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
我是到最近才完全接受白遼士的音樂,先前覺得除了幻想交響曲外,其他都覺得有點彆扭,特別是越大型的作品感覺更是如此,尤其是「浮士德的天譴」,聽了一兩次覺得滿平淡無奇,就冷凍了十年完全沒聽。
直到今年讀了浮士德,又學了法文,才回去聽這首作品,也看了舞台演出,才真正了解到它的魅力,為什麼羅曼羅蘭會認為這是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雖然是言過其實了啦,但常常聽人說白遼士是大夢想家,容易激動的天才,在「浮士德的天譴」裡,場景一下在酒館,一下就跑去森林裡,如果只是聽唱片,很難了解他的構想,聖桑說就連仔細看樂譜都沒辦法了,他的戲劇作品,最好都以舞台演出,不然表現力可能會不夠。
白遼士在一八二七年,二十四歲時看到法文版的歌德巨作「浮士德」,大受感動,很快就寫了「浮士德的八個場景」,那時他沒什麼名氣,卻花一大筆錢去自費出版總譜,還寄給老歌德看。只是他很快就開始否定自己的作品。直到已功成名就,卻感到人生充滿空虛的一八四六年,才把「浮士德的八個場景」改成「戲劇傳奇:浮士德的天譴」,他不稱這為歌劇,因為沒有舞台指示,而故事與歌德的原作更是大異其趣,這是他崇尚自由,不願被傳統束縛天性使然。
他覺得這是自己的得意作品,也花大錢去辦音樂會,但初演結果卻是差強人意,可以想見有許多人無法了解這個沒用舞台演出的「戲劇作品」,而且對原作的擅改也引人非議,他不但失望,而且還負了債,只好開始巡迴辦音樂會籌錢,他也把「浮士德的天譴」的一些曲子排入節目裡,到他去世後,已被奉為法國音樂的代表作之一了。
但於今觀之,這部作品的缺點也不少,阻礙了現代的聽眾接受度,也難怪一直沒法成為常演劇目。除了前面說的場景變化過速,劇情缺乏連貫外,對文學很有才華的白遼士與作家剛朵尼爾(Almire Gandonnière)共同編寫了一個沒很大說服力的劇本,讓我覺得可惜,還好白遼士用他的音樂將之化為神奇。這劇雖然以前買了一本書有中文翻譯,但因為那時沒太大興趣,看了幾頁就送人了,現在只能自己翻譯了,小弟法文學了才一年,若有疏漏還請指正。
第一部分 第一景 匈牙利的平原(0:28)
看以上影片,這是在You Tube上唯一能找到的舞台版本,由當紅男高音Jonas Kaufmann飾演浮士德,他憤世嫉俗的扮相相當精彩。開始是在匈牙利的平原(與原著真的差很大),先是一個很美麗的旋律(0:28),中世紀優秀的學者浮士德,覺得追求學問不能解答生命問題,人生只是空虛一場,如今已經疲憊又充滿無力感,他向日出唱著:「年老的冬天要讓給春天,大地也染上新綠。從天空永遠的穹頂,降下千萬條光輝(1:34),我感到早晨的微風(2:23)...小鳥們已甦醒,樹木和水在竊竊私語(3:04),啊!在孤獨中生活真好,遠離了人們的爭論。」白遼士以第一小提琴奏出旋律,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則奏出一大堆裝飾性的音符,營造日出「瑞氣千條」的場景:
後來的早晨微風也以弦樂細膩的表現,好像風從各種方向吹來圍繞,不能不說,白遼士對風景的描寫真是一絕。在過場時,美麗的旋律幻化成各種型態,像我們的大千世界。
第二景 農民的輪旋曲(6:53)
這是六八拍子的合唱曲,顯得相當活潑,遠處的農民唱:「牧羊人離開了羊群,穿的漂漂亮亮來參加,帶著野花和緞帶,在菩提樹下,看啊!他們跳的多麼激烈,多麼熱情!Ha! ha! ha! ha! Landerira(7:30)!跟著拍子!」浮士德聽到後問:「這歌聲是誰啊(7:51)?」農民繼續開心的跳舞,浮士德看他們這樣沉浸於生命的歡樂中,不禁忌妒起來(8:38),農民更激烈的跳舞了,有男生還小聲與女生說老婆沒來(9:33),就把女生帶出場了...
