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里耶的最後未完成歌劇:布莉賽伊絲(Chabrier Briséïs)
這歌劇其實並未完成,也極少有人看過現場演出,但它在歷史上非常重要,等同於布魯克納的第九號交響曲~只是布魯克納還剩三分之一沒寫,夏布里耶卻只寫了三分之一,兩人的風格也有若干相似,都受華格納的影響,也常有純樸的作風,還好第一幕已全部寫完,也有明確的舞台和布景的指示,上演是毫無問題,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難以測度的規模,雖然總譜未能出版,但單憑聽覺就夠驚人的了~銅管樂器非常多且複雜,弦樂器常用極高的音域進行合奏,快速的音群此起彼落,經常都是在白熱化狀態,但仍不失唯美的氣氛,它與其他法國經典歌劇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不像卡門」以優美活潑的曲調取勝,也不像「佩利亞與梅莉桑」那麼細膩,更全然沒有「曼儂」甜膩的悲情,「布莉賽伊絲」無疑是唯美而崇高的,它處理的主題~基督教當初在希臘傳教時,與希臘神教的衝突,其實是古老又原始,超自然的氣氛,屢屢在劇中出現。
劇本由Catulle Mendes所作,他也是夏布里耶另一齣歌劇"關朵琳的劇本作者,他的文詞充滿著熱情,有敘事性和英雄性,篇幅比較長,本劇尤其規模龐大,原始的構想有三幕,第一幕就有四景,夏布里耶為它寫了演奏需七十分鐘以上的音樂,以此估計,若是全部完成,其規模可望與華格納的樂劇相比,可說是他最具野心的作品。
夏布里耶在1888年看到這劇本後很開心,認為他一定能寫出極具熱情,且溫柔與激烈兼備的音樂。同年八月他開始動筆,本來預計六個月後就可以完稿,結果到他1894年去世時只完成了第一幕,另外還有二、三幕的一些草稿。沒完成的原因很多,包括他那時有財務問題,必須先作幾首歌曲來賣錢;另外也必須去德國一趟,因為他寫的歌劇「不情願的國王」在那裏大受歡迎,他必須去拜訪指揮家felix mottl,感謝他為此事做的努力;還有妻子的身體也不太好,自己最信任與喜歡的老護士nanine又在1891年去世,讓他深受打擊,以至於長時間不能作曲,後來他又深受梅毒末期的癱瘓症狀所苦,終至放棄,在去世前數月,他希望作曲家丹第能幫他完成此劇,但即使是極有才能的丹第,也對那些草稿和斷片無能為力,而且這劇本可能無法啟發他的靈感。在作曲中的1889年他也去拜魯特看了華格納的遺作「帕西法爾」,感動的眼淚直流,這應該也影響到了「布莉賽伊絲」的風格。終其一生,夏布里耶不斷為自己的音樂到底要走純正法國風還是華格納風而猶豫不決,這次也不例外,「布莉賽伊絲」除了深具法國的典雅精緻之外,也加入了華格納式的主導動機,當然他獨有的大膽和聲與活潑的節奏才是主控一切的要素。
第一幕在1890年完成,夏布里耶越寫越感覺本劇構想太龐大,困難重重,使他舉步維艱,還好felix mottl有答應他說會演出第一幕,他才勉力編寫管弦樂總譜,使之可以上演,可惜後來mottl並未履行這項承諾,不過由此可見,在他心目中第一幕已是一個完成的作品,在他死後的1897年,本劇第一幕的聲樂鋼琴譜出版,還刊載有三幕劇本全文,但還是無人能將之完成,以下是聲樂鋼琴譜的內頁,有附上首演時獨唱者的名單。
後來丹第睿智的指出:如果本劇的第一幕用音樂會的形式來演出,應該會很有趣,在1897年巴黎的夏布里耶紀念音樂會上,本劇就以此形式首演,歌劇形式首演則是在1899年的柏林,指揮正是鼎鼎大名的理查史特勞斯,有學者認為,在他後年所寫的名作「莎樂美」中,可能受到了「布莉賽伊絲」的影響。
起初我覺得這種想法很不可思議,因為崇尚自然,兼有些調皮性格的夏布里耶,與曲勢華麗壯觀的史特勞斯應該沒甚麼共通點,但聽過本劇的管弦樂後,反而覺得有些相似處~就第四景來說,宣教者不斷勸異教徒的布莉賽伊絲要相信基督,就與「莎樂美」中施洗約翰斥責莎樂美的場面有若干相似,而且場面也是同樣狂亂,夏布里耶在此作完全放下了他的幽默感,踏入了自己未曾涉足的領域,音域變得更高更寬廣,和聲也更紮實渾厚,氣勢極顯壯麗,並用自己獨特的透明唯美風格,兼顧了劇中希臘式背景,成功將「莎樂美」式的油膩和喧囂去除,整體可說已超越了史特勞斯。
