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精緻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Debussy Pelléas et Mélisande)




所謂藝術到底是甚麼,德布西的作品應該能給答案,尤其是他唯一的歌劇「貝利亞與梅麗桑」,其細緻與美麗,皆已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堪稱藝術的典範,這齣歌劇雖然詞彙精簡,許多段落有氣無力,但要看完並深有體會,卻是非常困難且費力的事。

利亞與梅麗桑」由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原著(法文),德布西除了將原來十九個場景改為十五個外,幾乎將劇本完全搬到歌劇中,這算是極罕見的,由結局看來,算是典型的悲劇,隨著劇情的進展,男女主角也紛紛倒地,並以梅麗桑的死作為了結,這位女主角可說掌控了全劇,她是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小女孩」,行為幼稚,頭腦空空,整日不知所云,然而這種無主見的溫柔與天真,迷倒了一大堆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不只唯美派的德布西,連粗曠北國的西貝流士,和頭腦犀利理論派的荀白格,都為這齣劇寫了配樂,德布西的歌劇更成啟發現代音樂的創世紀巨作,影響了無數後代的作曲家。

梅特林克藉著此劇,展現了自己的美學和人生觀~簡言之,就是「自然主義」,人最好像野花野草一般的生長,否則,必有災禍,劇中的王子戈洛就是如此,他是所有角色裡唯一信奉傳統倫理價值觀的,認為妻子梅麗桑不該和弟弟利亞外遇,所以必須施以懲罰,但這樣的想法連老到快死的國王阿凱爾都不認同,他認為萬事順其自然就好,更別提其他角色像是戈洛的小孩伊尼奧爾德(在劇中遭到父親拷問,像羔羊一樣),或是只出現一下就消失的母親珍妮薇耶芙,還是無關緊要的牧羊人,水手,消極的醫生,或躺在洞窟裡睡覺的三個窮老頭,完全是頹廢的,不作為的世界,而「有為的」戈洛在其中,只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悲劇,他魯莽的行為導致男女主角的死亡。

本劇的背景也十分灰暗,具有明確的中世紀特徵,廣大的城堡,暗不見天日的洞窟,塔樓,地窖,一再凸顯了上述的自然主義氛圍,頹廢,不作為,這是梅特林克的巧妙安排,他用這些作為象徵,讓悲劇命定的氣味瀰漫全劇。德布西之所以看上這個劇本,是因為其模模糊糊,有上文沒下文的特性,與他的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以梅麗桑為例,這人就是劇中最「模糊」的存在,她在第一幕突然出現在森林中,沒人知道她從哪來,以及她那頂掉在水中的王冠是誰給的,傳統的觀眾可能認為後來的劇情會交代,但不好意思~完全沒有,到她死 ,這還是謎題,更奇怪的是除了戈洛在剛開始有問她一下外,其他的人連問都沒問,她和人在一起時也常心不在焉,在第二幕第一場利亞問梅麗桑,戈洛是否有吻她,她卻突然喊:啊~水裡有東西(根本是不想回答,顧左右而言他),然而這竟是她在劇中最「激動」的唱段之一,令人啼笑皆非,後來她在水井上(原劇應該是噴水池)玩自己的結婚戒指,像小孩一樣,佩利亞勸她不要這樣,會掉到水裡,她也不聽,最後真的掉了,再也撿不回來,這也間接造成了最後的悲劇~戈洛為此事非常惱怒,而在第二場中她突然哭泣,也令戈洛莫名其妙。

這當然都是有意為之,絕非作者疏失,梅麗桑如此心不在焉,完全憑直覺做事的方式,導致她不管自己的已婚身分,愛上小叔利亞,還公然調情,以至於被戈洛看到心生嫉妒,也弄丟了結婚戒指等...悲劇才能合理的進行,而德布西用他那模模糊糊,常有上文沒下文的音樂,反而能「精準」的為這些段落譜曲,此劇得以在他筆下,成為真正有悲劇意義的作品,經過前三幕的鋪陳後,當第四幕利亞與梅麗桑兩人互訴終曲,而盛怒的戈洛拿著刀子準備要殺佩利亞時,兩人珍惜最後的相處時光,如赴死般的毫不抵抗,造就了極為感動的情境。

那麼德布西的音樂手法到底是甚麼呢?這齣歌劇由於大多數片段都極細緻且一閃即逝,所以不可能逐段引述,他是一個極不合傳統的人,西方音樂史發展到他那一代(十九世紀末期)時,已經有很系統性的體系,一個主題出現--展開--變奏--回原來主題--結束,和聲也是如此,由主調和絃經過其他和絃,最後再到主調和絃,這樣可以保證不管中間所走的路多麼複雜,我們最後仍不會迷路,安然返回原先主調和弦的懷抱~完滿結束。但德布西偏要不同,他當然也會用主調和絃,但未必會在開始或結束的時候用,有時在中間突然出現,但突然又消逝,這效果相當於欲言又止;至於其他一堆詭異、不和諧的和弦也經常不解決到讓人感覺和諧的位置,而是停在那裏~那還是欲言又止,這些手法用在頭腦空空,只憑直覺,讓人無法掌握的梅麗桑上面尤其貼切。

