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爾第:奧菲歐/世界第一部經典歌劇(Monteverdi L'Orfeo analysis )

對我來說,所謂的"古樂" ,就是以還原古樂器方式演奏過去的音樂,特別是十八世紀巴洛克時代以前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作曲家,就是蒙特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1567-1643),尤其是他的聖母晚禱曲(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以及歌劇"奧菲歐"(LOrfeo )。 也許,現代人聽四百年前,屬於文藝復興尾聲,巴洛克早期的蒙特威爾第多少有些不習慣,何況是用不熟悉的古樂器。但坦白說,"奧菲歐"的音樂手法反而與現代的流行歌曲類似,都是有一個歌唱的主旋律,伴奏也是用和弦即興發揮,滿像一個人手上一把吉他,就開始彈彈唱唱了。。 但也不是這樣而已,它也有多聲部的音樂,繼承文藝復興複音的傳統,多用在合唱與管弦樂曲上,生動的表達群眾的意願,與單純的歌手與旋律形成對比,也更有戲劇性。 至於那些奇形怪狀的古樂器,對現代人來說其實很新鮮,"奧菲歐"的 樂團編制意外的大,由於當時的情況已不復見,經後人研究,以及我個人看法,編制為: 大鍵琴2,低音提琴2,弦樂組(小提琴2,中提琴2,大提琴1,共兩組,加起來10把),巴洛克豎琴1,小型提琴2,低音大魯特琴2,木質管管風琴2,維奧爾琴(低音)3,長號4,折疊管風琴1,文藝復興角號2,直笛2,加弱音器小號3。 這要是全部總奏起來,一定很驚人!但蒙特威爾第幾乎是給了每一首樂曲都一種編制,所以這只是個樂器總表,但也可看出其豐富的多樣性,若聆聽現場演出,看那些奇形怪狀的古樂器發出特殊的聲響,會是相當好玩也悅耳的經驗。 提到奧菲歐,就要從歌劇的起源開始~十六世紀末,詩人,音樂家,知識分子在佛羅倫斯的巴爾第伯爵宅邸聚會,稱作"佛羅倫斯小廳集"(Camerata de Bardi),或是所謂的"同好會",他們認定目前的音樂形式已墮落(因為是多聲部,重視音樂技巧,不重視歌詞與情感,或是太偏教會使用),想要恢復古希臘的戲劇與音樂樣式,使用單旋律單聲部,並以敘述希臘神話的故事為主,寫成" 歌劇 "。 1598年,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完成的" 達孚尼 "(Dafne),成為歷史上第一部歌劇,可惜目前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