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分析(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圖片
所謂藝術到底是甚麼,德布西的作品應該能給答案,尤其是他唯一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其細緻與美麗,皆已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堪稱藝術的典範,這齣歌劇雖然詞彙精簡,許多段落有氣無力,但要看完並深有體會,卻是非常困難且費力的事。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由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原著(法文),德布西除了將原來十九個場景改為十五個外,幾乎將劇本完全搬到歌劇中,這算是極罕見的,由結局看來,算是典型的悲劇,隨著劇情的進展,男女主角也紛紛倒地,並以梅麗桑的死作為了結,這位女主角可說掌控了全劇,她是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小女孩」,行為幼稚,頭腦空空,整日不知所云,然而這種無主見的溫柔與天真,迷倒了一大堆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不只唯美派的德布西,連粗曠北國的西貝流士,和頭腦犀利理論派的荀白格,都為這齣劇寫了配樂,德布西的歌劇更成啟發現代音樂的創世紀巨作,影響了無數後代的作曲家。 梅特林克藉著此劇,展現了自己的美學和人生觀~簡言之,就是「自然主義」,人最好像野花野草一般的生長,否則,必有災禍,劇中的王子戈洛就是如此,他是所有角色裡唯一信奉傳統倫理價值觀的,認為妻子梅麗桑德不該和弟弟 佩利亞斯外遇,所以必須施以懲罰,但這樣的想法連老到快死的國王阿凱爾都不認同,他認為萬事順其自然就好,更別提其他角色像是戈洛的小孩伊尼奧德(在劇中遭到父親拷問,像羔羊一樣),或是只出現一下就消失的母親珍妮薇耶芙,還是無關緊要的牧羊人,水手,消極的醫生,或躺在洞窟裡睡覺的三個窮老頭,完全是頹廢的,不作為的世界,而「有為的」戈洛在其中,只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悲劇,他魯莽的行為導致男女主角的死亡。 本劇的背景也十分灰暗,具有明確的中世紀特徵,廣大的城堡,暗不見天日的洞窟,塔樓,地窖,一再凸顯了上述的自然主義氛圍,頹廢,不作為,這是梅特林克的巧妙安排,他用這些作為象徵,讓悲劇命定的氣味瀰漫全劇。德布西之所以看上這個劇本,是因為其模模糊糊,有上文沒下文的特性,與他的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以梅麗桑德為例,這人就是劇中最「模糊」的存在,她在第一幕突然出現在森林中,沒人知道她從哪來,以及她那頂掉在水中的王冠是誰給的,傳統的觀眾可能認為後來的劇情會交代,但不好意思~完全沒有,到她死 ,這還是謎題,更奇怪的是除了戈洛在剛開始有問她一下外,其他的人連問都沒問,她和人在一起時也常心不在焉,在第二幕第一場 佩利亞斯問梅麗桑德,戈...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的分析

圖片
Dover版的總譜 "魔彈射手"是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1786-1826)的歌劇, 算是德國浪漫歌劇的奠基作品, 劇中那神秘主義的氣氛,半音和聲的使用都影響了後來的華格納。 韋伯也 對現代交響樂團的編制貢獻良多,可能是第一位使用指揮棒的人,更是當代著名鋼琴家。據說他一隻腳不太方便,因為得了小兒麻痺,後來又把硝酸當作酒喝,喉嚨因此失聲。 他在1817年時就任薩克森的宮廷樂長,在德勒斯登歌劇院抵抗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轉而上演自身的德國歌劇,引起議論,但相當成功,1821年的"魔彈射手"首演就大受歡迎,他卻患了結核病,還要努力養家,為了指揮自己的歌劇"奧伯龍"(Oberon),他前往英國,隨後病情惡化,不到四十歲就離開了人世,此時是1826年,隔年貝多芬逝世,再隔年舒伯特也走了,德奧音樂界這三年可謂損失慘重。 先前我有寫過他的歌劇"三個品托"(Die drei Pintos),由後來的馬勒續完,算是滿了解他的風格,其句法讓我常常想起海頓,自有一種祥和美麗的氣氛,表現出劇中的森林情景,他的老師也正是海頓~但不是海頓本人,而是他著名的弟弟米亥爾‧海頓(Michael Haydn)。他也很擅長描寫詭異與恐怖,猶如在黑森林背後的神秘,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似乎是來自日本的翻譯, 意思是"自由射手",就是可隨自己心意射中目標的射手,原著是"怪談集"『Gespensterbuch』的第一個故事,這其實就是德國"鬼故事"的集錦,有來自民間的,也有參考東方或其他歐洲國家的傳說。 後來作曲家白遼士為了在巴黎歌劇院演出,將對白的段落改成了有音樂的宣敘調,是此次衛武營要上演的版本。 歌劇主要人物: 馬克斯 -年輕獵人,射擊名手(男高音)。 亞嘉特 -馬克斯的愛人(女高音) 卡斯巴 -年輕獵人(男低音) 庫諾 - 亞嘉特的父親,林務官(男低音) 安 - 亞嘉特的表妹(女高音) 歐托卡侯爵 -波西米亞的領主(男中音) 隱士 (男低音) 基里安 -農民(男中音) 薩米耶 -惡魔,只有講話沒唱歌。 其中個人最愛的角色是馬克斯,原本是射擊名手的他突然失準,...