另外為了表達劇中古老、空靈、荒涼的情境,他也常用東方的五聲音階,和聲方面也比較空虛,常常齊奏,或把和弦音同向進行(通常反向會比較華麗),不然就是故意把和絃組成音去除一個,變成殘缺的和弦,讓原本豐富的效果打折,這方法用在他超喜歡的九和弦上聽來更是詭異~但這樣做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在熱情或激動的場面,他可以順手將這些和絃「復健」,這時豐富的七和絃、九和弦...完整的出現了,還加上主調三和絃等,我們就會覺得在這頹廢基調上突然帶來了一陣光明,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也能娓娓傾訴~這其實是非常聰明的手法。

而他為詞譜的曲也很不同流俗,多半是朗誦調,照著法文的重音和角色的心境語調去決定音符的高低起伏,而不刻意追求好聽的旋律,所以聽來清新自然,完全不油不膩,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這樣的方法,他才不會受到傳統和聲進行的限制,而能盡情布局自己獨特的風格(如前所述),而不是像某些作曲家一樣,一用清新風格反而更落入俗套。因此德布西的這齣歌劇自首演以來,逐漸成為經典,對其後的現代音樂有極大的影響,也是歌劇史上最不平凡的一頁,繼來的模仿者雖多,但若不能像他這樣才氣與離經叛道的勇氣兼備,還有一顆極其美麗細緻的心靈,那一切也只是枉然...

以上是布列茲指揮的版本,非常到位,也有英文字幕,大概介紹一下劇情。

第一幕

第一景:森林

阿勒曼國王阿凱爾的孫子哥洛王子在森林裡打獵時迷路了。他發現一個受驚、哭泣的女孩坐在泉水旁,泉水中可以看到一頂皇冠。她透露自己的名字叫梅麗桑,但沒有透露其他關於她的出身,並拒絕讓哥洛從水中取回她的王冠。哥洛說服她在森林天黑之前和他一起去。


第二景:城堡中的一個房間

六個月過去了。哥洛的母親吉尼維芙正在讀一封哥洛寫給年邁且幾乎失明的國王阿凱爾 的信。在其中,哥洛透露他已與梅麗桑結婚,儘管他對她的了解並不比他們第一次見面的那天多。哥洛擔心阿凱爾會生他的氣,但若老人同意,那麼第三天,應該要在面向大海的塔上點一盞燈;如果 沒有看到燈亮,哥洛將繼續航行,永遠不會回家。國王阿凱爾 曾計劃讓妻子死去的哥洛與烏蘇爾公主結婚,以結束“長期戰爭和古老的仇恨”,但他向命運低頭並接受了哥洛與梅麗桑的婚姻。哥洛的弟弟貝利亞哭著進來,他收到了臨終朋友馬塞勒斯的來信,他想去旅行與朋友道別。國王阿凱爾認為貝利亞應該等待哥洛歸來,並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父親,還病倒在城堡的床上。吉尼維芙並告訴貝利亞,不要忘記為哥洛點燈。


第三景:城堡前

吉尼維芙和梅麗桑在城堡的庭院裡散步。梅麗桑說周圍的花園和森林有多黑,貝利亞來了,他們望向大海,發現一艘大船正在駛離,一座燈塔在閃耀,梅麗桑預言船會沉沒。夜幕降臨,吉尼維芙去照顧哥洛前妻所生的小兒子伊尼奧德。貝利亞試圖拉著梅麗桑的手,幫助她走下陡峭的小路,但她拒絕,說她手裡拿著花,貝利亞說可能明天就得走了,梅麗桑問他為什麼?


