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黑框與喜悅(Brahms Symphony No. 2 Op 73 analysis)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是在他奧地利最南邊克恩頓邦(Kärnten)避暑時完成的,那裡靠近阿爾卑斯山,以其山脈與湖泊聞名,這首交響曲也充滿了自然景物般的美麗壯闊,很早就被稱為是他的"田園交響曲",其使用的大調與第一號的小調剛好成為對比,情況與貝多芬 大調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與 小調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類似。 他曾描述說克恩頓邦的韋爾特湖(wörthersee)充滿音樂旋律,寫作也特別順利,與醞釀了十幾年才寫好的第一號交響曲相比,這首第二號從1877年的6月動筆,到9月完成,僅僅花了三個月左右,1877年12月30日首演即大為成功,第三樂章還被安可重演了一次,樂團是用了二管編制,去除了第一號交響曲的倍低音管,但加上了一把低音號,是他四首交響曲獨有的特徵,讓曲子的低音更穩固,更有大自然的壯闊與恢宏。 布拉姆斯曾說這首交響曲是悲傷的,並要" 加黑框出版 ",如同訃文一樣,歷來都認為這只是開玩笑,因為如此明朗,四個樂章都是大調的交響曲,怎會如此?也有布拉姆斯的朋友說他生性陰沉,就算興奮莫名時,也會說: 墓穴是我喜愛的! ...那他會開這種玩笑,也不足為奇吧?但第一樂章開始後沒多久,就有個讓我困惑的布局,似乎,這並不是開玩笑。以下是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有配合樂譜。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版,3/4拍子。D大調,剛開始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 主音D-導音升C-主音D-屬音A 的組合,注意 主音D-導音 升C 的半音,與 主音D-屬音A 的四度,我稱為” 主要動機 ”: 第一法國號奏出D大調 第一主題 (0:10),剛開始是小三度,第二法國號則與之對位,再加上低音管,成為和諧飽滿的音響,與第一號交響曲的小調悲劇感有天壤之別,反而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田園風,難怪被稱為是他的”田園交響曲”,再由長笛與豎笛接續,完成八個小節的結構,第一樂句的句尾是四度下降,第二句的句尾是四度上升回到主音,相當對稱完滿,這主題猶如與 主要動機 對話,安慰其半音式的不安。 隨著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在第六級音B與半音差升A音(0:22),暗示有可能轉到關係調b小調,低音管隨後還加以模仿(0:28)...但屬音A很快在低音就位(0:31),導引曲子轉到屬調,而高音柔和的小提琴像是給音樂灑上了陽光(0:41)。 隨後是長號與長笛在屬調與主調間的遲疑,隨著樂章開頭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