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

                                             
                                                   
照片是老柴與妻子Antonina Milyukova

如同舒曼第一號交響曲那樣強力的開場後,幾個主要旋律會從任何地方開始,由和弦再加以確認,問題是:若這些和弦是悲觀的,那旋律也被確認是悲觀的。這樣確認幾次下來,就會覺得空虛了,因為難以逃脫這樣的宿命,於是需要發洩~舒曼的生機勃勃,變成了危機處處,天旋地轉。 

第二樂章感到疲累與悔恨,那些確認更顯沉重,像是掉下淚來,卻也領悟到了什麼...到了第三樂章,乾脆就承認是空虛的,反而不用燒腦,無牽無掛了。到第四樂章,就用歡樂填補了這些空虛,即使最後發現,那些歡樂不是自己的,只是當了旁觀者又看了場表演,也得到振奮。 

對於悲觀的人來說,還是當個旁觀者吧!老柴親自走入婚姻的結果慘不忍睹,這首交響曲卻是無比成功的,也就是那樣的失敗,才造就這樣的成功,結果人生越失敗,作品越成功!😊


1876年,柴可夫斯基得到富有的遺孀梅克夫人每年贊助,兩人也成為好友,雖然沒見面只是通信。隔年,有位學生蜜留可娃(Miliukova)非常崇拜他,老柴深為其熱情感動,就與她結婚,但兩人無法相處,很快老柴就逃婚了,甚至還企圖跳河自殺,但還好獲救,他創作了第四號交響曲,於1878年完成,當時婚姻失敗的他,一定深有所感,後來此曲就奉獻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當然就是梅克夫人。

在他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也詳述了創作的理念,相當明確,第四號交響曲首演也獲得成功,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受歡迎,甚至被當作”芭樂曲”來看待~因為太常聽到了。只是這首曲子明明就很有創意啊,大概由於旋律都滿通俗動聽的關係吧,就來分析看看,範例是俄國大指揮家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也是我一直很喜歡的。



第一樂章持續的快板,開頭讓人聯想到舒曼的第一號交響曲開頭,只是調性不一樣。這首交響曲為f小調,開頭就是以象徵f小調的第三級音降a,以四支法國號與兩支低音管強調,作為主要動機,根據柴可夫斯基本人的說法,這主題代表"命運",是「阻止一個人達到幸福目標的致命力量……除了屈服於它並徒勞地哀嘆之外,別無他法
。正如作曲家所解釋的那樣,第一樂章大致上是「所有的生活都是殘酷的現實與飛逝的夢想和幸福願景的不間斷交替」「不存在任何避難所……漂流在那片大海上,直到它吞沒並淹沒你在它的深處」。


這個主要動機,節奏也很有特色,帶有切分音與三連音,切分音是一種改變拍子重音的方式,像是旋律從前面弱拍開始,接續到後面的強拍,或是使用所謂的「倚音」(Appoggiatura),讓在強拍上的音不是和弦音,到弱拍才進入和弦音,這算是此曲的最重要特色。

若是從上往下,在弱拍上的和弦音算是承接了強拍的衝擊。但若是從下往上,弱拍的和弦音又使之加強,讓此曲充滿了爭戰與火花,可以想像。

當來到f小調的導音e(被特別加重),小號又奏出降a音(0:24),形成不和諧音,並到了減七和弦(0:42),才慢慢解決到f小調主和弦(1:07)。導音被加重~這是此交響曲的第二個特色。

隨後的第一主題也是f小調(1:30),9/8拍子,要像"圓舞曲"那樣的運動,好像在華麗的空轉那樣,也帶有大量的切分音與附點節奏,算是主要動機的延續,非常劇烈,這主題開始了重覆與轉調,突然把下降音階轉成了上升(2:42),這是第二主題嗎?但調性沒明顯變化,結果只是一個過場而已,其掙扎有如在地上的爬蟲,帶有恐怖與悲哀,第一主題又來了(3:22),本來有可能轉到關係調降A大調,卻是更加空虛的在繞圈圈,不過還是注意e音~到此成為拒絕降A大調的要素,因為該調沒有這個音。

第二主題由上升音階開始(5:23),還是一樣的飄著虛無,也還是小調,結果上升是有用的,終於轉到遠系的B大調,好像鬆了一口氣,可以休息一下了(6:31),但是下降的管樂(6:38,代表第一主題),仍然緊緊附在上面,形成了矛盾,後來上行音階與下行音階,展開劇烈的爭戰(8:26),又合而為一,誰都沒獲勝... 主要動機又出現(9:06),這次將B大調弄成了b小調,努力失敗,也是發展部的開始。