看白遼士的手稿,似乎當時還沒給合唱加伴奏,這些部分他還用羅馬字母ABCD標示出來,很有意思:
第三景 平原的另一邊,軍隊要來了(10:21)。
浮士德:「現在全國都在戰爭的興奮中(號角聲,10:27),啊~多瑙河的兒子在全力備戰!他們穿著盔甲,眼眼神充滿熊熊烈火,大家都唱著勝利的凱歌。」弦樂激烈的顫音與號角聲都停止...浮士德唱:「只有我是孤寂的,對什麼勝利凱旋,我完全無感(11:03)...」
隨後號角又再度響起,有名的匈牙利進行曲(11:23),象徵軍隊的通過,劇烈的附點音符聽來有些搖搖擺擺的,特別對郵號的運用出神入化,與小號搭配起來相當有趣(13:34),節奏是二二拍子,但常常把強音打在弱拍上,最後從a小調轉入A大調(15:38)結束。
第二部分 第四景 北德(16:04)
又從A大調轉為關係調升f小調,象徵在軍隊通過的熱鬧後,浮士德回到了自己的書房(在北德),又開始陷入了憂鬱。他唱(17:00):「我不後悔離開充滿歡樂的農家,在那裏我得到的只是疲倦,見到雄偉的山我也沒任何喜悅,就這樣滿身疲累的回來。啊!痛苦啊(18:15)!沒有星星的夜晚,被紗靜靜的覆蓋著。」在唱到「痛苦」時,那由木管奏出的不和諧九和絃,真讓人有牙齒都冷掉的感覺...
他覺得自己已無生命的樂趣,也沒有想再追求的東西,還是決定把毒酒倒入水晶杯(21:06),死一死算了...
可是這時教堂的鐘響了,民眾合唱慶祝著復活節(21:36):「耶穌復活了!走出躺著的的墳墓,向廣大的天空昇去。在祢向著偉大的榮光邁進時(合唱團往上揚升,22:43),我們卻很難過(23:04)...因為你離開了我們,你的幸福就是我們的不幸(24:11)...耶穌復活了!和散那(24:59)!」
浮士德被這歌聲感動,加入了合唱團的歌聲,合唱團又從「走出躺著的的墳墓」唱起,浮士德在其上唱著:「啊!我這激動的靈魂(25:00)!要乘著這歌聲的翅膀升天嗎?...這信仰帶來的喜悅平和已經好久沒有了(26:06)...啊!這天上的愛之吻,讓我心充滿甜美的預感(26:48)。」白遼士以這樣立體的方式,同時表現信徒的合唱與浮士德被引發的情感,相當精彩,最後以頌讚上主的「和散那」結束(27:33)。
在合唱結束後,浮士德感嘆(28:00):
「啊!這甜美的天堂之歌!為何會讓這塵世中被詛咒的男人覺醒?祈禱之歌啊!為何讓我不再執著?你溫柔的聲音讓我如獲新生,比黎明更加甜美。繼續唱吧!讓我流淚,真的是天救了我!」
原來不是因為這復活節的歌聲,他就要喝毒酒自殺了...
