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b小調彌撒曲」的演奏與解釋(Bach Mass in b minor)
b小調彌撒曲演奏的想像圖,巴哈邊彈琴邊指揮,摘自:http://www.jizai.org/wordpress/?p=243
難忘初聽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時,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不但有宗教音樂的脫俗與靈性,多聲部合唱如同浪花一般,層層疊疊,有時轉眼消逝,有時互訴衷情,有時死纏不放,有時卻又爭相逃離,這是巴哈最晚年才完成的作品,就像身處在巴洛克音樂盡頭的繁星與海,回望著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的往日榮蹟,這首彌撒曲也常被稱為西方音樂最偉大的作品,但因其規模的可觀和技巧的華麗,在國內要聽到全本的演出並不容易。
「彌撒」是天主教的禮拜儀式,通常在教堂舉行,信眾聆聽神父講道和領聖體,並誦念彌撒經文,大致分成五段,分別是垂憐經,光榮頌,信經,聖哉經,羔羊經等等,「彌撒曲」就是把這些經文譜成音樂的曲子,而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算是我所知最長的彌撒曲~竟然可以達到兩個小時,所以這是不是為彌撒典禮所寫的很有疑問,因為演奏全曲的話就會讓典禮過長了...但身為基督教徒的巴哈,為何要寫作天主教的彌撒曲呢?又為何要寫得那麼規模浩大呢?
這些謎團使「b小調彌撒曲」就像西方音樂的大金字塔一樣,一邊引起後人讚嘆,又一邊引起後人迷惑...事實上「b小調彌撒曲」的浩大規模很可能就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巴哈可能沒想把這首「大彌撒曲」拿來當儀式用,所以才會寫那麼長;另外他又不是天主教徒,何必考慮儀式能不能用呢?
他或許只是想單純的為這些經文譜曲而已~所以這首彌撒曲並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分成了四個部分,各有各的標題。第一部分的「彌撒」,是只有垂憐經和光榮頌的部分,這也是當時巴哈所屬的馬丁路德派基督教唯一有在使用的兩段經文,在當時只有這兩段經文就稱為「彌撒」了,所以巴哈此舉並未破壞基督教的傳統。在1733年,當時巴哈因為在萊比錫的工作不順,受到當局的不理解甚至迫害,就希望德勒斯登宮廷能賜與他音樂家的職位,以獲得國王的庇護,為此他寫了「彌撒」,並向德勒斯登宮廷呈獻了此曲的樂器分譜,這是他的力作,無論垂憐經的祈禱之情,或是光榮頌的莊嚴輝煌,都已到達極致,更具有他所有聲樂作品中最複雜精緻的對位技巧,可看出其強烈的企圖心~可惜當時的德勒斯登國王因為登基不久,並沒重視他的作品,直到三年後才任命他為宮廷作曲家。
b小調彌撒曲「彌撒」部分的樂器分譜封面,應該是由巴哈與家人抄寫。
而第三部分的「聖哉經」則是改編自1724年寫的同名作品,是六聲部合唱,以及三支小號的大型編制,更有他現存作品裡罕見的六聲部賦格合唱曲。至於第二部分的「信經」以及最後的「羔羊經」等,據查可能是在他最晚年的1748年才寫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將所有彌撒經文都譜成曲,尤其「信經」這部分因為有「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這句,所以為路德教派所不允許,但巴哈竟然也為之譜曲,可見他晚年的信仰已超越了所屬教派的範圍,至此他才算完成了全部的「b小調彌撒曲」,據近來的考證,這很可能是巴哈的最後作品,無論技巧或內容都是他的最高水準。
所以知道這首彌撒曲的重要了吧~巴哈晚年很明顯的意識到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希望集結一生最優秀的作品,寫成完整的套曲來流傳後世,「b小調彌撒曲」就是他在聲樂曲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很多段落都是改編自自己以前寫的清唱劇,再配上彌撒曲的拉丁文歌詞,非天主教徒的他,可說愛寫多長就多長,早就超過實際禮拜需要,可稱為是純粹的藝術作品了~何況在演奏方面,也有很多讓後人棘手的地方...