歌劇的形式與法國常見的大歌劇和喜歌劇都不同,比較接近華格納的樂劇,各個主導動機用有機的方式來處理,但夏布里耶畢竟是法國人,喜歡熱鬧一些,合唱佔的比例還是比較高,還常用來應和獨唱者,這是他營造戲劇性的手法,但在舞台上的效果如何,只能任憑想像了,希望將來有機會能觀賞到。這首因未完成,而在初演後就被束之高閣的作品,一般人對它幾乎無所知,就因為這樣,才顯出它稀有的價值~接下來我將試著撥開它神秘的外衣,一探其璀璨的光芒。
第一景:晚上,地點在希臘的科林斯,也就是聖經裡的哥林多,是一座靠海的大城市,居民生活荒淫,信奉希臘神明,使徒保羅曾經在此傳教,但基督教的克己制欲與希臘宗教的縱情享樂完全不同,所以經常發生衝突,本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一開始,豎琴就輕盈撥奏,帶出了希臘式明亮風格的合唱,不時參雜著夏布里耶愛用的二度和聲,聽來很平和優美,這是水手的聲音(混聲,而非男聲),他們即將靠岸,讚美著海的美麗,調性是用含蓄的降D大調,降記號有五個,後來進行轉調(由降D到E),一堆降記號突然消失,有如舒展開來一樣,氣氛更加熱烈,男主角HYLAS登場,他是個愛冒險的船長,名字是借用希臘神話中的英雄HYLAS(為英雄HERCULES的侍衛,曾與阿爾戈船隊一起遠征),看著岸上未婚妻BRISEIS的家,他要船員不要開過頭,他想下船去看她。當他提到"BRISEIS"時,小提琴奏出了她的主導動機(如下圖,伴奏部分),帶有附點和急促的十六分音符,是個以四度音程開始,非常激烈而簡短的主題,反映出這位女主角的熱情,在後面常會以各種變奏出現。
水手們又在反覆唱著開頭的歌,只是歌詞不同,後來HYLAS上了岸,看著BRISEIS的屋子,反覆呼喚,希望看到她,那主導動機也常在伴奏部分出現,時而翻滾,時而低語(這是完全不輸華格納的技巧),直到BRISEIS登場,她很開心和未婚夫HYLAS重逢,目前在照顧生病的母親THANASTO,當她提到母親時,用了非常曖昧不明的旋律與和聲,可能是為了要表現出其重病的苦痛(苦痛的動機):
接著她話鋒一轉,說神已經來看過母親了,如今安穩的睡去,但這神說的是小倆口信仰的希臘神,並非母親信仰的基督,因為在她在唱這段時,一個重要的旋律出現在其伴奏的低音部分,那就是"希臘神的動機":
接著她呼喚著HYLAS,其主導動機也激烈的表達她心中重逢的喜悅,並轉為F大調,HYLAS聽到她的聲音後大為振奮,讚美了愛神EROS,這段落多少讓人感到那原始的「異教味」:
第一景就此結束,接下來的第二景主要是兩人互許愛的承諾,BRISEIS聽說在亞洲有一個城市,有一些美麗的少女會誘惑旅人,成為她們的俘虜,要HYLAS如果航行到那裏時,不要忘了BRISEIS還在等待他的愛撫與擁抱,HYLAS則向希臘的婚姻之神發誓,他會愛BRISEIS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此時在伴奏低音部分轉為八分之九拍子,奏出了連續五度上昇的"愛的誓言"動機:
但BRISEIS還不滿足,她說就算死了,也要變成各種怪物陪著他(什麼白影啦~鳥啊...)~還要拉他一起死... 反正就一堆有的沒的肉麻話,但其中卻透露出不祥的死亡氣息,樂隊也持續奏出BRISEIS主題的四度音程下行部分。
HYLAS雖答應要和她一起去這"愛情的墳墓",但也不解她為何如此悲觀,開口閉口都是死。後來他要離去了,反覆說著自己的誓言,BRISEIS卻要他記得,一定要陪她去愛情的墳墓,這是熱情卻詭異的二重唱,和聲很不穩定,兩人一直呼叫希臘婚姻神的名字,水手之前唱的歌也加進來,"愛的誓言"動機則不斷響起,HYLAS走了後,BRISEIS回去照顧母親,仍是一直呼叫希臘婚姻神的名字,表示她很擔心HYLAS會變心,第二景結束,接下來是一個間奏曲,其中音階的直線上昇部分代表母親THANASTO對基督熱切的祈禱,後來她會唱出。
第三景轉入房內,THANASTO的僕人們見她快不行了,都一一發出驚呼聲,這時BRISEIS問希臘神教先知STRATOCLES說母親怎麼了,STRATOCLES說母親被惡魔折磨,坐立難安,搖著滿頭的灰髮,面容憔悴。
隨後THANASTO向基督祈禱,希望能治癒她的疾病(她是這城裡少見的基督徒),使用的正是前述的上昇音階,她說自己歡迎苦痛和死亡,但還有事沒做~就是帶領全城的人改信基督教,所以希望神再多給她一些壽命,最後她說:當我完成這件事時,一捆捆的麥子將裝滿天國的穀倉,這裡用的旋律更重要,因為劇終時還會再聽到,暫先稱為"願望達成的動機":
BRISEIS想靠近母親,先知STRATOCLES卻說要小心她身上的惡魔,原來,他說的就是耶穌基督啦~希臘的先知對基督很不以為然,認為信仰他的人都會生病,這在後面會更清楚。