第五景(無標題,29:20)
魔鬼梅菲斯特突然現身,短笛與長笛以高音半音上升,短號與長號則半音下降,鈸用力敲了一下,是高低相差很大,相當走極端的音樂:
他唱(29:25):「啊!純潔的感動!這聖堂之子!博士,我真佩服你!你那重聽的耳朵完全被這銀鐘的虔誠之聲吸引了...」
浮士德很驚訝,他問來者何人(29:58),怎麼眼神像匕首一樣銳利,魔鬼回答:「對一個博士來說(30:12),這根本不成問題吧~我是生命的精靈,來治癒人類的痛苦,給予他一切,無論是幸福,還是快樂,滿足你最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跟我來吧!」兩人就消失了。
說實在的,這裡和原著相差極大,原著裡魔鬼是自稱「否定的精靈」,喜歡黑暗與死亡,但這裡魔鬼卻成了愛好生命的精靈~到目前為止,他好像浮士德的好朋友或是褓姆,安慰他,帶著他到處行樂,魔鬼又說要讓他不只耳朵(31:00),連眼睛都要大開眼界,跟著他,遠離那些無聊的書蟲吧!浮士德立刻說好(31:10),魔鬼帶他去遨遊四方。在原著裡因為對象是可怕的魔鬼,浮士德還考慮再三,而魔鬼也不是白白帶他去玩的,必須要簽契約出賣靈魂才行,但在這裡都省略了,似乎讓劇情的完整性有所減弱,但其實在後面還有伏筆啦。
第六景 萊比錫奧爾巴哈地下酒吧(31:44)
他們一下子來到了萊比錫的奧爾巴哈地下酒吧,一群酒鬼唱著:「喝吧,再給我一杯(31:50)!這萊茵的美酒!」,梅菲斯特要浮士德看看他們的狂喜。這時出現一個以全部管樂器演奏的陰暗但可愛的主題(32:09),酒鬼們放聲大唱:「當天空在轟隆叫時,坐在染了大紅色的酒杯旁是多麼讚啊~像大酒桶一樣,沉浸在煙霧繚繞的酒吧裡吧!喝了這金色的水後就會忘了煩惱(32:41)。」白遼士把男聲合唱分成高音兩聲部及低音兩聲部,製造雙合唱互相吆喝的效果,伴奏部分也很迷人,尤其是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與低音號一起支撐低音合唱兩聲部的部分表現了一種酒鬼的「氣魄」(33:01)。
大家為老鼠唱安魂曲(35:46),布蘭德提議唱首賦格曲好了~大家就以布蘭德剛剛那首歌曲的第一句旋律為主題,「阿門」為歌詞,唱出了男聲四聲部合唱賦格(36:32),後面快速的阿門...阿門...很逗趣(37:30),表示這是一首開玩笑的安魂曲,雙簧管與豎笛,短號及奧菲克萊德號共同營造一種管風琴似的聲響來伴奏。然後尖銳的動機再現,梅菲斯特上場了(37:50),稱讚他們唱的很好,形式完美又有宗教意味,就像在教堂的聖歌,他也想唱一首,酒鬼們議論紛紛,想說這陌生人是誰,但後來有說那有什麼要緊(39:05),開心就好。
梅菲斯特也唱了一首有三段的歌曲「跳蚤之歌」,諷刺意味十足,第一段(39:22)是說以前有一隻跳蚤,國王很寵信牠,像對待自己的女兒,還幫牠做宮廷的衣服。第二段有用管樂演奏的刺耳減七和絃(39:45),跳蚤很高興,牠穿金箔絲絹,還戴著勳章,牠把親朋好友全部叫來,國王全部讓牠們做大臣,第三段(40:17)則是宮中的人都癢到受不了了,更糟的是,若被咬了的話,所有的跳蚤都會湧上來把人撲倒,真是悲慘啊~唱完後眾酒鬼叫好,浮士德卻覺得很反感這種粗野的娛樂(40:51),說很煩,要魔鬼帶他去別的地方。魔鬼說你不喜歡啊(41:10)?沒關係,還有很多地方好玩呢~走吧!