b小調彌撒曲「垂憐經」五聲部賦格合唱曲的親筆譜開頭,可看到最底下並未有數字低音符號。
這首彌撒曲最完整的資料來自於巴哈的親筆總譜,目前已可下載照相版閱覽,正如上述完整的分成四個部分,各有各的封面。但我們若仔細的看這手稿,就發現問題大了~竟然沒有巴洛克音樂演奏時少不了的數字低音,這相當於和絃記號,沒有這個,曲子的和聲結構並不完整,而且連弦樂的圓滑奏等弓法指示也很少,也許巴哈已經知道此曲在他活著時不可能演奏。另外更糟的是上面一堆塗改,有些筆跡明顯不是巴哈本人~很可能是來自於巴哈的次子艾曼紐‧巴哈,他是這份親筆譜的繼承人,也曾在自己樂團的演奏會上演奏「信經」的一部分,這些變更很可能是他為演奏會的效果而設定的,這使得「b小調彌撒曲」該如何演奏才能接近巴哈原意,成為後人的一大難題。
大家後來想到在德勒斯登,不是有只包含垂憐經和光榮頌的「彌撒」部分的樂器分譜嗎?那裏面應該會有數字低音和演奏指示,更不太可能有後人的修改吧?於是就去找了分譜來看,發現果然有這些指示,下圖就是我找到的數字低音部分:
難怪現在b小調彌撒曲的出版總譜中,只有「彌撒」部分有數字低音,其他部分都沒有~只好讓演奏者即興添加了,數字低音通常都是用鍵盤樂器所演奏,巴哈就常常一邊指揮樂團一邊彈著大鍵琴。但除此外就有些爭議了,例如由什麼樣的合唱團來演唱呢?到底要用古樂器還是現在的樂器呢?這也是現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常碰到的問題,而在b小調彌撒曲中又更嚴重~因為這曲子在巴哈生前並沒有什麼演出的紀錄,就如同他晚年另一巨作「賦格的藝術」一樣,後人必須各自找出演奏的方法才行...
根據巴哈1730年向萊比錫市議會提出的備忘錄看來,他希望合唱團最好每聲部有四名演唱者,最不濟的話至少每聲部也要有一名,但這是在二重合唱(兩個四聲部合唱,共八聲部)的時候。所以巴哈應該是認為合唱團最好有十六人以上,最不濟的話也應該最少有八人。可是在b小調彌撒曲常常出現五聲部的合唱,也有像聖哉經這樣的六聲部,我想應該還要再擴充合唱團的人數...所以我以為合唱團應該最基本要有十六到二十人左右,少的話音響可能會太單薄,但太多的話也會影響音色的精緻和多聲部的清晰度。
在唱法方面我是覺得,應該循當時習慣,自然而流暢的唱出歌詞,才能顯得清新脫俗,不能像現代唱歌劇一樣用抖音或其他方法,來增加音量和戲劇性,樂器演奏也是一樣,不管用古樂器或現代樂器,按弦時最好不要去揉弦,這是巴洛克音樂和現代音樂在演奏時的差異。當然如果能用古樂器是最好的,因為巴哈在總譜裡指定的樂器和現代樂器是有差異的。例如flauto traverso,指的是木頭作的古代橫笛,與現代金屬作的長笛比較起來,音量較弱,音色也較柔和而具田園性。還有柔音管(oboe damore),更是斷然不能用雙簧管代替,如果能用木製管身的會更好。至於極度輝煌活躍的小號聲部,可能非得用改良式的巴洛克小號才行,不然沒法呈現出當時的味道~那上達天聽般的升騰與高亢。
看上面影片,這是已故巴哈專家Karl Richter,指揮b小調彌撒曲光榮頌的開頭合唱,在過去一向是權威版本,我從十九年前剛接觸這曲子時就是聽他的,算是陪伴我相當久的歲月,先前也覺得這是聽起來最「正統」的版本,將這首曲子的莊嚴偉大表露無遺,但節拍又非常活潑靈動。
但若仔細看影片,好像有點不太對~他根本就都是用現代樂器嘛...而且合唱的女高音和女中音聲部實在太炫麗了,相較下男高音聲部就弱的多了~這其實也不合巴哈時代的美學觀,當時因為時代背景,演唱宗教音樂時,女性合唱團員是不多的,所以我雖深愛這演奏,但也不能不承認這是用現代人的角度來演奏巴哈,多少脫離了他的原意,我想還會有更好的版本才是...
