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幻想波蘭舞曲&船歌(Chopin piano sonata No.3&fantaisie polonaise)

 


1846年的蕭邦

大家好,歡迎收看音樂談天第二集。這次我想聊聊,我是如何從討厭蕭邦,到喜歡蕭邦的,是的,他曾經是主要作曲家中,我最不喜歡的。

因為我姊從小學鋼琴,在她旁邊多少學了一些,也彈過拜爾與卡農,但就只有這樣了,所以我對鋼琴曲並沒特別感覺,反而是因為信仰關係,對宗教合唱曲特別喜歡。後來開始聽鋼琴後,聽的也多是巴哈,貝多芬,舒伯特,史克里亞賓等人的。 

那蕭邦呢?他不是"鋼琴詩人"嗎?甚至是鋼琴的代名詞了。我也聽過我姊彈的小犬圓舞曲,幻想即興曲等,後來有機會聽到他的夜曲,波蘭舞曲,但只覺得華而不實,內容空洞,更慘的是~他的憂鬱本質,還會讓我心情不好。自此後,我沒有買過任何一張蕭邦的唱片,十五年以來皆然,不管是哪位大師彈的都是一樣~

但今年有了些轉機,先是聽到他晚期,1846年寫的"船歌"(barcarolle),得知其妙趣後,又順藤摸瓜到同時期的"幻想波蘭舞曲"(fantaisie polonaise),與1844年寫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這被認為是蕭邦比較難理解的曲子,在喜歡上後,竟然他的曲子全都聽得下去了,真是相當神奇!

蕭邦在寫作這首曲子時,已與愛人喬治桑有些衝突,雖兩人關係仍親密,可是曲中
有些不祥的預感...而在兩年後寫作"幻想波蘭舞曲"時,肺病已加重,與喬治桑的感情也面臨破裂,身體或心靈都承受極大痛苦,但他仍奮力創作。而當這些曲子出版時,也有不少惡評,李斯特認為都帶有一些"熱病纏身的苦悶色調",不予贊同,此時的蕭邦,似乎進入絕境了...

還好他的音樂根柢是厚實的,反而激發他創作更美好的作品,這首奏鳴曲不僅詩意盎然,尤其結構完整,他從巴哈那得來的傳承,到此完全開花結果。我們先來聽聽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見以下影片,這是由著名鋼琴家Fialkowska演奏,剛開始是b小調的第一主題,然而到再現部那好聽的第二主題時,已是B大調了!其後的樂章也常聽到這調性,最後更用此調性結束整首曲子,也是個"從黑暗到光明"的過程,也許中間經歷了很多轉折,但最終還是回到大調的領域~這其實是很符合傳統的。 
而且蕭邦也很會使用動機,第一主題其實包含了四個動機,一個是剛開始下降的音階,再來是帶點憂鬱的小三度旋律(0:03)(0:08),再來是如進行曲般的向上,以及最後無奈的下降回小調,這模式將在樂章的最後,甚至全曲的最後出現,達成統一的效果,足證蕭邦有相當精密的計算: 


隨後這幾個元素會一再出現,甚至彼此之間結合(0:38),形成更多層次的豐富變化,還加了一個蓄勢待發的附點節奏(0:48,這個旋律到後面會很重要),衍生出華麗的音階,但因為不斷轉調,也會讓人"耳花撩亂",以致於到了大調的第二主題(1:35),配合分解和弦(這是蕭邦的絕活),會覺得是那麼的平靜與優美。但若仔細聽,可發現第二主題也是一個"先下來-小三度-往上(但不是進行曲,變成了柔順的圓滑奏),最後又往下"的結構,而第二次反覆時的弱音指示,更如夢似幻(2:25)...