第七景 艾爾貝河邊的森林與草原(42:02)
在充滿鳥語花香的過場音樂後,魔鬼輕輕的唱出(43:44):「今夜,玫瑰在這裏盛開,在這充滿芳香的床上,我親愛的浮士德在安睡...桃紅色的吻在他臉上滑過,你的耳朵聽到神的聲音(45:12),聽吧聽吧!大地和空氣的精靈,開始為你奏出甜美的音樂。」這段的伴奏是用短號與長號,兩種銅管樂器使背景隱隱發光,這樣的效果是很罕見的。
隨後是魔鬼變出來的精靈們的合唱(46:08):「睡吧!睡吧!(Dors)」,並歌頌美景,白遼士喜歡的長笛點描音響在此有一種輕盈的效果(47:32),浮士德說著夢話(48:14):啊!我眼睛好像有一層紗覆蓋著...魔鬼搭配六聲部的妖精合唱,又告訴浮士德說:「有看到那一對對的戀人(48:29),沿著山谷,來到綠色的樹蔭?有個美麗的女孩跟著她們(不是紅衣小女孩啦~),她光輝的臉上有著不為人知的淚...浮士德,你愛上她吧!」
沉醉在夢中的浮士德突然喊出(48:58):「瑪格麗特!」,我想就是那女孩的名字吧~魔鬼與妖精高興的唱出(49:02):「湖水溢滿在山的周圍,成為蜿蜒的小河流過青山。」這應該是說愛已經成熟了~這些誘惑人的傢伙才會那麼開心。隨後他們繼續歌頌愛的歡喜,浮士德則一直呻吟著:「瑪格麗特!瑪格麗特!(49:51)」,妖精的合唱化為片片,唱著:處處(Partout,50:29)...膽小的鳥兒(l’oiseau timide)...找尋著(Cherchant,50:35)...影子與陰涼(l’ombre et le frais)...長笛的點描很值得一聽。魔鬼認為引誘已經奏效了,要妖精們退場(51:55),她們跳著芭蕾,一個一個的消失了,這首曲子可能是為了符合當時歌劇中要有芭蕾舞曲的時尚,但也真的太短了,不夠那些貴族社交的時間,而且白遼士也不認為這「浮士德的天譴」是歌劇啊!
浮士德此時卻突然醒來,大叫瑪格麗特在哪裡(54:48)?為何我看到那麼美麗的臉龐如同遺容一樣?我到底要到哪個祭壇,才能伏到她的腳旁頂禮膜拜呢?魔鬼說:沒問題沒問題~我帶你來去(55:09),她正在香閨裡休息,這是只屬於你的,神賜的寶物。只是等下有一堆調皮搗蛋活蹦亂跳的學生會經過她門前(55:41),你合著他們唱歌的聲音,到美人那裏,但不要太得意忘形了(55:54),一切聽我的指示!
第八景 學生和士兵的合唱 踏過大街(56:02)
剛開始是半音下降的旋律,白遼士很愛用這樣的手法,士兵合唱:「不管是被城牆所圍的市民(56:21),或聰慧的可愛女孩們,都等待著我們的勝利,雖然打仗很辛苦,但戰果一直在擴大(56:43),勇敢的士兵們,讓我們與喇叭聲一起前進...」然後學生們唱的歌詞很像是拉丁文,不通此文的我只好找唱片解說的英文對照來翻譯了,「夜幕已然降臨(57:26),飲酒和抱女人的時間到了!人生苦短,讓我們享樂吧(57:44)!...來吧!看吧!勝利(Veni, vidi, vici)!一起享樂吧!」,這曲子很有中世紀學生歌的調調,已在為第三部分作伏筆。
隨後兩組合唱合在一起(58:28),音響相當立體,真的就好像兩隊人馬從分列式後合在一起,小號與短號的軍樂聲響也加以助陣,浮士德與魔鬼也跟著唱和,不停唱出「享樂吧!(Gaudeamus igitur,59:34)」,結束了第二部分。
白遼士本來不認為「浮士德的天譴」要有什麼劇情的連續性,更將歌德「浮士德」裡面的哲理對話棄之不用,看來他只是想寫關於各個場景的音樂,不管是描寫風景,還是人物的心理,只是在初演失敗後,他也想嘗試改為歌劇,但無疾而終。依小弟之見,接下來的第三第四部分由於有談情說愛及墜入地獄等場景,戲劇性強,許多地方逼真到有點可怕,反而與傳統歌劇類似,也是比較為一般聽眾能接受的部分,沒能成為常演曲目實在可惜。
第三部分 第九景(1:00:37)