我認為理想的巴哈b小調彌撒曲版本,應該每個聲部都能聽得一清二楚,就連以下這個五聲部合唱(垂憐經)的段落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不僅有女高音1,女高音2,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等五個合唱聲部,還有橫笛兩支,柔音管兩支,低音管,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數字低音等,都各自有各自的旋律,交織成一個複雜但統一的整體,另外樂譜上是完全沒有任何強弱和速度記號的,所以排除了人為的戲劇性或對比性。巴哈曾說對位法的訣竅是:想想人們在交談時的情景...就知道不能有人特別大聲,不然有人的談話聲就會聽不到囉,尤其是橫笛,柔音管,低音管等比較「輕柔」的樂器~所以聽巴哈時,盡可能平等對待聆聽每一個聲部,才能感覺到各聲部此起彼落的動態,那種如波浪般堆疊與消逝,時而追逐,時而逃離,時而互訴衷情,時而互相對抗,甚至張牙舞爪的感覺,這是後來強調主旋律的音樂所沒有的喔。
我認為由古樂專家Jordi Savall指揮Le Concert des Nations & La Capella Reial de Catalunya的版本,似乎是我心中最理想的。首先是合唱團的人數,1730年巴哈寫給來比錫市議會的備忘錄裡,有提到他希望每個聲部最好有四人,所以若要演奏以五聲部合唱曲為主的b小調彌撒曲,人數應該要二十人左右比較恰當,太少則有違巴哈當年的期望,太多的話又會發生合唱太大聲,以至於蓋過樂器聲音的狀況,樂器最好盡量用古樂器,而且按弦時不揉弦,合唱同樣的也不能有抖音或戲劇化的表現,而是必須乾淨清朗的唱出每個聲部的旋律,而且為符合巴哈當時的情況,男生團員必須多過女生團員~所以女中音聲部必須由男生唱假音,Jordi Savall這版本幾乎是完全符合,而每個歌者的音質聽來也是我聽過所有版本裡最脫俗乾淨的,數字低音方面是用風琴,見以下影片:
垂憐經
(1)上主,求祢垂憐 Kyrie, eleison(影片0:46)
這是長達十幾分鐘的五聲部賦格合唱曲,很可能是巴哈所有合唱曲中最長的,但從頭到尾卻只有一句歌詞:上主,求您垂憐。這已經夠讓人驚訝的了,還有呢~從頭到尾,主題也竟然只有一個,巴哈將其交由各聲部,讓「聲部們」互相交織,幻化出無窮無盡般的型態,。
剛開始是大聲的呼喊:上主,求祢垂憐(0:46)。彌撒儀式就開始了,一種中古時代的神祕感撲面襲來...然後樂團演奏出長長的賦格主題(1:16),這樣在熱切中帶有受苦受難的旋律是非常特殊且個性化的,一聽就難忘,何況還是用它來組成十幾分鐘長的賦格合唱曲,可說b小調彌撒曲才剛開始,就語不驚人死不休了~然後合唱的賦格開始(2:57),每個聲部都用這特殊旋律,唱出「上主,求祢垂憐」,祈禱的力量如同排山倒海。然後又是管弦樂的間奏(5:53),這次很短,可是製造出更熱切的氣氛,合唱賦格如同被引導挑發般的再起,雖然一度相當激動,但最後平靜的結束。這曲子其實是非常精緻的,因為除合唱外每個樂器都歌詠出自己的生命,若合唱聲音太大聲,那這些比較「含羞」的樂器部分,就會被掩蓋過去了...曲子的調性為b小調,也是整個彌撒曲主要的調性。
(2)基督,求祢垂憐 Christe, eleison(9:48)
這是彌撒曲裡,唯一一首兩個女高音重唱的曲子,由於曲風抒情華麗,常常被人認為受當時歌劇影響。但這曲子從頭到尾竟然也是只有一句歌詞:基督,求祢垂憐~可見這還是典型巴哈的作風,兩位女高音花腔不斷,而且時而合一,時而追逐對方,更添華麗的氣氛~但這還是在祈禱啦,只是因為耶穌基督曾在人間生活過,和我們一樣,所以用了比較世俗的表現方式,卻仍是優美異常。
(3)上主,求祢垂憐 Kyrie, eleison(15:02)
