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幻想波蘭舞曲&船歌(Chopin piano sonata No.3&fantaisie polonaise)

1846年的蕭邦 大家好,歡迎收看音樂談天第二集。這次我想聊聊,我是如何從討厭蕭邦,到喜歡蕭邦的,是的,他曾經是主要作曲家中,我最不喜歡的。 因為我姊從小學鋼琴,在她旁邊多少學了一些,也彈過拜爾與卡農,但就只有這樣了,所以我對鋼琴曲並沒特別感覺,反而是因為信仰關係,對宗教合唱曲特別喜歡。後來開始聽鋼琴後,聽的也多是巴哈,貝多芬,舒伯特,史克里亞賓等人的。 那蕭邦呢?他不是"鋼琴詩人"嗎?甚至是鋼琴的代名詞了。我也聽過我姊彈的小犬圓舞曲,幻想即興曲等,後來有機會聽到他的夜曲,波蘭舞曲,但只覺得華而不實,內容空洞,更慘的是~他的憂鬱本質,還會讓我心情不好。自此後,我沒有買過任何一張蕭邦的唱片,十五年以來皆然,不管是哪位大師彈的都是一樣~ 但今年有了些轉機,先是聽到他晚期,1846年寫的" 船歌 "( barcarolle) ,得知其妙趣後,又順藤摸瓜到同時期的" 幻想波蘭舞曲 "( fantaisie polonaise) ,與1844年寫的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這被認為是蕭邦比較難理解的曲子,在喜歡上後,竟然他的曲子全都聽得下去了,真是相當神奇! 蕭邦在寫作這首曲子時,已與愛人喬治桑有些衝突,雖兩人關係仍親密,可是曲中 有些不祥的預感...而在兩年後寫作"幻想波蘭舞曲"時,肺病已加重,與喬治桑的感情也面臨破裂,身體或心靈都承受極大痛苦,但他仍奮力創作。而當這些曲子出版時,也有不少惡評,李斯特認為都帶有一些"熱病纏身的苦悶色調",不予贊同,此時的蕭邦,似乎進入絕境了... 還好他的音樂根柢是厚實的,反而激發他創作更美好的作品,這首奏鳴曲不僅詩意盎然,尤其結構完整,他從巴哈那得來的傳承,到此完全開花結果。我們先來聽聽 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見以下影片,這是由著名鋼琴家Fialkowska演奏,剛開始是b小調的第一主題,然而到再現部那好聽的第二主題時,已是B大調了!其後的樂章也常聽到這調性,最後更用此調性結束整首曲子,也是個"從黑暗到光明"的過程,也許中間經歷了很多轉折,但最終還是回到大調的領域~這其實是很符合傳統的。 而且蕭邦也很會使用動機, 第一主題 其實包含了四個動機,一個是剛開始下降的音階,再來是帶點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