這就是說,第二主題雖與第一主題聽來差很多,但事實上只是變了裝而已,第一主題有時還會滿明確冒出來(2:37)...這是很有趣的,隨後是把
下降音階都能飄浮起來的不可思議段落,這就是蕭邦能被稱為"鋼琴詩人"的真本事,他能把琴音如詩意一般,飛揚起來,抵抗地心引力。小結尾以分解和弦,再度強調了小三度的憂鬱與美麗,蕭邦也喜歡把最好聽的旋律放在小結尾,請多多注意。
發展部由低音開始(4:23),先是第一主題(4:34),再來是第二主題(5:15),因為調性走遠了聽來更脫離現實。隨後是回復進行曲樣貌的第一主題(6:27),再現部就突然以第二主題開始出現,這是貝多芬後期很愛用的方式,也回到主調的B大調。但結尾句~先是好多個下降音階(9:18),但排除了憂鬱的半音,健康清朗的往上(9:26),再乾脆的往下結束,其實也是第一主題的模式,這主題開始與結束都出現,真可謂是"有始有終"啊。 



個人很喜歡魯賓斯坦這首曲子的錄音,真的就像花蝴蝶

第二樂章"詼諧曲,很活潑"的A-B-A,形式簡單,A段從弱起拍子開始(9:42),之後就用八分音符在奔馳,譜上有特別註明"要輕盈",但其中有上樂章重要的小三度~就這樣兩個樂章間產生了關聯,但下降音型出現(9:44),又上升的模式,也有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影子,低音也用了弱起的模式,好像模仿高音,但旋律卻是五度下降(9:48)。注意那個像是敲打或鐘聲的音型(9:56)...最後將以此結束。

B段把前面的跳進改成了級進(10:19),也平和許多,但後面高音出現了A段低音的五度下降(10:26),與之搭配的像鐘聲的音型又出現(10:48),則像A段的高音,加上速度也變慢,猶如將A段乾坤倒轉了!隨後A段突然又出現(11:52),結束此樂章。 

第三樂章 剛開始的音型(12:29)~對我來說,就是喪鐘敲響了!讓人聯想到他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但比起這個,我更聽到所謂的"末日經"旋律,反正不管怎樣,這都是一種灰暗的表達,用的是銳利的附點音符,這不但銳利,看來還會傷人喔...這個潛伏在第一樂章的蓄勢待發節奏,終於完全現身...這樂章也是A-B-A形式。

隨後就用這附點音符,展開了另一個美麗旋律(12:55),猶如帶刺的玫瑰,低音部分注意那喪鐘,還是在不斷敲響,走著走著竟然又返回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後面的音型(14:35),接的真好,B段用的是上個樂章那些八分音符流動(雖抒情多了),低音又是五度(15:00),某種程度詼諧曲的A段又回來了,這裡卻是此樂章的B段?...

這首奏鳴曲的梗之多,實在一語難以道盡...不過蕭邦的厲害就是,他能把這些梗都放進去卻不著痕跡,只讓你覺得都很好聽而已~隨著八分音符似乎無窮盡的進展,直到慢慢遇到阻礙,先出現了A段後來的旋律(18:36),才回到
A段整個美麗旋律來(19:25),在好像要到B段的八分音符時(20:42),卻以開頭的附點節奏結束(20:57)。

第四樂章是"不太快的急板"(21:39),形式類似輪旋曲,兩段主題不斷交替,再加上尾聲。剛開始是一個八度上升的序奏(21:39),強調的F音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最後的那個音,這裡也好像鐘聲一樣,以不同的音高不斷鳴響...

隨後出現的b小調主題(21:47)~相當怪異,
有如鐘聲敲過後,魔鬼跑了出來一樣(注意:蕭邦常有看到鬼魅的幻覺),很有流動性,帶有前幾個樂章一直有的小三度音程,這幾乎是這首奏鳴曲的標誌了: 


被左手部分擠來擠去的和聲好像躡手躡腳的鬼魅,使得這段音樂更加怪異,後面低音部分的半音下降(22:03)。到了第二段(22:32)出現了大幅的半音階下降,好像隨風飄落下來,非常華麗,後來又上升,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接回第一段(23:18),這裡右手要彈三拍子,左手四拍子,看來魔鬼手腳還滿協調的嘛...