因為是向天主祈禱,曲風又變回嚴肅了~但與第一曲不同,這裡是縮為四聲部合唱賦格,長度也大減為五分鐘左右,管弦樂更是只重複合唱團的聲部,使之更有力量,而不是歌詠出自己的旋律,這就是比較嚴格與古風的「賦格曲」,完全就是四聲部對位再沒什麼其他的東西了~至於這主題也是很怪的,歌詞一樣只有「上主,求祢垂憐」,但將升F小調的導音F放在強拍上去強調(15:02),以製造出焦慮和未解決的效果,到了後面更有如鬼吼鬼叫般的瘋狂(17:28),好像意思是:上主,求你快垂憐我吧~結果使這首看似「嚴格」與「古風」的曲子,從古代生動的跳躍到我們面前來...
光榮頌
(1)天主在天受光榮 Gloria in excelsis Deo(18:07)
這大概是最能表現天主榮耀的合唱曲,用的不是彌賽亞「哈雷路亞」那樣的萬眾頌讚,而是客觀的描述天主的偉大與崇高,三支小號第一次現身,就給曲子灑上了如金箔般的璀璨光芒。
(2)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19:48)
整個曲子只用了一句歌詞「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以及一個主要主題旋律,這平淡無奇的旋律聽來好像沒什麼,只是平靜的流動,但這世上有比這旋律更適合配上「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嗎?我想也沒有了,中途他還用這主題兩次建構起華麗的的五聲部賦格曲(20:53&22:17),而且是由高音聲部起唱,再逐一往低音聲部模仿,好像「平安」從天上降臨人間一樣...另外可以聽聽巴哈如何用精彩的旋律與這主題「對位」,是b小調彌撒曲最有意思的段落之一,中間還有神祕卻崇高的管弦樂間奏(23:01),三支小號如夕陽般晚霞燦爛,好像描寫平和美麗的人間。
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的五聲部賦格曲手稿
(3)讚美袮、稱頌袮、朝拜袮、顯揚袮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24:15)
這是四個頌讚天主的形容詞,巴哈將之寫成b小調彌撒曲第一首詠嘆調,小提琴大幅度如花腔般的獨奏與女高音歌者展開如協奏曲一樣的對話,也有當時歌劇的風格。
(4)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28:33)
四聲部的二重賦格曲,首先是男低音聲部唱出第一主題「感謝袮」(28:33),其他聲部再依次模仿,然後男低音又唱出第二主題:「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28:45),其他主題又依次模仿,然後兩主題結合在一起(29:07),又互相做模仿,成為複雜又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構,最後三隻小號的加入效果可說驚天動地,好像連上天也一同呼應這樣熱切的祈禱...這精彩的曲子後面還有妙用喔。
(5)主、耶穌基督、獨生子; 主、天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Domine, Fill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31:09)
真的是一堆名詞,但因為是描寫耶穌基督的,巴哈又寫成溫暖具有人性,甚至是有些浪漫的二重唱,還是男女對唱~前奏的長笛與兩支小提琴搭配清新若晨星,後面長笛的輕靈柔美與弦樂豐富的和聲都令人印象深刻,男高音與女高音在這柔軟綠草如茵般的背景展開重唱,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
(6)除免世罪者,求祢垂憐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am(36:35)
這段是「光榮頌」裡面最「哀怨」的經文,為彌撒作曲的音樂家也會適時收斂樂觀的氣氛,寫出比較「哀怨」的樂曲,這裡又回到了彌撒曲剛開始,垂憐經的b小調,也是曲子的主要調性,兩支長笛伴隨著充滿半音的不和諧合唱,時時奏出神秘怪異的旋律,雖還是有些綠草如茵的感覺,卻好像是到了晚上...最後像入睡般的結束。
