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克:鋼琴五重奏(Franck Piano Quintet )

 




聽了幾次法朗克(1822-1890)的鋼琴五重奏,這首當時被稱為色情的非凡曲子,創作於1878-1879年。總覺得他是位很有爭議的作曲家,既是法國人也是比利時人,被視為聖人卻很有官能性,德布西稱他為轉調機卻又崇拜他,他在學院教管風琴實際教的卻是作曲,弟子優秀者眾多,自己卻像是孤鳥,演出十之八九都慘遭失敗。當時法朗克與女弟子有外遇嫌疑,曲子中充滿情感與半音的爆發,負責首演的作曲家聖桑,對此很不認同(曲子也是呈獻給他),在演出後憤而把曲譜丟下,自行離去,也轟動一時。

這首鋼琴五重奏,我最喜歡的是海飛茲演奏第一小提琴的版本,從剛開始就像劍一樣鋒利的刺進心裡,接下來是激烈的翻攪,夾雜無數的熱血與心痛,最後卻像手術刀般,把一切心病治癒,根本是負負得正的效果啊。

編制:鋼琴+弦樂四重奏(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

第一樂章

4/4拍子,f小調。序奏達四十四小節,如前所述,剛開始就像一把鋒利的劍(0:07),刺進心裡,配合中提琴快速的悸動,以及大提琴的潛伏(3:18),第一主題如同貓一樣的爬進來(3:35),再來的第二主題由第二小提琴奏出,是個重要的循環主題,與序奏的下降音階也是相關,在其他樂章還會出現,以統一或總結全曲,以切分音的使用為特色(重音不規則),另外還有一個帶強烈半音進行的副主題(4:42),這也是個循環主題,其他樂章也會出現,在此一度到達感情的高點,但無法持續,又歸於平靜(6:27)。

發展部開始,將序奏與呈示部兩個主題充分運用,巧妙組合,序奏掀起了陰暗的漩渦(8:03),第二主題再承接,推到更高潮,又靠下降音展示出心痛,慢慢開始再現部的第一主題(10:29),然後是降低的,由中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題(11:09),卻突然接到序奏那安靜的鋼琴音樂(11:49),速度加快,
帶強烈半音進行的副主題開始了尾聲(12:50),這次到頂點後沒中斷,白熱化的感情如翻江倒浪,難免會讓人想到......後來出現了好像喘息聲的音型(14:59),更讓人想入非非...並在發洩完後,歸於平靜。



被傳為法朗克外遇對象的 Anne Holmès


第二樂章

12/8拍子,a小調,主題與上個樂章的第二主題相似(16:12),都是下降音型,又有個低弦的副主題(18:01),與下降的第一主題結合,這幾段有個特色,就是無論經過幾次轉調,總以a小調結束,多少有些束縛與無奈感。

還好第二段轉到了大調(19:59),但這是降D大調,法朗克用半音變化很自然達到,雖然算是破格,但更有光明感,總算掙脫了無奈,我相當喜歡這段鋼琴那微微的高音下降,然後聽到第一樂章那個循環的副主題(21:36),好像在遠方跟我們招手...卻是喚來了調性不對的災禍,這裡應該要轉回a小調了,但因為賴著不走,造就了危機,但還是把那降D大調的五個降記號都升回去了,我們又回到了a小調的世界(23:58),其實一直有想轉到關係調C大調,結果還是沒成功,光明的降D大調段卻又來臨(25:38),真有點尷尬,只好藉由半音上升,又回到a小調,還是黯然結束(25:59)

第三樂章

剛開始第二小提琴奏了出焦躁不安的音型(26:42),調性也不穩,像是怪鳥飛行,第一主題是來自於第一樂章那個第二主題的副題(26:55),也是充滿半音,沒多久才現出全貌(27:54),動態有點像撲獵物的貓,有優雅又有兇悍。第二主題與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類似(29:12),足見這也是一個"循環主題",沒多久第一主題又出現了(30:07),但就是因為這主題的半音化,仍沒法確定其調性,基本上也是變個不停,好像頑皮的貓,第二主題也很難幫上忙(31:31),因為也夠活潑

直到後來才有了到F大調的曙光(因為第一樂章是陰暗的f小調,這裡到F大調,才有從"黑暗到光明"的效果),並與第一主題神奇結合,原以為這樣結束也不錯,但法朗克還不過癮~他要把第一樂章的序奏再拿來演奏一下(34:18),才能表現其"循環曲式"的妙處,其實他在小提琴奏鳴曲,或是d小調交響曲的最後樂章都有這樣的樂段,我是覺得值得商榷,雖然我是法朗克迷,也多少覺得這樣讓曲子多了不必要的冗長,而且在這裡,還必須與第一主題結合,並達到高潮(35:08),還好是激烈搖晃十分精彩,幾乎到最後才決定以F大調結束,萬變還是不離其宗啦,這真是一首很優秀的五重奏曲。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