第二幕

第一景:公園裡的一口井

這是一個炎熱的夏日,貝利亞帶領梅麗桑去了他最喜歡的地方“盲人井”。人們過去認為它具有治愈失明的神奇力量,但自從老國王的視力開始下降後,他們就不再來這裡了。梅麗桑躺在大理石的井沿上,想要看到水底。她的頭髮散落在水中。貝利亞注意到它有多長。他記得哥洛第一次見到梅麗桑是在泉水旁,問他當時是否想親吻她,但她沒有回答。梅麗桑把玩哥洛給她的戒指,將它拋到空中,卻直到滑落到井裡。貝利亞告訴她不要擔心,但她並不放心。梅麗桑問他應該佐麼對哥洛交代?他回答:要說“事實。”


第二景:城堡中的一個房間

哥洛躺在床上,梅麗桑在床邊。他受傷了,在打獵時從馬上掉下來。時鐘敲響十二點時,馬突然無緣無故地狂奔。梅麗桑淚流滿面,說她在城堡裡感到不舒服和不開心。她想和哥洛一起離開。他問她不開心的原因?但她拒絕。當問她問題是否出在貝利亞身上時?她回答說他不是原因,但她認為貝利亞不喜歡她。哥洛告訴她不要擔心,貝利亞的行為可能很古怪,但他還很年輕。梅麗桑德抱怨著城堡的陰暗,今天是她第一次看到天空。哥洛握住她的手安慰她,並注意到結婚戒指不見了。哥洛變得憤怒,梅麗桑聲稱她把它丟在了海邊的一個山洞裡,她和小伊尼奧德一起去那裡收集貝殼。哥洛命令她在漲潮前立即去尋找它,即使夜幕降臨。當梅麗桑德回答說她害怕一個人去時,哥洛讓她帶上貝利亞。


第三景:山洞前

貝利亞和梅麗桑德在一片漆黑中下到洞穴。梅麗桑不敢進去,但貝利亞告訴她必須要去。月亮照亮了山洞,三個睡在山洞裡的窮老頭出現。貝利亞解釋說這片土地上發生了飢荒。他決定他們應該改天再來。



第三幕

第一景:城堡的塔樓

梅麗桑站在塔窗邊,邊梳頭邊唱著歌。貝利亞讓她探出身子,這樣他就可以在第二天離開時親吻她的手,但他觸碰不到她的手,她的長髮從窗外飄落下來,他親吻並愛撫著它,又開玩笑地將梅麗桑德的頭髮綁在一棵柳樹上,儘管她說有人可能會看到他們。一群鴿子飛走了。梅麗桑聽到戈勞德的腳步聲走近,驚慌失措。哥洛認為貝利亞和梅麗桑只是一對孩子,並帶貝利亞離開了。


第二景:城堡裡

哥洛帶領貝利亞到城堡裡,那裡有地牢和一個有“死亡氣味”的水池。他告訴貝利亞,會抱著他,好讓他俯身看著裂縫。貝利亞發現氣氛令人窒息,於是他們離開了。


第三景:金庫入口處的陽台

貝利亞再次呼吸新鮮空氣,這才鬆了一口氣。現在是中午。他在塔樓的一個窗口看到了吉尼維芙和梅麗桑。哥洛告訴貝利亞,昨晚他和梅麗桑之間的“幼稚遊戲”不能重演。梅麗桑懷孕了,最輕微的衝擊都可能影響她的健康。這不是他第一次注意到貝利亞和梅麗桑之間可能有什麼關係,但貝利亞應該盡可能地避開她,不要讓這看起來太明顯。


第四景:城堡前

黎明前的黑暗中,哥洛和他的小兒子伊尼奧德坐在一起,詢問他關於貝利亞和梅麗桑的事。這個男孩幾乎沒有透露哥洛想知道的事情,因為他太天真了,無法理解他在問什麼。他說貝利亞和梅麗桑經常爭吵。當得知他們(貝利亞和梅麗桑)從未支開伊尼奧德時,哥洛很困惑。伊尼奧德承認曾在“下雨時”看到貝利亞和梅麗桑接吻。哥洛將兒子扛在肩上,透過窗戶窺視貝利亞和梅麗桑,但伊尼奧德說他們什麼也沒做,哥洛不斷逼他要說真話,他受不了而尖叫,哥洛只好帶他離開。


第四幕

第一景:城堡中的一個房間

貝利亞告訴梅麗桑,他的父親正在好轉,並要求他離開去旅行。他在公園的盲人井旁安排了與梅麗桑的最後一次會面。


第二景:與場景一一樣

阿凱爾告訴梅麗桑,當她第一次來到城堡時,他是如何為她感到難過的,“帶著一種奇怪的、困惑的表情,就像一個人一直在等待災難的到來”。但現在這種情況即將改變,梅麗桑將“打開通往我預見的新時代的大門”。哥洛額頭上全是血——他聲稱這是荊棘籬笆造成的。當梅麗桑試圖擦去血跡時,他憤怒地命令她不要碰他。哥洛注意到梅麗桑在發抖。他告訴梅麗桑,她讓他厭惡,並拽著她的頭髮在房間裡拖著她走來走去。當哥洛離開時,阿凱爾問他是否喝醉了?梅麗桑簡單地回答說哥洛不再愛她了。阿凱爾 評論道:“如果我是上帝,我會憐憫人心”。