(7)坐在聖父之右者,求袮垂憐我們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39:29)
坐在聖父之右者,是指耶穌基督,因為根據聖經所載,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在死後第三天復活了,後來到了天上坐在父親天主的右邊。首先是柔音管(拜託請勿用雙簧管)輕輕的招喚起床般的開始,女中音開始了在b小調彌撒曲中的第一首詠嘆調,在這版本中是用假聲男高音,我是支持這麼做的,因為符合巴哈時代的風尚,也能更增加曲子的有趣程度~這詠嘆調聽來像那時代流行的返始詠嘆調,即把第一段再原樣重複一次,正如同在馬太受難曲裡許多曲子一樣~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因為巴哈會把第二段加以發展變化而不是單調的重複(42:49),結果b小調彌撒曲根本連一首返始詠嘆調都沒有,這證明了他寫作此曲是非常用心的。
(8)因為只有袮是聖的,只有袮是主,只有袮是至高無上的,耶穌基督 Quonian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u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43:51)
一首很怪異的男低音詠嘆調,用了法國號獨奏,搭配兩支低音管,和男低音的獨唱,全場都在中低音域,即使聽來有點詭異,給人的印象卻是莊嚴寬闊,似乎來到神的國度一般,令人嚮往,這版本法國號用的是像纏鐵圈一樣的古樂器,音色沒現代樂器那麼強壯豐滿,但更圓潤與神秘,值得品味,最後不間斷進入「光榮頌」的終曲。
(9)袮和聖神,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阿們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48:28)
這其實就是天主教常說的「三位一體」~天主,耶穌基督與聖神。古今只要寫彌撒曲的作曲家們,無不拿出渾身解數來為這天主教最大的「奧義」來譜曲,巴哈也不例外,只是他拿出來的東西也太嚇人了~如此熱情又大規模的合唱曲在當世與後世皆屬罕見,可以令每個時代的人們都驚嘆不已~如果說b小調彌撒曲是大金字塔的話,那這首曲子就是獅身人面像了~兩段五聲部的大型賦格曲(49:30&50:47),與狂熱頌讚的合唱交替,完美的替「光榮頌」劃下句點。
信經
(1)我信唯一的天主 Credo in unum Deum(52:33)
我認為是整首彌撒曲中聽來最有神聖氣氛的~剛開始男高音聲部就高唱:我信唯一的天主(52:33)。這是葛利果聖歌的曲調,也是這曲子的主要主題,這樣的作曲法像是由神父領唱一般,巴哈在此遵循了天主教彌撒的方式。然後其他四個聲部也用此主題加以模仿,如同信眾跟隨,後來甚至連伴奏的兩支小提琴也都開始模仿(53:03),總共算是有七聲部,低音部分則不斷規律的上升下降,象徵信仰的堅貞和寬廣。後來七個聲部緊密的交織在一起,幾乎難以分清,主要主題的節奏一下縮短,一下延長(53:55),這絕對是巴哈所有合唱曲中最複雜,也最難分難解的,幾乎代表一種不可解的奧秘~巴哈以此來描寫天主的神聖與奧蹟。
信經的開頭,可看出最後一行的低音部分是不斷的上上下下,其手稿的乾淨程度遠不如「彌撒」部分
(2)全能的聖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祂所創造的 Patrem omnipotentem, factorem coeli et terrae, visibilium omnium et invisibilium(54:31)
標準的四聲部賦格合唱曲,但不像垂憐經第三首是嚴謹的古風合唱,這裡完全是巴洛克式的歡欣鼓舞,三支小號向著全部彌撒曲中的最高音前進(55:29),合唱也用跳躍幾乎是舞曲似的輕快節奏,四個聲部用完全不同的旋律,向前衝刺,如果演奏的快,幾乎要喘不過氣來...
