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5號,OP132的故事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5號,OP132,於1824年開始作曲,該年初他才剛完成鉅作"第九號交響曲",兩者間也有些關聯,特別是最後樂章的主題本來是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打算使用的,並非是現在的"快樂頌"。 然而創作因生病而中斷,在恢復後,他寫了一首感恩的頌歌成了第三樂章,種種因素使此曲成為後期四重奏最有名的,值此第九號交響曲完成兩百周年之時,我想寫作兩篇文章加以紀念,第一篇就是分析此曲,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範例是著名的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團的著名錄音,也是我第一個收集的版本。 第一樂章 a小調,2/2拍子。剛開始讓人想到"大賦格曲"的主題,一樣的半音上升開始,一樣的六度往上跳,一樣的四音動機,一樣在開始與結束都有四個聲部都有倒影的變化,相當強調a小調主音的 導音 升g音,果然到這音的和絃就暫停(0:41),然後散了開來,大提琴奏出憂鬱弱起的 第一主題 ,為四音動機的變奏(0:46)。好不容易到了關係C大調的附加六和弦(1:06),顯得單薄。第一主題再分割給幾個樂器(1:14)接連奏出,很有流動性,也從前面四小節一個單位,變成兩小節。 隨著漸有精神,第一主題變貌成關係調C大調(1:37),並輕易轉到下屬調F大調的 第二主題 (2:03),但其中經過的是興奮的半音衝刺,也恢復成規律的四小節結構,從開始的凝結到放鬆,小調到大調,讓人鬆了一口氣。不過並沒放鬆很久,開頭的四音動機又出現(3:02),第一主題又來了,反而出現古代的調式風格(3:35)~這裡可說是 第三樂章 的先聲。 這裡可視為發展部嗎?我以為不是,因為很短沒有充分發展,就接回了第一主題(4:31),第二主題沒有疑問的把前面的F大調消除,變回了沒有任何升降記號的C大調(5:50),難道樂章會以這樣的光明面結束嗎?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四音動機倒反了(7:00),反而更加深了疑慮,返回開頭的a小調時,一樣的強調 導音 升G音(7:22),如此故意不解決的不和諧,已讓人感到悲劇性的結尾,不過短暫希望又襲來,第二主題轉為a小調的平行調A大調(7:59),而這兩者因為同樣都是主音A, 導音 都是升G,讓此造成不和諧的音能繼續作怪,所以實質是失敗的... 當又以此音開始時(8:59),悲劇性結尾就到來了,那連續刻印式的E音(9:13),也許是不屈服於a小調,想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