第三景:公園裡的水井

伊尼奧德試圖舉起一塊巨石來釋放他的金球。夜幕降臨時,他聽到一群羊突然停止了叫聲。一位牧羊人解釋說他們已經轉向一條不會回到羊圈的小路,但當伊尼奧德問他們將在哪裡睡覺時都沒有回答。


第四景:與第三景一樣

貝利亞獨自來到井邊。他擔心自己與梅麗桑的關係越來越深,並擔心後果。他知道他必須離開,但他想最後見梅麗桑一次,告訴她一直保密的事情。梅麗桑來了。她能夠在哥洛不注意的情況下溜出去。起初她很冷漠,但當貝利亞告訴她要離開時,她變得很親切。在承認他對她的愛之後,梅麗桑承認自從她第一次見到他時就愛上了他。貝利亞聽到僕人在晚上關上城堡的大門,現在他們被關在門外,但梅麗桑說情況會好一些。貝利亞也聽天由命。兩人接吻後,梅麗桑聽到陰影中有什麼東西在動。是哥洛,他一直在樹後注視著這對戀人。哥洛用他的劍擊倒了手無寸鐵的貝利亞並殺死了他,梅麗桑也受了傷,但她逃進了樹林,對垂死的貝利亞,說她沒有勇氣...


第五幕

城堡裡的一間臥室

梅麗桑生完孩子後臥病在床。醫生向哥洛保證,儘管她受了傷,但她的情況並不嚴重。哥洛滿懷愧疚,聲稱他無緣無故地殺了人。貝利亞和梅麗桑只是“像兄妹一樣”接吻。梅麗桑醒來並要求打開一扇窗戶,這樣她就可以看到日落。哥洛讓醫生和阿凱爾離開房間,這樣他就可以單獨與梅麗桑交談。他把一切都歸咎於自己,並請求梅麗桑德的原諒。哥洛逼迫梅麗桑承認她對貝利亞的禁忌之愛,並越來越絕望地懇求她說出真相。阿凱爾和醫生回來了,他要哥洛快停手,不然會殺死梅麗桑,但他回答說“我已經殺了她”。阿凱爾將她剛出生的女嬰交給梅麗桑,但她太虛弱了,無法將孩子抱在懷裡。房間裡擠滿了侍女,但沒人知道是誰召喚了她們。梅麗桑悄然離世。死的那一刻,侍女跪倒在地。阿凱爾安慰哭泣的哥洛。


再介紹這齣劇主要用的主題與動機,先是
開頭的主題(本文譜例是用1902年首版的鋼琴聲樂譜):

 


這是典型的五聲音階,用來表達劇中的基調,一種空靈和頹廢的氣氛,後來也變化成許多不同的旋律,它先從和聲中暗示,再帶出戈洛的主題: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主題,音程不超過大二度,和聲卻很有意思,使用的是全音階的一種七和弦,全音階在C大調時是C,D,E,升F,升G,升A。這裡用的是D,升F,升G,C,德布西的音樂常有這類和聲,戈洛的主題比較近似華格納的主導動機,在他上場時常會出現,尤其在第五幕,另外它也常和開頭主題一起表達某種情緒,如第四幕的序曲:


這裡的戈洛主題(十六分音符)變得很急促,開頭的主題(在高音部分) 也變得高亢,暗示將有緊急的場面出現,果然在這一幕,戈洛先是斥責了梅麗桑,後來又將佩利亞殺死。第五幕是梅麗桑垂死之際,最先出現的就是如喪鐘般的音樂:

 

注意到了嗎?這同樣是開頭的主題變化而成的,中間的聲部(B音)也是戈洛的主題變奏,只是現在都顯得有氣無力,速度也趨於緩慢,與情節巧妙的搭配。至於梅麗桑也有一個很美麗脫俗的主題,這在第一幕序曲中就出現了(緊跟著上述戈洛的主題):


樂譜中"P"字前是戈洛的主題,"P"字後的高音部分則是梅麗桑的主題,這還是一個五聲音階。在全劇中這主題也變化甚多,當然是在有梅麗桑的場合,比較難以辨識的是在第五幕的前奏,緊接在前述的「喪鐘」主題後:

 

這當然是描寫她的虛弱與重病,在此,除了戈洛還為自己所做的事後悔不已外,其他的人,甚至來看病的醫生都已悄悄接受她的死亡,國王阿凱爾更是完全為命定所左右,沒有抱怨和反抗,彷彿一切是那麼自然的發生,又是那麼自然的消逝,結尾時國王說梅麗桑的女兒將延續著母親的生命,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後,神祕的喪鐘又再度輕輕響起,在無言的悲哀與清澄的氣氛中,結束全劇。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