(3)我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祂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萬物是藉著祂而造成的。祂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 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 Filium Dei unigenitum, et ex Patre natum, ante omnia saecula. Deum de Deo, lumen de lumine, Deum verum de Deo vero, genitum, non factum, consubstantialem Patri: per quem omnia facta sunt. Qui propter nos homines et propter nostram salutem descendit de coelis. (56:38)
歌詞較長,巴哈寫成女高音和女中音的二重唱,兩位歌者和伴奏的兩支雙簧管,常用嚴格的卡農來互相模仿,卻深具宗教音樂的優美靈性,很早以前就被認為是象徵天主和耶穌基督的「同性同體」,這曲子卡農的型態幾乎從頭到尾,讓人想到他同時期作品「賦格的藝術」中的卡農。
(4)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 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1:01:08)
這意思是說耶穌基督是天主的兒子,天主只是借聖母瑪利亞的肚子來生下耶穌,所以聖母瑪利亞仍是處女。這是寫彌撒曲的作曲家們表達「母性」和女性溫柔情感最好的時刻~巴哈本來只是把這段寫入前一曲的二重唱為結尾,手稿上都還保留著,但他後來改變主意,獨立寫出另外一曲,結果又是後人難以超越的傑作。合唱再度回到b小調,並且時時用「弱起節奏」和柔順的級進音型,以及半音和聲轉調,製造出女聖母溫柔又神祕的感覺。最後「而成為人」這段則突然澎湃而起(1:03:35),令人印象深刻。
「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原來被寫成二重唱的手稿
(5)祂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1:04:14)
有人認為這是b小調彌撒曲裡最重要的曲子,因為傳統基督教都很重視耶穌受難的意義。巴哈在此用了高度的音樂象徵技巧,用固定的半音下降音型做為低音,這樣的音型共演奏了十三次之多,這是西方象徵不吉利的數字,除此外合唱還唱出綿延無盡般的不和諧和聲,後來還像失去力氣般的拉長聲音(1:05:53),哀悼之情溢於言表,讓人聯想到當時古代,看著耶穌受難而感到悲傷的群眾。這段會不會讓人想到他的馬太受難曲呢?
(6)祂正如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祂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祂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祂的神國萬世無彊 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 Scripturas, et ascendit in coelum, sedet ad dexteram Patris. Et iterum venturus est cum gloria, judica re vivos et mortuos, cuius regni non erit finis(1:06:49)
這是歡欣鼓舞的五聲部合唱,好像天地都在為耶穌的復活而狂喜到顫動,「長-短-短」的節奏聽來有無窮的衝力。而中間那段「祂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是以男低音的合唱單獨唱出(1:09:00),是這首重視「集體主義」的彌撒曲中所罕見~有趣的是後來的彌撒曲作曲家寫到這段時,也多半會由男低音來演唱。可能比較有審判的感覺吧~
(7)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 et vivificantem: qui 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 Qui cum Patre et Filio simul adoratur, et conglorificátur: qui locutus est per Prophetas.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1:11:08)
這段經文對信仰新教基督教的巴哈來說應該很為難~因為這裡要大家信仰天主教會。但巴哈還是為這經文寫了配曲,是由男低音所演唱的安靜澄澈的詠嘆調,由兩支柔音管伴奏,只是這裡一反前面會互相模仿的作風,變成互相糾纏形影不離,難怪聽來會那麼「和平」。彌撒曲已進入後半段,兩支柔音管也再度傳達出黃澄澄的夕陽感覺...
