅,都表現在這首傑作之中,加上優美的旋律,高度的演奏技巧,到現在仍是鋼琴協奏曲中數一數二的名曲,以下影片是著名鋼琴家李希特與華沙愛樂演奏的版本。 第一樂章 c小調,中板,奏鳴曲形式。響起俄羅斯東正教鐘聲似的和弦,這樣的聲音常迴盪在他的作品中...由f小調主和弦開始,加上 降d 這很不和諧的音(0:09),而 降d-c 的半音差正是這首曲子的重點: 在打擊數次,越來越強後,就將主音f解決到屬音c,降d也解決到c,將不和諧的能量釋放出來,進入沉重的c小調(0:30),獨奏鋼琴則以分解和絃方式演奏, 第一主題 由低音域的弦樂開始(0:35),配合低音的重擊反彈,漸漸往上提升,經過類似他崇拜的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悲情嚮往(1:10),鋼琴再奏出第一主題(1:58),以及快速的跳躍音型(2:23),轉到關係調降E大調,相對明朗抒情的 第二主題 (2:37),稍解前面的沉重氣氛,有連續性的三度模進往下(2:45),相當抒情,他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也會常用此手法。這旋律會不斷升高,而且有更華麗的音階做為伴奏,並在結尾轉回c小調(4:31)。 又出現了快速的跳躍音型,以及宣告的喇叭聲,轉為G大調(5:01), 發展部 由第一主題開始(5:11),但音型是 c-降d~c-降d ~(又是一個半音差),這不是開頭那些和弦嗎?只是現在被分散開了,此主題(鋼琴)變得更緊湊,產生出新的音型(5:25),與原來的第一主題(第一小提琴)結合(5:30),此主題後來也到了木管聲部(5:54),然後是第二主題(6:11),鋼琴不斷敲出鐘聲似的和絃(6:15),讓人想起序奏,這段也是相當困難之處,尤其需要左右手配合良好(6:43),在頂點第一主題回到c小調(6:48),以弦樂出現,鋼琴繼續演奏那敲擊的鐘聲(旋律是新的音型),兩者結合達到最高潮, 可謂驚天動地, 也是再現部的開始。 然後第二主題出乎意...

讀書心得:神通的真假/作者:蔡肇祺(1988)

圖片
  最近讀的書是" 神通的真假 ",於1988年出版,作者蔡肇祺(1933年2月14日-2018年9月11日),曾號燕青,生於臺灣臺南,祖籍福建漳州,詩人、詞曲作家與武術家。畢生詩詞創作甚豐,並爲兩千餘首詩詞譜曲。為太極拳宗師鄭曼青先生入室弟子,以凌空勁聞名。曾任《光華雜誌》季刊發行人(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這本書是好友蔣亞林兄於去年九月(2022)給我看的,完全是本奇書,雖有些讀不懂或不明其意的地方,譬如”阿罷”,或一些咒語,但這些不是我的重點,我也不想學會神通,而是對此好奇,想了解在這方面的修為是從何而來。 他先說神通不應該是為救人苦難而存在,而蓋廟,也不代表神佛就在那裏。想要藉拜神拜佛來消災解厄更是不真實的,因為神佛不會接受賄絡。真神通會預言未來,但不會講得很清楚,因為這樣沒好處,例如講人家會考上什麼學校,反而造成其怠惰學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那分耕耘前,怎好講有那收穫?(我很喜歡這幾個觀點) 真神通的人物,眼淚不會為自己留,而為眾生流,像耶穌基督不會自己掙脫十字架,雖然他有這能力,但為救眾生寧可犧牲。 但有神通,也比不上心中的安詳,拜神像,可能拜到依附其上的大魔王,只會更慘。而人越老,就越不服老,原因其實是怕死,但死後要去通明界,那是靈魂的故里,我們就是從那裏降生的,那為何要害怕呢? 原因是被目前肉身迷惑,這”迷惑”,也是造成我執的原因。所謂神理,都是簡單而平凡的道理。少了我執,就是在實踐”究竟道”,與潛在意識的真我溝通,就會有更高的感知力,此即神通。最高層次的神通,是將表面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在全書的最後,作者蔡肇祺認為自己達到了此境界。 綜觀全書,作者講的神通,並非施用魔法,也非救人苦難,而是因為去除我執,而能見到潛意識,及更高意識之事物,進而具此能力。 我的結論是,人不怕死,天下無敵!

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十個問題(Johann Baptist Strauss II)

圖片
藍色多瑙河的樂譜封面 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 II ,1825 – 1899),人稱 圓舞曲 之王,當世人稱為維也納的太陽,他曾不顧父親老約翰史特勞斯(就是那首有名的拉德茲基進行曲的作者)的反對,執意學習音樂,甚至後來與父親打對台的故事是很有名的,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受歡迎的作曲家,竟有大部分的曲子還為世人所不熟悉,這難道是寫太多的缺點嗎? 當然,他並不是一位所謂崇高偉大的音樂家,如巴哈,貝多芬,以深度廣度取勝,而是訴諸感官的愉快,跳舞的節奏,然而同時代的音樂家對這位「宮廷舞會監督 」 都不敢忽視,相當有趣。 值此歲末年終,聆聽史特勞斯的音樂,也在此說一些有關於他的故事,以及音樂風格,整理出十個問題。 1.史特勞斯有五百多首作品,是真的嗎? 其實,他的作品有編號的只到479,但有些是沒有出版的,這些曲子很多是和弟弟約瑟夫共同寫的,包括有名的撥奏波卡舞曲(Pizzicato-Polka), 所以總數當在五百以上 。他作品編號第一的是紀念詩(Sinngedichte),寫於1844年,當時他十九歲,最後則是編號479的萊蒙德時代圓舞曲(Klänge aus der Raimundzeit),此時已是1898年他73歲之時了。 2.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一般來說,有十大圓舞曲,分別是: 1. 早報(Morgenblätter)op.279 2.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op.314 3. 藝術家的生活(Künstlerleben)op.316 4. 維也納森林故事(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op.325 5. 酒,女人,與歌(Wein, Weib und Gesang)op.333 6. 一千零一夜(Tausend und eine Nacht)op.346 7. 維也納氣質(Wiener Blut)op.354 8. 南國玫瑰(Rosen aus dem Süden)op.388 9. 春之聲(Frühlingsstimmen)op.410 10. 皇帝圓舞曲(Kaiserwalzer)op.437 波爾卡舞曲個人最喜歡的是安娜(Annen-Polka)op.117與香檳(Champagner-Polka)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