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的故事(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analysis)

我的總譜( Boosey & Hawkes) 拉赫曼尼諾夫的 交響舞曲於1940年完成,1941年首演,是拉赫晚年的大作,他說:"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這可能是我最後的火花"。果然,這就成為他最後的作品。 一直覺得此曲有些怪怪的,但其魅力就在於其怪異,別具特色。範例是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的名盤,也是我目前唯一擁有的此 曲版本。 第一樂章 雖然是c小調,但一開始的英國管吹奏的向下小動機,卻收尾在升f這個音(0:06)~此音與主音c相隔增四度,是滿奇怪的: 後來的中提琴也出現這個音(0:08),在剛開始就給了曲子詭異的感覺。另外此向下的小動機,為弱起拍,也是此曲特色,給人有突然跑出來的感覺,在此樂章有一堆。 還有雖明顯是c小調,卻很少有導音b,聽來反而像是調式音樂,或自然小音階,而非和聲小調,有古老之感,讓人想到東歐的民歌。 在一陣強大音響後,此動機開始發展(0:38),注意又是在弱拍加強音(0:57),突然竄了出來~然後的鋼琴用了極低音,竟然比管弦樂更震撼(1:25)!此動機也反轉往上。 中段 剛開始轉到升c小調,還是缺乏導音,反而是中音薩克斯風的吹奏,有些 慵懶模糊的音響, 讓人豎耳傾聽 (3:30),: 後來到升f小調(6:08),更是缺乏導音,就像一首古老的民謠,也不要忘記了這升f音,在剛開始就是個異質的存在,在此躍升為主角, 更身處在全樂章的中心 ! 當第一段再來臨時,還飛到了很遠調性才回來(8:28),完全出人意表,也是精妙所在,在第一段許多部分重覆後,在鐵琴,鋼琴,豎琴的叮噹聲中, 第一號交響曲 的主題由弦樂合奏響起(9:59),抒情而感人,但回顧一下,英國管就再度吹出升f音(10:45),樂章就又回到開頭的曖昧結束。 第二樂章 是很古怪的六拍子圓舞曲,剛開始出現的,用法國號的阻塞音,正是那個升F音(11:14)!也真是太巧合啦~此音在降A大調中是個怪胎,摻在木管中更是神怪,好像阿拉伯音樂@@...也可對應他第一號交響曲的風格。 小提琴奏出第一樂章主要的下行動機(12:36),升F音再度神出鬼沒於英國管,雙簧管等獨奏中(13:01),還漸漸以導音身分,將曲子轉到g小調,這樣是很神妙,但哪有強調導音的呢?導音應該主要是為解決到主音…尤其這段小提琴與大提琴齊奏的抒情段落(13:49),後來即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