見上面影片,這是由當紅男高音Kaufmann飾演浮士德,偉大男低音josé van dam飾演魔鬼的名演,剛開始是歸營的喇叭和大鼓聲,白遼士特別要求要在舞台後演奏,以製造一種遙遠的距離感,這也是後人常學習的方式,浮士德在瑪格莉特的房間前(1:01:58),唱著:
「謝謝!這柔和的晨曦!噢!歡迎!終於照到了這不為人知的聖殿。我感覺在我的前額滑過,就像美夢一樣,像升起的早晨般,那涼涼的吻,這就是愛(1:03:01),我一直希望的。讓煩惱消失吧!我好愛這寂靜,好愛這新鮮的空氣,噢迷人的少女(1:03:53)!我太過完美的戀人!...主啊主啊(1:04:37)!在長期以來的受難後,我現在多麼幸福!」
浮士德走來走去,好奇的看著瑪格莉特屋內。
第十景(1:07:02)
魔鬼的動機出現,他聽到瑪格莉特在講話(此時聽到豎笛演奏瑪格麗特的主題,1:07:14),趕緊躲在絲絹的窗簾下,浮士德心都快跳出來了。魔鬼叫他要把握機會,就和鬼火先離開了,這時出現了俏皮的弦樂撥奏,浮士德努力鎮靜。
第十一景(1:08:13)
瑪格莉特拿著燈出來,她唱:
「空氣好悶,我快不能呼吸了...昨夜的夢讓我六神無主,在夢中,我遇見了他(1:09:52,突然升半音,表達心中的激動)...他...是我未來的戀人,是多麼英俊啊!...我今生今世不知道能不能遇見他...我好傻...」
可見她也與浮士德做了同樣的夢,這當然也是魔鬼與妖精的傑作啊。
瑪格莉特一邊編著頭髮,獨奏小提琴先浪漫奏出瑪格莉特主題(1:11:38),也特別升了F大調的第四音和第五音,加上溫柔的中提琴三連音,她隨後唱了一首中世紀曲風的「圖勒王之歌」(1:11:52),又是一首三段式歌曲,來自於歌德原著。這是個中世紀的傳說,第一段說從前有一位圖勒王,不喜歡三妻四妾,把所有的愛給了唯一的愛妃,愛妃死後,他拿著金杯不肯放手,即使在歡樂的宴會中,看到金杯他仍然會想到愛妃而流淚。第二段加入了白遼士愛用的長笛點描(1:13:04),說當他的統治結束時,他留下了城市與黃金,卻不肯放開那只金杯。第三段則是說他有次喝醉酒(1:14:23),不小心把杯子丟到波浪裡,再也撿不回來。他從此後再也不喝酒。最後還重複了一次:從前有一位圖勒王,到墳墓前都守著真愛,然後嘆息一聲:「啊!」
這首曲子可能是我聽過最女性的了,將瑪格莉特對愛情的單純憧憬表露無遺,希望遇到一位永遠愛她的男子,白遼士寫出這樣的曲子,我想與他那些轟轟烈烈的戀愛史有關~沒幾個大作曲家比她更了解女人了,除了女性作曲家以外(廢話)。
第十二景 在瑪格麗特家前面的小路
樂曲的標題是:巫術。剛開始就是由木管及法國號奏出連續下降的詭異增四度音響(1:16:14),以及用阻塞音的法國號:
魔鬼要那些調皮的精靈全部過來,這時三支短笛出現尖銳上升音響(1:16:45),魔鬼要鬼火們去誘惑瑪格莉特,以惡魔之名,跳舞吧!合著節拍!鬼火就在瑪格莉特家周圍跳起了小步舞曲,短笛與長笛節奏活潑快速的奏出了主要主題(1:18:13),銅管加以伴奏,當然也不時來個尖銳的點描(1:19:03),讓人想到魔鬼出現時的動機,曲子裡有許多突然的漸弱或漸強(1:20:09),最後則是將魔鬼等下要唱的小夜曲的旋律以急板變奏表現(1:23:04),魔鬼也陷入了狂舞。這些精采的動態如果不以舞台表現,實在可惜了白遼士精心的構思,難怪他後來想改編為歌劇。
瑪格莉特大概對鬼火跳舞沒什麼興趣,魔鬼見仍沒動靜,只好自己出馬了,用花腔表達自己的決心(1:24:22)。他做出演奏手風琴的樣子,配合絃樂撥奏,又唱出了一首俏皮但充滿諷刺性的歌曲,在剛剛小步舞曲時已經有用急板出現過了。第一段告訴瑪格莉特說有一個仰慕你的男子來了,妳還在做什麼,快讓他進屋吧!只是出來後你就不再是小姑娘了,鬼火們也說:妳還在做什麼呢(1:25:18)?並大聲嘲笑。第二段要她快點投入男子的懷抱,共譜這美麗夜晚。唱完後魔鬼要鬼火消失(1:26:21),因為瑪格莉特看到浮士德了,兩人深情相望。