再來第二段(24:05),用盡手段仍趕不走鬼魅,又回第一段(25:09),此時的低音部分更沉了,鬼魅眼看就要獲得勝利,開心躍向天空,沒想到反而迎向了光明...B段大幅下降的音階再度飄落(26:00),之後半音上升,卻拋的更高,旋律也更為平緩,形成漂亮的凌空弧線(26:19),這是第一樂章剛開始下降音型如花蝴蝶般的變貌,配合最後低音的五度上行(26:22),呼應前面,並解決幾個樂章都出現的憂鬱小三度,魔鬼遭此強烈的光芒照射,急忙退散,就以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後半部分音型(完全是有始有終),配合最後鐘聲一響,結束全曲。

這曲子與他晚期的作品有些相似處,例如1846年的"船歌”OP60,表現了水都威尼斯著名的貢多拉船,船夫搖槳的曼妙情景,也是個A-B-A形式,見以下影片,這是著名鋼琴家波里尼(Pollini)的演奏。



A段剛開始好像天外飛來的一樣,突然從升F大調(升記號多到嚇死人那種)的屬音升C開始踩下踏版,再上五度到
第二級音升G,清澈的和弦敲響,如水波一樣的圓滑奏順流而下,主音升F終於在低音現身(0:17)...配合前面的升C&升G,船就安穩的在水波飄盪,船夫唱著船歌以和諧的兩個聲部出現在其上,但又是個弱起拍子(0:26),給人期待感,在華麗的顫音後(1:49),再接回強拍(1:52),漸漸變成三個聲部,好像第三個船夫又加入,達到高潮,非常有畫面與層次感。

B段,剛開始就出現憂鬱的小三度(2:46),也有末日經的主題(4:11,所以這曲子暗藏悲傷),與作品15的夜曲有些相似,好像是短暫的休息,然後A段又再現,就直接從強拍開始主旋律了,這次和聲變的更豐富,連低音都變成兩個聲部,像是從渺渺孤舟變成了星羅棋布,境界也更悠遠,而那些上下音階,尤其是最後尾聲,也是類似飄落的方式(8:19),更增添了飄逸與靈氣。
而同時期規模龐大的”幻想波蘭舞曲”OP61(見以上影片,鋼琴家近藤嘉宏演奏),剛開始是個寧靜的段落,用了比較古風的四度下降音程,然後鋼琴平靜幻想的,奏出搖曳向上的音階,經過推衍,鋼琴奏出連續的同音(2:00),讓人想到貝多芬第三十一號奏鳴曲OP110最後樂章,接下來是幾個以分解和弦伴奏的抒情旋律,也不乏憂鬱悲嘆的旋律。
然後開頭再現(9;52),經過一點抒情餘韻後,轉到激勵人心的段落(10:59),低音的附點節奏不斷出現,還把開頭那些搖曳的音型轉為奮發,到後來出現在高音時(12:19)更是讓人好像得到新的動力,有如蕭邦的"康復之歌",極為精彩的結束,這除了讓人想起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與貝多芬第三十一號奏鳴曲OP110也有相似處。

所以我認為,這首曲子不是什麼"熱病的苦悶",更不是老調重彈,反而是一首類似貝多芬”康復之歌”的作品,足見蕭邦也想要以精神力量,克服心靈與身體的雙重痛苦,他並不是所謂的”病弱青年”或是”娘娘腔”,同時獲得法國細緻抒情,波蘭民族精神,與德奧傳承技法的他,是不可能就這樣坐以待斃的,他還要奮鬥!也因為這首曲子,我對蕭邦完全改觀了,這是讓人感動萬分,敬佩不已的!

他晚期的幾首曲子,互相都有連繫,若喜歡一首,其他的很容易就喜歡上,所以我都當作是一整組曲子,再配合他當時所面對的情境,就能獲得更深層的感觸,原來我喜歡的不只是他的音樂,而是他的生命。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分析(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的分析

韓德爾:神劇《彌賽亞》的故事(Handel: Messi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