《貨幣戰爭》:陰謀論經典

圖片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可說是陰謀論的經典,銷售達一千萬冊,是二十一世紀超級暢銷書之一,造成了許多話題與後續效應,雖然其中論點一再被否認,完全相信這本書似乎也不是智者所應為,但確實有許多合理 之處,也具相當參考價值。所謂” 陰謀論 ”,就是相信世界史上的大事絕非一時興起或偶然而成,而是陰謀家的策畫所造成的。 本書從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講起,該家族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陰謀者,由梅耶‧A‧鮑爾這位德國猶太銀行家開始,他把自己的姓改成" 羅斯柴爾德 "( Rothschild ),德語是"紅色盾牌"的意思,他之所以成功,靠的是放貸給政府,而非個人或公司,由此取得更穩定的收益與和王室間的良好關係。他的三子 南森 (Nathan Mayer Rothschild,1777-1836)更是謀略與膽識過人,利用密切構築的情報網路,提早知道1815年法國拿破崙與英國威靈頓的滑鐵盧戰爭勝負,而全押英國政府債券(先前他還做假動作導致英國債券大跌後才進場),從此獲得了二十倍以上的報酬,富上加富,更可怕的是從此英國債券為其掌控,也就掌控了英國的經濟命脈,在當時政府只要印鈔,是必須發行債券的,政府以其稅收作為抵押,而付利息給持有債券的銀行家,所以南森等於控制了英國的貨幣供應,其他幾個兄弟也以類似手法控制了法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從此後,羅斯柴爾德家族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金融巨頭,而家族成員間的封閉關係與緊密合作也讓他們更加團結壯大。 南森的名言: " 我不管哪個魁儡在英國的王位上,統治著這龐大的日不落國,誰控制了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那個人就是我! " 南森‧羅斯柴爾德 他們也看上了新成立而有無窮潛力的美國,想仿造英國體制加以控制,卻被當年的傑佛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阻礙,南森因此陰謀籌畫1812年英美戰爭,打得美國債台高築,急需與銀行家借錢,結果又讓他們得逞。但又被傑克遜總統(Andrew Jackson)阻擾,他努力償還國債成為歷史上唯一零國債的美國總統,並且把銀行家趕出政府,拒絕對他們支付利息,傑克遜因此成為史上第一位遭行刺的總統,只是沒有成功。 羅斯柴爾德與他誓不兩立,為了報復美國,他聯合歐洲銀行家對其收緊銀根,造成美國嚴重不景氣,還成立"輝格黨"(Whig Party)...

《絲綢之路》心得: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圖片
  最近看了牛津大學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所著作的" 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雖然主要是在講波斯(即現在的伊朗)的歷史與作用,但真正啟發我的是自古到今國際局勢的演變,正如書的副題"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強調的不是那些宗教,制度,文化方面的對抗與衝突,反而是商品交易,畢竟,人不能餓肚子,也需要過日常生活的... 這本書很厚,主文高達六百多頁,但聯經出版社將之包裝的很漂亮像是一本經典,讓人愛不釋手,我把個人以為的重點寫出來: 1. 出乎意料的,奴隸交易一直是中世紀的重點,這很殘忍,但...能讓買主過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還能滿足各種慾望,雖然抓奴隸的過程會導致他們妻離子散,生離死別,但大家還是樂此不疲,這應該是世界最殘酷的歷史,只是躲在陰影下沒被重視。 2. 奴隸交易促成了奴隸帝國的興起,塞爾柱土耳其人就是如此,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也是。 3.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在十世紀的復甦,有賴於回教遜尼派(塞爾柱土耳其人)與什葉派的分裂,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與拜占庭保持友好關係,商業十分興盛。 4. 本來塞爾柱與拜占庭關係也不錯,因為要共抗北方的遊牧民族,但後來塞爾柱換人即位後,兩邊交惡,拜占庭向歐洲提出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需求,從而召集了十字軍(1095年)。 5. 十字軍能成功,與土耳其人沒很重視有關,他們覺得耶路撒冷與其被敵人回教什葉派占領,不如給基督徒占領。另外歐洲騎士的重裝備,讓其在武力方面領先別人的輕裝備。 6. 但當耶路撒冷被埃及回教徒收復後,歐洲的十字軍與拜占庭長久以來的矛盾爆發,拜占廷反被十字軍圍攻劫掠,從此拜占庭開始衰落,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人不過是給其致命一擊。 7. 十字軍圍攻埃及失敗,此時卻有"奇蹟"發生,謠傳是祭司王約翰要幫忙攻打埃及了,原來是從亞洲草原來的蒙古人。 8. 所向披靡的蒙古人,最後也敗於埃及奴隸王朝馬穆魯克上面,從此歐洲人對光復聖地再無興趣,寧願把聖地的聖物拿回來,再造一個聖地。 9. 蒙古人的強盛,引發了歐洲對亞洲的全面興趣,間接促進地理大發現。 10. 後來的黑死病疫情,讓人口大量減少,以至於當疫情過去...