第十三景 瑪格莉特的房間
中提琴又奏出溫柔的三連音,瑪格莉特的動機又出現了(1:26:59),只是這次換成了G大調,而且用雙簧管奏出。瑪格莉特不敢相信她夢中的白馬王子,竟然出現在眼前,浮士德也一樣。他唱(1:28:11):「我的愛終於戰勝,附在妳身上那忌妒的雲。瑪格莉特,我愛妳。」意思是因他的愛,讓夢境成為現實,這裡唱到了上加兩線的C音。
瑪格莉特滿驚訝他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沒什麼稀奇~因為她也知道這位美男子是浮士德,她叫出浮士德的名字(1:28:49)。兩人隨後唱起愛情二重唱,後來浮士德興奮大喊:瑪格莉特是我的了(1:29:49)!瑪格莉特唱:你是那樣高貴和溫暖!...兩人陷入陶醉,進入恍惚狀態,瑪格莉特覺得太過幸福,感覺全身虛脫(1:31:45),如同死去,白遼士在此用了大提琴連續半音上行,還連續好多次,氣氛不祥,也預示了悲劇的結局。
第十四景(1:32:25)
魔鬼突然亂入,要浮士德快走,瑪格莉特問這人是誰,浮士德說是蠢蛋,魔鬼說是朋友啦~鄰居已經聽到妳們的歌聲,通報給瑪格莉特的媽媽了,她正氣沖沖的過來要看誰勾引她的女兒,浮士德你快逃吧。浮士德說:「天譴!」(1:32:59)!第一次道出了「浮士德的天譴」這首樂曲的名字與重點。兩個戀人還在依依不捨,鄰居卻已經過來了,激動的合唱爭先恐後說自己是最先看到瑪格莉特在幽會的人(1:34:32)。兩人只好說拜拜,又約明天再見。
最後是浮士德(男高音)瑪格莉特(女高音)魔鬼(男低音)的三重唱(1:35:10),浮士德說自己終於找到了幸福及滿足,瑪格莉特則唱出她熾熱的,願意奉獻自己的愛,魔鬼則開心的認為浮士德的靈魂就快要是他的了,鄰居的合唱混雜其中,以熱鬧的氣氛結束。
第四部分 第十五景 瑪格莉特的房間
剛開始是一首浪漫曲(Romance,1:37:15),白遼士運用英國管,奏出蒼涼的感覺,這裡和聲又用大調第四級升半音,與瑪格莉特的動機有關,她應該是很久沒看到浮士德了,等待到幾乎絕望,思念之情如同刀割:
「愛情激烈的火焰,燃盡了我每一個美麗的日子。啊!我靈魂的安寧已經永遠不再...你的離開(1:39:13),讓我進了棺材,如果是我離開了你,就好像在服喪一般,我那可憐的頭,經常發狂似的想著他,我脆弱的心臟像是停止了,一切也都結凍了。」
然後音樂轉為明亮,又出現了三連音(1:41:17),讓人聯想到她和浮士德第一次見面前唱的「圖勒王之歌」,大提琴奏出步行似的節奏,瑪格莉特回憶起浮士德那帥氣的走路姿勢,優雅的談吐,魅惑的眼睛,還有他溫柔的愛撫(1:42:04)~這裡如絲滑般的音階實在值得一聽。回到前面,她又嘆息愛情激烈的火焰,只是每天在窗邊,或在外面等,為何他就是不來呢?希望自己的愛能留他下來,管弦樂突然激烈起來(1:43:50),「那燃燒起來的愛撫...」
但此時喇叭又在舞台後面響了(1:45:52),那些之前在第二部分通過的士兵和學生都回來了,隨著他們的歌聲漸行漸遠,瑪格莉特看看夜色已深,知道浮士德是不會來了,音樂成為片片斷斷(1:47:20),她已完全心碎。說實在白遼士對女性的心理了解實在太深刻,這首歌與第三部分的「圖勒王之歌」簡直把一個少女對愛情的嚮往,沉迷,心亂如麻等情感描寫到入木三分,我覺得在「浮士德的天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憤世嫉俗的浮士德,也不是帶點黑色幽默的魔鬼,而是純潔的瑪格莉特~我想因為白遼士對她的認同太深了,浮士德沒好下場,我看已是必然...
