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三號&第四號交響曲的故事(Schubert Symphony No.3&4)

 













舒伯特的第三號交響曲,寫於1815年5月24日,那時他才18歲,大約在完成第二號的兩個月後,屬於舒伯特交響曲中最短的,但首演狀況不明,1860年在維也納音樂之友會曾演奏最後樂章,但真正的全曲首演要到1881年倫敦的水晶宮音樂會才實現,雖然還是受海頓與莫札特的影響很深,但貝多芬或許才是他想效法的對象。

樂器編制:長笛,雙簧管,豎笛,低音管,法國號,小號皆為兩支,定音鼓一個,弦樂五部。



第一樂章 Adagio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D大調

4/4拍子,帶有序奏的奏鳴曲式樂章,與第一,二號交響曲類似,據說是來自羅西尼的影響,剛開始先是D大調和弦的宣示,就展現拍子的細分化,特色是高音連續上升,以及低音的半音下降(0:35),然後卻瞬間轉到F大調(1:06),讓人意外,然後的布局卻有些黯淡神秘,是到d小調,我們以為完了...

但其實被騙了,第一主題由豎笛演奏(2:07),是相當簡單的分解和弦,如陽光乍現那般從D大調開始,此番布局可謂相當曲折。隨後這主題達到由總奏達到高潮,當然有序奏的連續上升元素,以及來勢洶洶的四個斷音,還加了弦樂的切分音,
像是驅散黯淡的神獸一樣(2:31):






這神獸像舞龍舞獅一樣,左右擺舞,活力充足,隨後是雙簧管演奏的第二主題,也有分解和絃音形,像是第一主題的延續與回答,藉由剛剛的E和絃直接轉到下屬調A大調(3:02),弦樂仍有切分音與第一主題類似,以此精彩的展開,尤其是變化的附點音符,這次是以A大調和絃完全終止,然後卻來個半音下降,直接又從第一主題反覆(3:58),這是個滿奇怪的手法,根本就是在明朗中,加入了很多陰暗的元素。

發展部是將第一主題半音化(5:46),呈示部結尾精彩的附點音符又出現了,此後就是不斷轉調,中間有到g小調(6:14),再上升,有不斷進逼的感覺,暗黑終於爆發了嗎?最後到了A大調,又經過半音下降~哈哈我們又回到了第一主題的D大調,此一手法與呈示部的重複手法接近,再現部開始了(7:06)。

剛開始聽來與呈示部並無二致,但隨後又轉為小調,但這手法有些老套,最後以D大調七和絃作結,然後再以其下屬調G大調開始,作法與呈示部相同,但是以豎笛奏出(8:01),也很順利的回到屬調D大調,第一主題的總奏再現,但把來勢洶洶的四個音取消了斷音(8:34),好像變得柔和一點,本樂章因之完滿結束。

第二樂章 Allegretto G大調







2/4拍子,三部的A-B-A形式,是具有海頓風格的明朗樂章,以三重奏為主。A段(9:14)又是一個簡單旋律,不過帶有斷音,像是諷刺剛剛第一樂章那來勢洶洶的斷音。經過反覆,一度到了C大調,卻又被半音下降回到主調G,這似乎已是舒伯特慣用的手法(10:27),然後當然又回到前面了。

B段C大調開始,還了一個公道,又是豎笛吹奏主旋律(11:20),最後又以半音下降還給A段(12:32),真的是很有意思,好像有兩個好朋友,不,是三個好朋友在打球一樣...

第三樂章 Menuetto. Vivace D大調

3/4拍子,小步舞曲,仍是A-B-A形式,主部明顯是往下走,與第一樂章成對比,還是帶有斷音,就當作個簡單舞曲來聽就行了,但有種車輪駛過的穩重感,也有反覆與強弱音的變化。中段是可愛的蘭德勒舞曲(15:36)。以木管演奏為主,但刻意排除了之前頻頻出現的豎笛,然後主部再現(16:36),結束。

第四樂章 Presto vivace D大調

8/6拍子,塔蘭替拉舞曲風的奏鳴曲式樂章(tarantella),第一主題剛開始就出現(17:33),也是有第一樂章的分解和弦,也是有斷音,但輕鬆多了,但舒伯特式的暗潮洶湧再現~藉由半音上升達到的E大調,有著漸強的減七和弦,像是恐嚇(18:12):