【讀書心得】瞧!這個人:尼采自傳(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

圖片
  尼采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西方哲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我都看了好幾遍,文采優美,充滿創意,少有人能與其比擬。更難得的是,他的思想並不艱澀,極少用專門術語,難是難在愛講反話,看來前後矛盾,讓人摸不清其底蘊,但 可以激起另一面向的思考,也常帶著幽默感或辛辣感。 前天又將「 瞧!這個人 」(Ecce Homo: Wie man wird, was man ist)重看了一次,這本書完成在他發瘋的前一年(1888),算是最後的作品之一,他用自傳形式,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及行誼。書名的典故源自於《新約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被捕後,羅馬帝國的猶太總督彼拉多說的話,要眾人看看耶穌。當然,尼采的代表作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但篇幅很長,很多段落與其說是在讀哲學,不如說是在欣賞文學,「瞧!這個人」篇幅短而簡明,可以更透徹的了解他的人生。 本書剛開始,尼采就說他反對理智,認為理智會讓人生病,讓想到曾有人看到他裸體,在家中跳舞的故事。但哲學家竟然會反對理智,這不是很奇怪嗎? 其實一點都不意外。縱觀尼采的哲學,他描述的是一種人生觀,而不是用理智,來做客觀的分析。所以他喜歡稱呼自己為心理學家,而非哲學家。這是在看尼采時,必須先理解的,我將他在「瞧!這個人」這本書的重點,條列如下: 1.人要做強者,不要做弱者。 2.所謂的強者,是安於自己的命運,並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所以從不嫉妒他人,也不會產生憎恨的情緒,但也不去同情別人,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責,只有弱者,才會去憐憫他人。 (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希特勒,自稱是他的信徒,卻去消滅弱小,看來只是對尼采斷章取義,卻讓他背負軍國主義的惡名,真是冤枉... ) 3.所以,強者不應該攻擊弱者,若真要攻擊,也是攻擊強者,然其動機不是嫉妒,而是選擇理念不合,但實力相當的對手,才有意義。 4.他反對烏托邦的理想和抽象的概念,認為它們不合實際。人與其去關心、研究它們,不如去研究日常生活的事物,或是自己的身體機能好些。 ( 他由此延伸,而否定神的存在,甚至宣稱「上帝已死」... ) 5.反對道德,因為道德只會保護弱者,並削弱強者的能力,而這完全不合乎自然的道理。 ( 難怪有人認為他是不道德的...他卻以為這是讚美,而非批評 ) 6.厭惡一切形式的悲觀主義,...

董尼采第歌劇《愛情靈藥》的劇情與音樂(Donizetti L'elisir D'amore story)