THANASTO隨後又更激動~說要把還是處女BRISEIS獻給神,又唱著"願望達成的動機",此時她已瀕臨精神錯亂,唱完就倒下了,但還沒死在微弱呼吸著,BRISEIS大驚,她是如此深愛母親和憂慮她的病情,沒想太多,就說將把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她,母親說她將記得這句話。在她被抬進去後,先知提醒BRISEIS不要輕易承諾,說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希臘神的動機則在伴奏中出現,他們要來拜太陽神阿波羅,此時第四景開始,希臘神的動機繼續著。
BRISEIS也在祈禱,希望能讓自己的母親康復,其他的僕人也一起祈福,氣氛虔誠而熱烈,直到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現~他就是基督教的傳道師,大聲說:救世主在這裡!!!伴奏部分出現小號的聲響,配合弦樂的顫音,充滿著光輝與勝利感,看來是C大調,用的卻是全音音階,可稱為"基督的動機":
隨後他開始了為THANASTO的禱告,接近無伴奏的葛利果聖歌,完後管弦樂展開強力的間奏,"基督的動機"用小號,"希臘神的動機"在低音,弦樂則奏出急速的上升音階(表示祈禱),三者合而為一,夏布里耶在此一反以前作風,展示出高深的對位法技巧,暗示著兩教之間的和解,壯麗崇高的音響讓人嘆為觀止,在他的作品中更是難得一見。
但這只能引來先知STRATOCLES的不滿,僕人們也跟著起鬨,BRISEIS察覺到先知在發抖,但他鼓起勇氣,唱出了心目中希臘神的偉大,這段分曲很長,但絕無冷場,令人汗毛直豎~他提到了宙斯、阿波羅、雅典娜等的勇猛與勝利的光輝,銅管也放聲齊鳴,堪稱本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隨後他話鋒一轉,音樂也沉靜下來,說聽到有人在哭叫:牧神潘死了!!(意思是希臘神都掛了,希臘人認為這是基督徒製造的謠言),於是光輝不再,永夜來臨...
接下來他又激動起來,說信仰基督教的神是痛苦的,他要我們禁食,禁慾,討厭愛情、享樂,信了之後就會鳥不語花不開...等等,他越講越火,甚至出現像乩童一樣的作法語調,意思是要驅散基督這惡靈,僕人們又跟著起鬨。但傳道師也不甘示弱,說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是為了拯救罪惡的人們,因為他死,他痛苦,我們才得以贖罪,得以快樂,跟隨他的人可以去天堂,怎會痛苦呢?
BRISEIS問他神是否可救母親,傳道人說如果妳想要就可以,BRISEIS於是吩咐女僕穿白衣解開頭髮上基督教的祭壇,傳道人卻說妳要自己上來,因為母親已把妳抵押給神,做神的新娘,如果妳願意,病就會好起來。BRISEIS不肯,說自己和HYLAS有婚約,她說不相信母親會這樣做,基督教根本是戀人的敵人,但母親其實早就偷偷在一旁聽了,伴隨著希臘教的動機,母親開口了,要BRISEIS服從,希望母親快點好的BRISEIS只好認了,上了祭壇,管弦樂此時變得狂亂,她的主導動機在高音瘋狂奔馳,似乎在反映心中的憤怒和無奈,這段可說預示了日後史特勞斯在"莎樂美"中所寫的音樂。
THANASTO因此極度狂喜,稱讚神的榮耀,最後她用"願望達成的動機"唱:當我完成這件事(傳道)時,一捆捆的麥子將裝滿天國的穀倉,管弦樂也總奏應和,強力在高音域重複此動機,再接上"基督的動機",彷彿要讚頌基督的勝利般,用大調強力的終結,幕落,本劇也就此結束。
對於本劇的感想
為這樣充滿文學及宗教意味的劇情譜曲,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但夏布里耶做到了,而且從頭到尾都維持戲劇的強大張力,更不時靠著變化和弦,釀造超然物外的氣氛,單憑此劇,他已站上可與華格納、威爾第相並肩的歌劇宗師之列,而兩位大師也很難做到他的活潑明快,只是這顯然已超出他的能力,無法完成第二及第三幕雖屬可惜,卻實為必然,後來的作曲家在此珠玉面前,也只能讚嘆,不敢再多幫他寫一個音符,期望將來此劇能走出由學者們守護的象牙塔,熱熱鬧鬧的在大眾面前公演一次,它的價值才能真正被一般人所認識~大眾並非只能欣賞二流的藝術品。
文/夏爾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