其實~這曲子不就是在表面的光明中有著陰暗與不安?後來卻上升到一個跳降就到G音,說實在相當奇特,第二主題就由G大調開始(18:28),則是由弦樂與管樂交替演奏的簡短上升動機構成,又回到光明,但含有詼諧的下降,經由管樂與弦樂的反向衝突,最後還是一個跳降五度(18:58),並轉到A大調開始,並以此結束。

隨後第一主題的反覆又開始(19:15),然後是第二主題(20:09),發展部也以此主題開始(20:53),經過重複與模進,又是乾脆的結束,再現部以A大調開始(21:26),大致上是把呈示部搬高了五度,好讓第二主題能回到交響曲的主調D大調(22:21),但舒伯特顯然覺得這樣還不過癮,一定要轉到A大調大做文章一番(23:39),才甘願回到D大調結束。

雖然第三號交響曲更好的展現了舒伯特的個性,許多作曲法也別出心裁,但不可否認的,比起第一與第二號交響曲,流暢度有所降低,旋律性亦不及,反而是類似貝多芬,以簡短動機來展開,個人以為不一定適合舒伯特,這也是我並不很喜歡此首的原因,但光明與黑暗的交織,似乎在暗示些什麼...那麼接下來的作品呢?





第四號交響曲
於1816年4月27日完成,與第三號隔了快一年,這倒是第一首可能在他生前就上演的交響曲,當時他正在學校當老師,但真正的首演要在萊比錫,時間也在舒伯特去世20年後的1849年了...

曲子最具特色的是第一次採用了小調,還有一個副題:"悲劇的"(Tragic),這是他在作曲完後一段時間加的,原因不明,而這c小調也是貝多芬在第五號命運交響曲所用的調性,貝多芬的影響更明確了。

樂器編制:長笛,雙簧管,豎笛,低音管,小號皆為兩支,但法國號加為四支,定音鼓一個,弦樂五部。



第一樂章 Adagio molt - Allegro vivace c小調-C大調

3/4拍子,仍是帶有序奏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在其中已被暗示,帶有悲傷感,有沒覺得很耳熟?其實與海頓的神劇"創世紀"序曲滿像的,先是總奏的宣示,注意小提琴演奏神秘的動機(0:16),升第四級音F與主音形成不和諧關係,以及豎笛那魔幻般的下降音形,隨後又由低音接續,奇特的是以此音為段落(1:01),再度演奏這個動機,雖然如此還是在c小調架構中,最後還是強調了升f這個音(2:41),增四度的緊張關係一直存在著。

第一主題由c小調展開(2:55),帶點憂鬱,但很快被拋開,藉由拿坡里和弦造成的降D音(3:29),到達奇怪的降A大調(3:34),我們很快聽到序奏的動機又出現了(3:45),突然又轉下屬調E(4:14),接著就是一堆轉調,讓人目瞪口呆,而由低音開始爬升,充滿動力的第二主題更讓人驚訝(4:48),恭喜舒伯特已走出了過去的框架了!



然後是發展部,由第二主題開始(5:14),第一主題轉到降b小調(5:24),當然又是用了拿坡里關係的降d,有點想要做成賦格,但只是虛晃一招,然後是再現部,第一主題以g小調開始(6:11),第二主題明顯以F大調展開,順利的到屬調C大調,終於到了舒伯特要衝破黑暗,迎向光明的結果,升F音又再次出現(8:14),但已被克服,顯得輝煌無比,尾聲也簡短有力,以C大調驅散了開頭的迷霧,猶如海頓的創世紀序曲,這絕對是他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樂章。

第二樂章 Andante 降A大調




2/4拍子,輪旋曲形式(A-B-A-B-A-Coda),A段主要主題(8:44)與即興曲D935第二首很相似,但用這調性不免有些奇怪,但也讓曲子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裡,和聲很有趣,低音進行與其他聲部幾乎倒反,但也因此增加了流動性,舒伯特並不太理傳統和聲的規則,有流動性就是好的,後段以下降音階為主。


