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七號交響曲D729(Schubert Symphony No.7 Felix Weingartner)

國台交2018年演出此曲的海報 說到舒伯特的交響曲,有舊全集與新全集的差異。以現在常被稱為第九號交響曲的「偉大」(D944)來說,在新全集就成為第八號交響曲,因為把舊全集中只有草稿的第七號交響曲(D729)刪除的原因。 至於極有名的未完成交響曲(D759),在舊全集中是第八號,現在也常被稱為第八號。可見我們現行對舒伯特交響曲的稱呼,還是以舊全集為主。 那在新全集被隱沒的第七號交響曲(D729)的草稿,其實很有特色,是用總譜直接寫作,並沒打鋼琴草稿,樂團編制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大的,還包括四支法國號,兩支小號與三隻長號,尤其長號可能是在他的交響曲中首次使用,也是第一次將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開處理,具有各自聲部的,調性還是比較少見的E大調,這點與布魯克納的有名的第七號交響曲相同,由於布魯克納是舒伯特的粉絲,讓人想到這兩首「第七」的共通性。 舒伯特在一八二一年寫這首曲子時靈感如泉湧,直接寫了1300小節到結束,還寫了個" Fine "字,他有去編樂器總譜,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有可能是要寫作歌劇阿方索與埃斯蕾拉Alfonso und Estrell)只編了110小節,大約950小節都是只有一行樂器的單旋律。不過他從1818 年寫完第六號交響曲後,確實碰上了一些麻煩,寫了好幾首交響曲皆未完成,個人以為從他把第六號交響曲視為"大交響曲"來看,他的野心擴大了,不再只是為家庭式的樂團寫作,而是希望有大型樂團公開演奏,甚或向貝多芬看齊,但他還沒摸索出完整的方式,所有的嘗試才會以失敗告終,還好在這些失敗中,也有許多豐美的果實,這首曲子與接下來的"未完成交響曲"就是顯例。 D729的總譜後來被舒伯特的哥哥費狄南·舒伯特拿去給孟德爾頌,後來被葛羅夫音樂音樂辭典的作者喬治葛羅夫取得,後來產生了三個補筆完成的版本,分別是: John Francis Barnett (1881), Felix Weingartner (1934) and Brian Newbould (1980). 其中的一個版本我並未聽過。第二個"Felix Weingartner"就是大名鼎鼎的指揮家&作曲家溫加納。但他改編的版本被後人認為太多浪漫派手法,而第三個Brian Newbould比較具有舒伯特年輕時的作風,近來的演奏也大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