第十六景 森林裡的洞窟~對自然的祈禱
相當陰暗又充滿魄力的升c小調曲子,長號緩慢而連續的半音下降(1:48:17),充滿不祥的意味,浮士德唱:
「自然啊!你是那樣巨大,無邊無際的高遠,只有你,才能暫時趕走我的倦怠。讓可悲的我與你壯闊的呼吸結合,我的力量得以甦醒,終於開始相信生命。暴風吹吧(1:50:18)!吼吧!這陰暗的森林,岩石,破碎吧!急流啊!將自己的波浪吞進去吧!和你那至高的聲音唱和的喜悅啊,森林(1:51:16),岩石,急流,我崇敬你們!帶我去你們光輝的世界,那無限廣大的心靈以及飢渴的靈魂,向著永恆的幸福前進!」
伴奏低音部分經常做半音階上行,許多音都要求在強奏後立刻轉弱,和聲也相當不安定,這是險峻充滿險惡的自然世界,人的幸福在其中一不小心,反而有被吞沒的危險...浮士德要當心啊!
第十七景 宣敘調及狩獵
沒看錯吧?「浮士德的天譴」中居然有一首宣敘調,還真的常常是無樂器伴奏,或是只有少許的法國號伴奏,象徵打獵的號角。魔鬼在登山(天啊這什麼情景..),他譏諷的說(1:52:49):「天地啊~請告訴我有永恆不變的愛嗎?朋友啊...當你還在這座白日夢的時候,瑪格莉特...」浮士德不想再提瑪格莉特,他已經如原著所說的那樣,因為兩人巨大的智識及信仰差異而分開。魔鬼幽幽的說(1:53:11):「是應該不要再提她了,反正也不愛了...她現在因為殺害親人被關在牢裡,跟你應該也沒關係了吧...」浮士德大驚,魔鬼若無其事的說:「不就是我叫你給她的褐色液體嗎(1:53:36)?也不是什麼多嚴重的毒啦~為的只是讓她老媽安眠,不要打擾你們偷情。誰知這女孩愛到頭腦不清,竟然量用太多了,她老媽因此一命嗚呼...」
浮士德想起他與瑪格莉特的愛,不由得一陣心痛,希望魔鬼能救救她,魔鬼說(1:54:56):「救她是沒問題啦,只是你是不是應該回報我一點東西,好歹我也侍奉你這麼久了。」浮士德問他要什麼,魔鬼說:「你啊~只要在這羊皮紙上簽個名,馬上我就帶你去救瑪格莉特,只是以此名為誓,明天開始必須換你來侍奉我。」浮士德說:「現在如此苦惱的我可還有明日?拿來吧!」鑼輕輕敲了一下(1:55:36),浮士德終於在契約上簽了名,靈魂賣給了魔鬼,雖比原著晚了許多,但下場似乎更慘,現在知道影片中筆的意義了,原來就是簽約的那隻筆。魔鬼於是從地獄招來了兩匹黑馬,帶他疾行而去。
第十八景 平原,山丘和山谷~向地獄前進
雙簧管獨奏開始(1:56:18),小提琴匆忙的節奏像在趕路,魔鬼和浮士德一人一匹黑馬,在低空飛翔,浮士德說瑪格莉特的慘叫聲在他心中迴盪,底下的農民們正跪在十字架前向聖母瑪利亞祈禱(1:56:46,Sancta Maria, ora pro nobi),有聽過蒙台威爾第晚禱曲的人對這段一定覺得很有意思,浮士德很小心不讓馬撞到祈禱的婦女及小孩,但魔鬼不屑的要他快點前進,結果農民們竟然唱出:「聖-瑪-格-莉-塔」(1:57:28,Sancta Margarita,瑪格莉特變成了瑪格莉塔),白遼士在此應該是暗示瑪格莉特也是聖女,弦樂也開始漸強,浮現出瑪格莉特將被處死的情景,隨後是一聲慘叫「啊!」