B段轉到關係調f小調(10:29),以上升音階為主,一反前面的沉靜,變得有點焦燥,但仔細聽,這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相似,當時也是帶有憂鬱的,無疑,我們又再陷入了一絲烏雲當中,但與A段一樣,都有精彩明確的雙簧管聲部,用模進法轉到怪異到不行的降C大調,真的只是暫時歇息...隨後長笛奏出第一樂章的序奏動機(11:32),我們幾乎已回去混沌的狀態了,而由此也可知道,舒伯特完全把交響曲四個樂章,作為統一的思考來處理,而不是各行其是。

然後下降音階出現,又還是模進~就這樣神奇地回到A段(12:03),主題以第二雙簧管奏出,與低音管成為豐美的三度和聲,其他管樂則作為對位,這是個奇蹟的時刻,也是雨過天青,這次的A段將上次用的樂器更多,也更令人感動。到此我們可知,A段的下降音階,與B段的上升音階成對比,但這早在A段的高音與低音間的和聲進行相反,就已經預知的了。。

後來B段又出現(13:50),反正就是轉了個調,再回到A段時還是降A大調(15:28),旋律一樣,和聲卻沒有前面那樣的流動性,而是恢復和諧,平靜昇華的結束。

第三樂章 Menuetto. Allegro vivace




降E大調 3/4拍子的小步舞曲,但主部開頭真的讓我想到玩具城堡與小兵,相當可愛且奇特,像是用半音堆積木,而且還用齊奏,幾乎聽不出調性,到最後才大概能辨識是降E大調,但露餡了~這其實是第一樂章序奏動機的某種變奏,升F音也出現了(17:25),最後卻是停在屬調降B大調,其後有一些發展,都滿可愛,但還是為了要大模大樣的返回降E大調(18:58),畢竟這是主調。

中段(18:59)不意外還是以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上升音階展開,但之前的焦躁不再,而是一派的輕鬆,經過反覆後主部再現(20:13),結束,這是他到目前為止最有意思的小步舞曲樂章。

第四樂章 Allegro c小調-C大調

2/2拍子,有四小節的序奏(21:10),使用了降E大調的關係調,也是全曲的主調~c小調,我們回家了,但也回到了第一樂章剛開始的陰暗與混沌,開頭的和弦省略了c音,聽來更空泛,大提琴的上升音階又包含了升F,第一主題由小提琴提示(21:14),注意拿坡里和弦又出現(21:22),不過這次很快回到主調,經過反覆後,拿坡里再現(22:06),快速的弦樂八分音符陪伴,更為激烈,不過也漸漸看到光明。



第二主題先到降A大調(22:21),又與第一主題是下屬調關係,還沒站穩,那些快速的八分音符卻越來越像喝醉一樣的high,也輕易轉回屬調降E(22:50),並以此結束呈示部,發展部由奇怪的顫抖展開(23:55),大致是第一主題的變體,也保持再小調,但在把g小調的主音升半音後(25:08),反而到了降A大調和弦,再下降半音又回到G大調,舒伯特的進行真的完全是他的特色了,然而這調性不是主角,只是幫忙清除所有的降記號,好讓C大調現身,第一主題的再現就這樣神奇的由C大調開始,終於有希望回到第一樂章結尾的勝利了(25:21):





但一切迷霧並未過去,中間還是去了小調,第二主題由F大調開始(26:31),所有的進行都是為了向著屬調C大調,雖然經過波折,還是到了,即使升F音在音階中出現也只是幫忙歡呼的了,但這些波折,卻造成最後的高潮不太威風,反而還是難以釋懷的感覺,"悲劇"之名果然不是亂取的。

說實在的這首曲子相當複雜,但變化多端富有層次感,旋律也好聽易記,不愧是舒伯特初期交響曲中最優秀的作品,由於是小調到大調,也有那種悲劇奮鬥感,是他前幾首交響曲所沒有的,也更有了所謂早期浪漫樂派的氣息,那他會在這個路線上走下去嗎?會寫出像貝多芬英雄與命運交響曲那樣的大曲嗎?那就期待第五號交響曲了。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分析(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的分析

韓德爾:神劇《彌賽亞》的故事(Handel: Messi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