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3/15日在北市交的音樂會中,讓我最驚訝的,就是杜替耶“遙遠的世界”。

這是首難以理解,妥妥的現代音樂。 我很喜歡杜替耶,尤其他的第二號交響曲,怪則怪矣,卻有他自己的邏輯,那這首二十世紀重要的大提琴協奏曲呢? 

雖然比較難,但還是有自己的邏輯,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鏡像,另一個就是震顫。鏡像是為了與現實做對照的夢境,好像照鏡子一樣,震顫則是沉迷於夢境的熱情,也符合其參照的波特萊爾詩集“惡之花”,那脫離現實的味道。 

第一樂章"謎團”,剛開始先上後下的獨奏大提琴主題,就是個相對或鏡像了,再來的四個變奏,將之從現實拉到虛幻的夢境。 

第二樂章"凝視",又是個鏡像的概念,因為會從眼神映出現實,成為夢幻,木管好像詩裡寫的綠色毒藥,一直從愛人的眼神中分泌出來~讓人沈溺其中,大提琴與樂團出現了心靈震顫,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回顧一下,這個震顫就成為第三樂章的波濤洶湧。

第四樂章的"鏡像"又是個對比,只是用樂團高低音的對比讓之更具體化,第五樂章“贊歌”是對夢的頌讚,用了前幾樂章的元素,對比夢境與現實的差異,最後肯定了夢境,曲子在震顫中結束。

大提琴家費蘭德斯&他的名琴,與北市交的配合,將這首曲子演奏的相當生動,對比夠強烈,震顫也夠熱情,他還有種詩人氣息,常常有沉思表情,現場聆聽深感滿足,這樣的現代音樂,對聽眾與票房都構成了挑戰,但願未來還會再演?我也來讀讀惡之花吧,這書真夠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