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的故事(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analysis)

圖片
  我的總譜( Boosey & Hawkes) 拉赫曼尼諾夫的 交響舞曲於1940年完成,1941年首演,是拉赫晚年的大作,他說:"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這可能是我最後的火花"。果然,這就成為他最後的作品。 一直覺得此曲有些怪怪的,但其魅力就在於其怪異,別具特色。範例是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的名盤,也是我目前唯一擁有的此 曲版本。 第一樂章 雖然是c小調,但一開始的英國管吹奏的向下小動機,卻收尾在升f這個音(0:06)~此音與主音c相隔增四度,是滿奇怪的: 後來的中提琴也出現這個音(0:08),在剛開始就給了曲子詭異的感覺。另外此向下的小動機,為弱起拍,也是此曲特色,給人有突然跑出來的感覺,在此樂章有一堆。 還有雖明顯是c小調,卻很少有導音b,聽來反而像是調式音樂,或自然小音階,而非和聲小調,有古老之感,讓人想到東歐的民歌。 在一陣強大音響後,此動機開始發展(0:38),注意又是在弱拍加強音(0:57),突然竄了出來~然後的鋼琴用了極低音,竟然比管弦樂更震撼(1:25)!此動機也反轉往上。 中段 剛開始轉到升c小調,還是缺乏導音,反而是中音薩克斯風的吹奏,有些 慵懶模糊的音響, 讓人豎耳傾聽 (3:30),: 後來到升f小調(6:08),更是缺乏導音,就像一首古老的民謠,也不要忘記了這升f音,在剛開始就是個異質的存在,在此躍升為主角, 更身處在全樂章的中心 ! 當第一段再來臨時,還飛到了很遠調性才回來(8:28),完全出人意表,也是精妙所在,在第一段許多部分重覆後,在鐵琴,鋼琴,豎琴的叮噹聲中, 第一號交響曲 的主題由弦樂合奏響起(9:59),抒情而感人,但回顧一下,英國管就再度吹出升f音(10:45),樂章就又回到開頭的曖昧結束。 第二樂章 是很古怪的六拍子圓舞曲,剛開始出現的,用法國號的阻塞音,正是那個升F音(11:14)!也真是太巧合啦~此音在降A大調中是個怪胎,摻在木管中更是神怪,好像阿拉伯音樂@@...也可對應他第一號交響曲的風格。 小提琴奏出第一樂章主要的下行動機(12:36),升F音再度神出鬼沒於英國管,雙簧管等獨奏中(13:01),還漸漸以導音身分,將曲子轉到g小調,這樣是很神妙,但哪有強調導音的呢?導音應該主要是為解決到主音…尤其這段小提琴與大提琴齊奏的抒情段落(13:49),後來即使轉...

澤姆林斯基:《小美人魚》給樂團幻想曲的分析(Zemlinsky Die Seejungfrau)

圖片
1905年首演的海報 維也納有名的美人愛瑪(Alma Mahler),在澤姆林斯基那裡學習作曲,兩人相戀。但她在澤姆林斯基指揮的音樂會上認識馬勒,沒多久就與馬勒定終身,讓澤姆林斯基極為痛苦。 在 愛瑪 1902年3月9日結婚前幾週,澤姆林斯基開始了"死亡交響曲"的作曲,卻改成了交響詩"小美人魚",此一童話故事也是同樣悲慘的結局...原本他給各樂章加了標題,但絕大多數都刪除了,與其說是交響詩,不如說是"管弦樂的幻想曲"。 1905年,此曲在維也納首演,與荀白克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同時,兩人是戰友,也一起挑戰交響詩領域。然而愛瑪對荀白克很讚賞,對以前的情人&老師澤姆林斯基卻是沒有好話,首演結果,"小美人魚"顯然較得好評,但在柏林,布拉格演出,卻是毀譽參半。 後來"佩利亞與梅麗桑"反而更受歡迎,澤姆林斯基就將小美人魚撤回,即使這是他當時演出機會最多的作品。雖然可能是要改回「死亡交響曲 」 ,但並無進展,他甚至把第一樂章送給了朋友,第二與第三樂章則隨他逃離奧地利時帶到了美國,1942年死後被當成降E大調交響曲的遺稿,沒辦法~先前"小美人魚"已被當作遺失的作品了... 還好經學者,與在維也納的手稿比對,發現這是出自同一作品,才確定就是"小美人魚",於是在1984年進行了首演,此時已被世界遺忘達70年已上了...而此次首演受到歡迎,就一演再演到現在了。 除了傳奇的故事外,這首曲子給人最深的印象是,管絃樂配器十分光輝燦爛,旋律也極盡浪漫,有如在海水中的藍寶石那樣,在波光粼粼中散發光芒,而且還不是一顆,是有很多很多顆,真是美極了。。 曲子也可能有自傳性格,小美人魚與王子從互相喜歡,到最後無法在一起,就像澤姆林斯基與愛瑪一樣~以上是由夏伊指揮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的唱片,也是世界首錄。 剛開始由豎琴與低音大提琴的上升音階(0:17),有如在海底,然後慢慢浮上,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出下降的四個音符(0:40)~可稱之為 四音動機 ,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移動的,木管在其上吹出好像水中泡泡的旋律(0:54),由一個地方冒到另一個地方。。 還有一個低音豎笛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