圖片
  在所謂的”美聲歌劇”三傑羅西尼,董尼采第,貝里尼中,董尼采第是居於中間的位置,他不像羅西尼那樣鬼靈精怪,也沒有那麼繁複的花腔,也不像貝里尼那麼有純粹的音樂美,但是很寫實與重視戲劇性,被認為與後來的威爾第比較相近,威爾第也很敬重他。 他的歌劇最有名的大概是1835年的莊歌劇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其中的瘋狂場景十分著名,但1832年的”愛情靈藥”上演次數可能最多,這倒是一齣喜歌劇,他只花了兩個禮拜完成( 因為時間急迫) ,速度與羅西尼寫作”賽維亞理髮師”有拼,首演即大受歡迎,直到現在還是喜歌劇的代表作之一。 董尼采第的作曲速度很快無庸置疑,但劇本作家 羅曼尼(Giuseppe Felice Romani) 呢?他可沒那麼快,也只好拿前一年相當紅的歌劇奧伯的"媚藥"(Le philtre)來改編,這是在巴黎歌劇院上演的法語喜劇。但為何不在喜歌劇院而在巴黎歌劇院呢?因為這是一齣全部都寫成音樂的歌劇,當年在巴黎歌劇院上演的就是要這樣,例如麥亞貝爾的大歌劇,而在喜歌劇院上演則要使用說的對白,就算不是喜劇也一樣,最著名的例子是比才的"卡門"。 "媚藥"這齣歌劇算是 《愛情靈藥》的原作,兩劇有很多相似處,像是"江妮塔"(Gianetta)這人物都有,只是拼法不一樣,"Joli-Cœur"這法語拼音的也被改成義大利式的"Belcore"(貝爾柯雷),但都有" 討人喜歡 "的意涵。而董尼采第在 《愛情靈藥》中加入的憂傷感(以詠嘆調"一滴美妙的情淚"為代表),更是 "媚藥"中所沒有的,也讓喜劇多了情感的深度,與浪漫的氣氛 。 整齣劇我覺得都是建立在"誤解"上~內摩利諾以為阿蒂娜會接受他的愛,以為江湖郎中的藥有用,這些誤解都因為一個關鍵性的轉折,而成了"真實",到最後仍深信不疑,或許愛情本身,正是讓人誤解發昏的"靈藥", 若非如此,怎能失去理智,愛的死去活來呢 ? ... 而相較於前輩莫札特的喜歌劇”費加洛婚禮”或是”女人皆如此”來說,這劇宣敘調很少,詠嘆調也很少,而是大幅運用重唱與合唱,製造出熱鬧歡樂的場景,歌手當然要具備高度的演唱技巧,不過...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故事(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Op. 83 analysis)

圖片
個人很愛的版本:魯賓斯坦&孟許&波士頓交響樂團 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我最喜歡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之一,另一首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 我常稱這曲子為"不會褪色的家俱",是的,它仍像百年以前那樣的富麗堂皇,沒有褪色,因為它的結構是如此堅實,撐住了音色的亮麗,不然若骨架開始腐壞,只能爛掉~再亮麗也沒用...當時很多音樂就是這樣。 最堅固的架構出現在第三樂章剛開頭,聽起來只是首浪漫帶點悲情的作品,卻是不折不扣的綿密多聲部音樂,絕不單薄,帶有許多敏感的半音和聲,如果你曾經被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所感動,很難不對這樂章也動心。 這首曲子是他去義大利旅行時得到靈感,於1878年開始作曲,1881年完成,首演即大受歡迎,此時布拉姆斯的作曲技術已到達了生涯的最高峰,與之前完成的第二號交響曲一樣是大調,比起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比較明亮的。 而其四個樂章,長達50分鐘左右的演奏時間,都比一般協奏曲來的複雜,也沒有很明顯為鋼琴而寫的裝飾奏,並不像傳統協奏曲~但注意,鋼琴的地位至少是與管弦樂相當,以第一樂章為例,鋼琴在法國號第一主題沒結束前就搶著應答,也自己走過兩個主題段落,一點不比管弦樂遜色,讓此曲充滿了合作與對抗的火花,以下是著名鋼琴家齊瑪曼與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名演。 法國號剛開始就單獨奏出 降B大調 第一主題 , 呈示部 開始,注意前面的上升音階,與接下去的三連音往下(半音+全音),但還沒結束,鋼琴就旱地拔蔥,從下而上,橫越五個八度應答法國號,這種像是"中間接上"的方式是曲子很大的特色。但由於鋼琴都是三連音,聽來長音符較多,好像是法國號拉長的影子,有種溫暖太陽照射之感。。 旋律主要是琶音往上,從主和弦到轉位的屬和弦。然後下一樂句開始(0:16),一樣總共是三小節,只是和聲進行是比較怪的主-屬-六級(七和弦)-屬- ? 上升四度(0:22)帶來了 最後這個問號( ? ) ,沒有和聲(0:30),彌漫了一種神祕感。 隨著繼續旱地拔蔥的鋼琴(0:46),出現了短-長節奏,是第一主題的半音向下元素(0:48),也像是接上去的~算是個 過渡的段落 ,到了上升四度(一樣是前面出現過的),如同對第一主題的疑問與抗辯,確定後回到主音降B(1:07),才算達到目標,並開始傾洩往下,這次用了小三度的連續往下,再到大三度音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