(8)我承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阿們 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 Et ex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 et vitam venturi saeculi. Amen(1:16:20)
與信經第一首「我信唯一的天主」一樣是很技巧性而且結構緊密的曲子,但不同的是沒有雙小提琴伴奏,但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先由女高音聲部唱出「承認唯一的聖洗」(1:16:20),其他四聲部加以模仿完後,又由男高音聲部唱出「赦罪」(1:16:42),也由各聲部模仿完後,兩個主題就疊在一起(1:17:02),並開始無窮盡的變化,只要聽巴哈如何去組合這兩個主題就可讓人嘆為觀止了,後來第一主題由男高音拉長了節奏,並不斷強調(1:17:59),最後慢了下來~合唱靜靜的唱出「我期待死人的復活」(1:19:06),這裡是整首彌撒曲中最「現代」的部分,半音濃密到有點類似後來的華格納,當然是為了要表現死人和陰間的神秘性...然後突然合唱歡欣鼓舞起來,用了新的主題,唱的卻是同樣的歌詞「我期待死人的復活」(1:20:35),一下子就驅散了死亡的陰暗與可怕,因為堅信最後審判的來臨,那時死人都將復活,所以無懼於死亡。
然後又用同樣的主題唱出「為了期待來世的生命」(1:21:48),合唱表現出狂喜的狀態,幾乎無法抑止,最後在快速華麗的「阿們」賦格曲(1:22:19)中結束了「信經」。
聖哉經
(1)聖、聖、聖、上主、萬有的主,您的光榮充滿天地 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Pleni sunt caeli et terra gloria tua(1:22:59)
隨著三聲「聖、聖、聖」的歡呼,開始了我所知巴哈最壯麗的合唱曲,也是b小調彌撒曲唯一的六聲部合唱曲,節奏時常出現三連音,這與三聲「聖」的歡呼一樣都是「三位一體」的象徵:
這也是彌撒曲中最讓人有「繁星與海之音」聯想的曲子,不僅曲式壯大連綿不絕,一個聲部接一個聲部的追逐也很緊張扣人心弦,突然暫停後由男高音聲部唱出「您的光榮充滿天地」(1:25:06),其他聲部也一一模仿加入,構築成巴哈唯一的六聲部合唱賦格曲,音樂由此轉為白熱化一般的忘我讚美,六個聲部合作無間,讓人有世間普天同慶的感覺。
六聲部合唱賦格曲「您的光榮充滿天地」的手稿
(2)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Hosanna in excelsis(1:27:24)
彌撒曲中最可愛與歡樂的曲子,很適合在聖誕節演出。這是二重合唱曲,兩個四聲部合唱團展開有趣,甚至有點嬉鬧般的對話,爭相頌讚著「三位一體」~天主,耶穌基督與聖神。
降福經
(1)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 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1:30:09)
手稿上並未寫明由什麼樂器演奏,我所聽過的幾乎都是由長笛演奏,但也有聽過小提琴的,不過長笛在曲中幾個高音的音響特別空靈,整體有寧靜的美感。
(2)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Hosanna in excelsis(1:34:22)
同上曲,再重複一次。
羔羊經
(1)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祢垂憐我們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1:37:04)
在正式的彌撒儀式時這是要領聖體前唱的,羔羊是古代奉獻給天主的祭品,信眾等於是藉由羔羊的犧牲祈求神的庇佑,所以羔羊是聖潔無比的。手稿看不太清楚,但我的總譜顯示巴哈在這首詠嘆調的伴奏部分,似乎是要求用兩支小提琴齊奏,再加上曲子幾乎都是用中低音域,以及由女中音(我同樣認為應由假聲男高音來代替)獨唱,所以有一種古樸厚實,但又帶著淡淡哀愁的感覺,讓人想到抱著死去羔羊的祭司,這也是彌撒曲最後的詠嘆調了...
(
2)求祢賜給我們平安 dona nobis pacem(1:42:33)
這總結全部彌撒曲的大合唱,音樂與光榮頌(4)的「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幾乎完全一樣,只是換了歌詞,可見巴哈有體察到這兩段歌詞的關聯性,也由此將b小調彌撒曲能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整體。這一樣是二重賦格,但這次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的歌詞一樣,都是「求祢賜給我們平安」,然後兩主題再結合在一起。就在祈求天主給予的永恆平安喜樂裡,結束了這首曠世奇作,也由於b小調彌撒曲是巴哈最後創作的聲樂作品,所以也算是他的安魂曲吧~我一直都這樣認為,就像信經的最後:「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阿們」一樣,巴哈的信仰超越了有限的生命,他最後的祈禱化為音樂,迴盪在幾世紀的心靈中。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