隨後長號與低音管發出極低音(1:57:50),然後連奧菲爾德號也加入,浮士德覺得很怪,怎麼有恐怖的怪物一邊叫一邊追來?然後又有夜之巨大怪鳥,發出怪叫聲(1:58:08),連翅膀都拍到自己了?短笛長笛及豎笛發出短促的節奏,模仿怪鳥相當逼真:
魔鬼有點不耐煩了~說覺得恐怖就回頭吧(1:58:21)!音樂也暫時靜了下來。浮士德說不會,要繼續趕路,音樂又急促起來,可是浮士德又看到骷髏長長的排著一列,幾乎沒有盡頭,還露出恐怖的笑容,魔鬼還調侃說:看到你要救瑪格莉特,連死人都會笑(1:59:12)!最後浮士德發現真的不對了~有腥風血雨,馬在顫抖,大地起伏,腳下轟隆轟隆叫,他才知道上當了~沒錯,魔鬼要帶你去的,不是瑪格莉特的牢房,而是地獄!
第十九景 群魔殿
突然鈸用力一敲(1:59:48),定音鼓奏出連打的顫音,地面裂出一個窟窿,浮士德掉了下去,到了群魔殿,黑暗的王子們歡呼魔鬼的歸來,稱他為永遠的主人與勝利者(2:00:34),並問浮士德是否已經簽下同意書,要進入烈火之中(烤小鳥嗎?...)~魔鬼說他已經簽了(2:01:27)。大家「魔心大悅」,唱著一堆聽不懂的咒語,至此浮士德已遭天譴,受到地獄烈火的烤灼,而在歌德的名著裡,最後浮士德卻進入了天堂,與這裡明顯不同,可看出白遼士對浮士德這個中世紀歐洲傳說的獨特看法。
終景 在天上
只剩下一位男低音唱著(2:04:00):不久地獄就安靜了,只有洶湧的烈火之湖和拷問靈魂的聲音殘留著,男聲合唱低語著:「真可怕!」但沒有換景指示,一下子就到了天上,兩台豎琴,三支長笛,兩支英國管,配合混聲合唱,天使們唱著(2:05:21):「讚美!讚美!和散那!她已經全力去愛了,神啊!」,天使喊著瑪格莉塔(已非瑪格莉特)的名字,又再唱著:
升天吧,這純潔的靈魂,迷失在愛情中的靈魂,來吧!回到妳最初的樣子,來吧!神的處女!
加入兒童合唱團,也唱著(2:07:41):「來吧!這神聖的處女,妳的姊妹熾天使們將擦乾妳的眼淚」,這裡合唱聲部分兩組,以不同方向接力演唱,好像天使一個一個飛過來幫瑪格莉塔擦眼淚,極精彩的手法(2:08:17):
兩台豎琴及獨奏小提琴繼續幫天使們的合唱伴奏著,大家一直唱著:「來吧!瑪格莉塔!(2:09:20)」她緩緩升天,結束全劇。
文/劇本翻譯/總譜註解:夏爾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