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的故事(Bruckner Symphopny NO.6)

 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他稱之為自己最大膽的創作,曲中無論是轉調、節奏,都非常的脫離傳統,反而顯得清新脫俗,此曲近年來被頻繁演奏,愛好者有激增的趨勢,也是我最喜歡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前兩名。  

本曲寫於1879年,完成於1881年,期間他曾去瑞士,並且眺望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白朗峰,飽覽自然壯麗風景,也讓第六號帶有風光明媚的特色。但於1883年首演時,卻只有第二,第三樂章,較困難的第一與第四樂章被略過,相當可惜,這兩樂章要到他死後,才由馬勒指揮首演,但也刪改甚多,到1901年才得以完整演出,真是好事多磨,不過這首曲子布魯克納倒是沒修改過,得以保持原來的面貌,也算萬幸。


看以上由梅納指揮BBC交響樂團的影片,第一樂章剛開始,就出現了罕見的節奏(影片0:11處),明明是二拍子的曲子,卻有一連串的三連音,隨後的第一主題長的更是奇怪(0:17),我第一次聽到時就在想~這到底是什麼啊?是a小調嗎?還是F大調?雖然曲子的手稿早告訴我們說是A大調,但這裡也不像啊,它本身更是連兩個三連音節奏,對二拍子的曲子同樣造成了困擾,這其實是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








這種教會調式與我們習慣聽到的大調音樂有很大的不同(大調是do-re-mi-fa-sol-la-si-do),是以大調第三級音為主音,也就是以mi為主音,形成mi-fa-sol-la-si-do-re-mi的音階,使曲子飄著濃厚的中世紀味道,但又使用不和諧的半音和聲,脫俗的感覺悄然而生。

使用此調性的著名作品還有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第二樂章,這個樂章與這首第六號交響曲一樣,都有一種黃澄澄,內部透著色彩的音響,為此調式特色,不過布拉姆斯偏向遁世智慧,因為這是他最後一首交響曲。布魯克納則是積極進取,因為他的成功才剛要開始...

這與其生動的節奏有關,開頭的三連音竟然整個樂章滿滿都是,樂章主軸的二拍子如今看來有點諷刺~第一主題隨後總奏,連兩個三連音節奏由定音鼓用力打出(1:04),並由低音弦樂繼承(1:28),第二主題一樣是三連音一堆(1:53),直接轉到有點陰暗的e小調,其伴奏部分非常重要,用的也是第一主題的三連音節奏,可說是第一主題衍生來的,在2拍子的曲子也讓節奏複雜:






第二主題隨後發展成一個極豐滿甜美的段落(3:47),轉到E大調,有如水晶散發的七彩光芒,第二小提琴聲部加以高雅美麗的助奏,以及那閃耀的半音階處理。在頂點接上第三主題(4:57),暗示著C大調,帶有聖詠的莊嚴,小結尾還真的用了此調(5:55),並深呼吸那樣,舒緩的轉回E大調(6:39),這過程簡直是佛系且帶有禪意的了!

呈示部結束。到了發展部,剛開始有些黯淡,不過法國號前來召喚(7:06),使用了第二主題的三連音節奏,接下來第一主題被以倒轉處理,帶著大量的裝飾伴奏,沒想到倒著也如此好聽!得意如此華麗的曲風,也是第六號的特色,也轉到明朗的大調,還使用了回聲的效果(7:45):










這如正午熱烈燦爛陽光一樣的音樂,加上第一主題後半,曲子被帶到了再現部,第一主題壯麗的總奏(9:16),如同呈示部一樣,但弦樂的三連音節奏更加厚實銳利,定音鼓也用力打出此節奏。隨後第二主題再現(11:07),比呈示部的第二主題高了一個全音,所以是升f小調,此種"推移"手法與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類似,第三主題又突然出現(13:27),是升f小調的關係大調A大調,以奏鳴曲式的原則來說,曲子很可能會由此調結束,當然此調也是全曲的主調,這是布魯克納絕妙的布局。

尾聲剛開始就像樂章開始一樣,是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的第一主題(14:30)但其反向由雙簧管同時奏出,然後小號先到降E音(14:59),也奏出第一主題,低音管則與之反向,整體就像一首龐大的賦格,主題間互相呼應。

神來一筆是轉到半音上的降B大調(15:41),然後又推移到C大調的段落(15:46),整個樂團好像具有靈視,弦樂的高音華美無比,如同陽光絢爛,是布魯克納交響曲中最漂亮的段落之一,而且長號隱藏了一個下降音階,第二樂章將以此開始,也是絕妙伏筆。

當轉回降B大調變成增和弦時,這樣的擴張也為轉到D大調做準備,果然以此調開始了漂亮的尾聲(16:20),定音鼓再度打出開頭的奇特節奏,卻一度迷失到小調(16:29),卻更有破壞力,直接到屬音A,轉為大調(16:36),有如旭日騎士那樣,以強烈的光輝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是以剛剛說的下降音階開始的(17:24),看起來是F大調,其實卻是以F為主音的弗里幾亞調式(又是弗里幾亞!),與小提琴的上升音階對抗,連繼之而起,聽來悲戚的雙簧管也是用此調式(18:02),而其下降音階的本質,讓下降獲勝,雖然是個真正的F大調音階(18:52),但弦樂器幾乎都用中低音域,使整體顯得昏暗無光:









小提琴部分的的旋律(上圖的紫色框框內)很重要,這是樂章的第一主題,而優美清澈的第二主題(20:06),似乎是以生命泉源的鼓動,來抵抗下降音階,這裡又用了模仿的回聲效果,大提琴先奏出主旋律,小提琴大致在高八度上重複,兩者只相差了一拍,這裡調性雖然是E大調,但並不突兀,反而讓人感覺到一種到達仙境般的美好,因為它將調性導引到C大調(21:15),不但給了這昏暗的樂章一絲光明,也讓這個樂章回復到比較古典的結構,也就是F大調→C大調→F大調的配置:






後來出現了小結尾主題,雖然表情哀戚,但其先下降後上升的模式很重要(22:57),基本上我們可以說,此樂章三個主題都是有這下降與上升音階的循環與對抗。

再來第一主題進行發展,卻好像是無主見的漂流,下降音階與上升音階此時不像對抗,反而像是互相扶助了(24:54)...好不容易找到扶木,卻又被下降音階破壞(26:06),此時的上升音階似乎成了幫凶,這是個惡兆般七度下降又上升的方式,在第九號交響曲第三樂章開頭,將變成更不和諧的九度,雙簧管也被撕的片片碎碎的...

第一主題此時帶著豐滿的裝飾再現(27:11),這又是以F為主音的弗里幾亞調式,還以相當於平行調的升C大調,到達音量巨大的高潮(28:45),但不斷強調此一詭異調性的結果,使得整個樂章的平衡幾乎瓦解,那種崩潰的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後來出現的第二主題還好導引到了F大調(29:48),感覺樂章本身的主軸似乎回來了,但在前面的第二主題是從E大調導引到C大調,但由於這裡是F大調,竟然就順理成章的導引到升C大調(30:57),這有趣吧!曲子因為這樣反而再度陷入不平衡的絕境中...

還好經過小結尾主題(這時像是在悼念升C大調的災難),與結尾的優美段落,曲子又靜靜的返回了F大調(34:34),讓崩潰掉的得以在如此虔敬的祈禱中重建,這樂章就在下降音階與上升音階絕妙的結合,不再對抗而結束。

第三樂章詼諧曲是個三拍子曲子,非常活潑,多少把第一樂章裡那種二拍子的三拍子效果給平衡了一些回來,主段剛開始是a小調(37:27),最後到達了燦爛的A大調(39:44),有點像是第一樂章的縮小版,音色絢爛而細緻,第一主題那種先下降後上升的模式(37:30),與上樂章的小結尾主題相呼應,然而這裡節奏卻是非常活潑靈動:









中段是以弦樂可愛的撥奏開始的(40:00),三支法國號吹出響亮的C大調號角聲,接續的木管卻一下轉到降A大調(40:12),這種帶有小調色彩的轉調方式實在絕妙。弦樂又以下降音階轉回C大調(41:13),也有讓法國號吹精彩飽滿的高音,才回到主段結束。


終樂章是全曲中最有意思的段落,只可惜歷來的評價甚低,還有學者說這首交響曲的敗筆在此樂章,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的確,樂章裡有一些太過大膽的嘗試與轉調,讓人摸不著邊際,結構也有點散漫,但我們也可從其中看到可貴之處,那就是布魯克納究竟用甚麼方式,去收尾這麼獨特的交響曲呢?

剛開始就很有趣,我們聽到了清朗的C大調,感到無比明亮美好(45:28),但為什麼總是覺得怪怪的呢?哈哈,其實這是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又又是弗里幾亞!):





隨後一轉,又來到了近系調,這是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45:49),並且在很快的時間內挑戰主調A大調,這裡終於是標準的四拍子了(46:01),一堆喧鬧又高昂的八分音符快速奏出,然而經過數次的努力仍失敗,最後以E大調作收。

第二主題接續E音開始,看來還是清朗的C大調,我們又感到無比明亮美好(46:52),但為什麼總是覺得怪怪的呢?哈哈,其實這還是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其中的升C音很有意思,暗示將轉到A大調,結果還是只有曇花一現:





第三主題則是與第二樂章相似的下降音階,但卻是用舞曲節奏(49:06),飛快的奔馳,結尾還是在E大調上。發展部再次想挑戰A大調(53:14),甚至一度高唱C大調的凱歌,這裡使用了極為華麗的音響裝飾,看那小提琴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就知道了(54:06):










這C大調後來順利轉為樂章開頭的,以E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54:22),並以此為屬音,讓再現的第二主題順利以A大調開展(54:44),我感覺到樂章似乎要結束了,誰知布魯克納堅持重現整個第二主題,調性因此整個混亂,這也是有學者認為此樂章結構散漫的原因之一,他有時確實太堅持某些原則,以致於讓曲子拖得太長。第三主題隨後重現(56:09),結尾木管樂器吹出了交響曲剛開頭的一連串的短促音三連音節奏(56:34),看來這次是真的要準備結束了...

交響曲最後還是用很華麗的音響回顧了以A音為主的弗里幾亞調式,法國號再度吹出了短促音三連音節奏(57:06),同樣呼應著第一樂章,並由此順利轉到了A大調,長號吹出了和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節奏相同的旋律(也是連兩個三連音),用的卻是A大調的五聲音階(58:12),讓這首交響曲首尾兼顧,完滿結束。





如此周到的樂曲結構確考驗著指揮,他必須在交響曲一開始,就能預見結束的方式,不然中途特殊的轉調與和聲很容易讓聽眾迷失方向。著名的音樂學者庫爾特(Kurth)曾說第六號交響曲的音色,如同光芒般燦爛奪目,我想這不只是華麗的管弦樂法,也包括這曲子的和聲結構以及轉調邏輯,當全曲基調的弗里幾亞調式,與大小調互轉時,所跨越的調性領域確實廣闊,也由此綻放出豐富的和聲。當變化半音階,與清純古風的教會調式結合時,色彩不再是濃厚的,而是如同色光一樣~純淨,但又耀眼。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