第一與第二主題仍然相抗,兩者都有很多模進,主要動機用小號加進來形成高潮(11:33)...當第一主題從最高音下降時,長號出現一個恐怖的,像是審判的旋律(12:38),這是什麼呢?其實,這應該只是為了要把第一主題的下降音階,用先上升的方式推上去而已吧,這樣第一主題也就再現過了... 第二主題由f小調的平行調F大調開始(13:08),但加了個有趣的法國號聲部,好像是剛剛審判號角的回聲,一樣的上升與下降的抵抗,翻攪,主要動機又出現(16:14),這次回到剛開始的降A音,努力上升到高點,卻是給了下降的第一主題做舞台(18:11),以f小調悲劇般的結束,此尾聲極為精采,整個樂章爭戰激烈,消極虛無與積極奮發的努力交替,戰到天旋地轉,即使最後失敗,也是悲壯成仁。。

第二樂章是如歌的小行板,柴可夫斯基形容是一個疲勞的工作者,在家中一人陷入憂鬱感傷,想念著過去,卻沒有面對未來的勇氣,因為生活是在是太疲累了。

他以優美帶著哀愁感的旋律,就解決了所有的形式問題,調性雖然是降b小調,與上樂章的f小調相較下有些怪異,但剛開始的雙簧管獨奏特意強調了f音(18:49),也強調了此樂章的導音a(18:48),與上樂章的精神相通,所以此優美旋律是帶有玄機的。

在中提琴重覆時加了豎笛的上升音階,為下一樂段做準備(19:31),此樂段也是上升音階開始,與主旋律從下降開始形成對比(20:08),聽的出來想突破此調性限制,但仍然失敗。

而先前強調的f音得到了回報~得以轉到F大調(22:37),這個旋律是開頭旋律的變體,雖然還是下降開始,但比較活潑了起來(22:37),可是轉調太多,無法專心,還是得回到開頭旋律再沉澱(24:17),這次加上了管樂虛無的下降音階,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這個就一直沉澱到最後了,其他的旋律也沒再反覆,確實是相當奇怪,最後也就以F音結束。


第三樂章沒有意外的也以F音開始,並且轉到F大調,是曲子第一個大調的樂章,老柴創造了一個很特殊的詼諧曲~快板的主要主題是弦樂撥奏(28:06),形式還是先下降,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第二樂章主要旋律都一樣,算是此兩者的變體,前面那些悲劇的氣氛,無奈的悲壯,到此好像都成為夢境的玩笑或是喝醉時的空想,雖然可愛,但其實更印證了生命的虛幻~再嚴肅的事,終究是虛空與玩笑的。

不過曲式仍是傳統的A-B-A,主段的A結束後,接到中段的B(29:51),兩支雙簧管與低音管搭配的很有趣,尤其是快速,但一閃即逝的三十二分音符(29:55)(29:59),後來加上長笛與豎笛,最後短笛也加進來了(30:29),讓曲子更加有戲謔味,此管樂段也與A段的弦樂形成對比,但更有趣的還在後面,銅管展開了一段合奏(30:40),像是軍樂,然後再將之打散,A段又回來(31:15),但B段也摻入了,兩個就這樣相偕到結束,老柴其實是很有創意的啊。

第四樂章老柴說若在自己本身找不到喜悅,那就走入人群,加入慶典,但在此之際,殘酷的命運又出現了,但人們仍然歡欣鼓舞,原來這些喜悅是存在的!那就為此而高興吧。


熱情如火的快板,剛開始就出現像是慶典那樣的熱鬧音樂(33:55),作為第一主題,沒意外的是F大調,但還是個下降音階,最驚訝的是短笛出現了,非常喧囂,不過時間很短,且很快轉到屬調C大調,一下又到關係調a小調,且還是下降音階的第二主題(34:07),好像描寫在人群中自己仍然悲傷,不過很快歡樂的聲音又出現了(34:36),這次在兩次模進後,發展的更歡欣鼓舞,但結束後還是到落寞的第二主題(35:20),調性更變成了奇怪的降b小調,從而展開了一陣混亂,老柴使用超多的模進,配合天旋地轉的弦樂,難怪有人說又膩又俗…

這次轉回第一主題花了較多時間,因為調性較遠,當此喧囂音樂又過去時,第二主題才校正到了主調F大調(37:30),但一下就沒了,又是被一堆該死的模進害的…當情況已難以控制時,同樣以F為主音的F小調,可能是更好的扶木…好啦,第一樂章開頭的命運動機就以原來的樣子出現了(38:45),這裡從升G變成降A的等音變換很精采!

雖然殘酷的命運無法逃避,但更歡欣鼓舞的那段又出現了,由四支法國號吹出(40:04),又接回第一主題,從而以樂章主調的F大調熱烈結束全曲。

只是這樂章的形式,真的是相當怪異,不太像奏鳴曲式,雖有第一與第二主題,卻只有模糊的發展部與再現部輪廓,那命運主題的回歸,可當作發展部最奇想,最令人意外的高潮,尾聲又是如此振奮人心,整個充滿創意,我只能說這真的是一首神奇,且火花不斷的交響曲傑作。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艾爾加:謎語變奏曲的分析(Enigma Vari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