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奧夫斯基:浮士德幻想曲(Wieniawski Fantasia on Themes from 'Faust', Op.20)
沛思基金會的朋友我都是熟悉的,有許多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大家在忙碌事業之餘花一些心力來幫忙培養國內的音樂新秀,我本身也是一位業餘音樂愛好者,能感受到大家的這份熱情,又與許多樂友見面,心情也滿興奮,讓原先的緊張緩和了不少。
7/2那天,備受看好的小提琴新星王子欣將上台演奏葛利格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維尼奧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王子欣的爸爸明弘和我一樣都是住新竹的樂友,也來到演講會場,我們對子欣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她能為我們新竹,為台灣而爭光。另外小提琴家弓新所演奏的聖桑名作前奏與隨想輪旋曲,青年鋼琴家許珊綺所要演奏的蕭邦幻想波蘭舞曲,也是這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名鋼琴家葉綠娜教授將擔任整場音樂會的鋼琴部分,其提攜後進的熱心令人敬佩。
剛開始先由鍾育恆老師介紹蕭邦與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的歷史,並剪接與講解了歷屆冠軍得主的演奏影片,讓大家除了吸收音樂知識外,也聽得過癮,我們由其中知道一位偉大演奏家的養成,是如何不易,更要珍惜他們在台上的每次演出。
再來就是小弟的演講了,先是「浮士德幻想曲」,作曲者維尼奧夫斯基(Wieniawski,1835-1880)是波蘭人,母親是職業鋼琴家,舅舅是巴黎音樂院鋼琴老師,他五歲學小提琴,八歲破格進入巴黎音樂院,畢業時獲一等獎和金質獎章。後到處巡迴演奏,獲得熱烈歡迎,特別是俄國,在此住了十二年,之後返回布魯塞爾音樂學院當教授,但仍四處奔波巡演,因過分勞累去世,享年四十五歲。
偉大小提琴家姚阿幸認為:維尼奧夫斯基是他一生中碰過對小提琴最熱情的人。鋼琴家魯賓斯坦形容他:當代最好的小提琴家,他對小提琴的技巧開發是全面的,相當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
生性「漂泊」,喜歡杯中物的的偉大小提琴家維尼奧夫斯基。
維尼奧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op.20,是以古諾(1818-1893)歌劇「浮士德」中幾個旋律為主題,再加以小提琴主奏所寫成的狂想曲,曲風華麗,技巧絕難,原曲就有小提琴與管弦樂,以及小提琴與鋼琴兩個版本,這次要演奏的是小提琴與鋼琴版本。
維尼奧夫斯基會改編歌劇「浮士德」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是法國抒情歌劇的重要作品,也是他那時歐洲的暢銷曲,演出達到上千場,劇情來自於自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第一部分,主要是大學者浮士德因為只會做學問,不懂得生活享樂,到年老時才覺人生乏味,想要自殺,魔鬼趁虛而入加以引誘,他將靈魂賣給魔鬼,成了一位英俊的年輕人,他愛上了美女瑪格莉特,陷入熱戀,但瑪格莉特只是一位村姑,最後因兩人在學問與人生觀上的巨大差異而分開。
「浮士德幻想曲」並不是用奏鳴曲等較複雜的曲式,而是很單純的由前奏加上四個主題等構成,看以上由韓國青年小提琴家李智英(Ji Young Lim),在去年伊莉莎白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得獎影片,剛開始的前奏(0:08)充滿低落、消沉的氣氛,正如歌劇「浮士德」的前奏,都是為了表現浮士德對生命厭倦的感覺,請見以下歌劇全曲影片時間5:27:
然後第一個小提琴裝飾奏出現在(李智英影片,1:01),由上而下傾洩的音階,讓人感到浮士德的憂愁,甚至是悲憤:
樂譜上有幾個音指名要用D弦,我們看一下小提琴的指板,共有G、D、A、E四條弦:
G弦是音域最低的,E弦是音域最高的,D弦則是第二條弦,平常是用左手按弦,右手運弓,若左手指不按D弦,又用弓拉D弦的話,拉出來的音正是D音,若要拉出E音的話,只要手指在D弦上往下按一下,F音就要再往下按一下,以此類推。這些音有的音域較高,卻還是指名要用屬於中低音的D弦,目的是為了不要讓聲音太亮。
小提琴開始將前奏的音樂加以變奏,隨後出現的是第一主題(李智英影片,3:17):
這其實在浮士德歌劇中並沒直接出現,維尼奧夫斯基是將第三幕席貝爾的歌曲改編,他是一位害羞的年輕軍官(由女中音來飾演),深愛瑪格莉特,但一直不敢和她告白,這首歌曲就是描寫席貝爾心裡的不安,由小提琴在G弦主奏,若聽鋼琴伴奏部分(李智英影片,4:05),就可很明顯的聽到與歌劇原曲相同的旋律(歌劇影片,51:27),歌詞是我自己翻譯的:
我要和她告白。靠近她的花兒,請告訴她,她是如此美麗,我的心不分晝夜為戀愛而煩惱,我想要知道,這讓我神魂顛倒的靈魂,其中有什麼秘密...
第一主題隨後熱情的發展,還加入了六度雙音使音樂更豐富(李智英影片,4:14),讓席貝爾的愛之苦惱更加淒美。然後又出現了第二主題(7:01),相當熱情,這其實是歌劇裡著名的「金牛贖之歌」的旋律,指名要用比較陰暗的G弦:
原曲是魔鬼對士兵們唱的(歌劇影片,34:16),帶領大家一同敬拜偶像~金牛贖,通常邊唱還會有一堆魔界的人在狂歡歌舞,歌詞是:
金色的小牛像啊~永遠聳立!讓我們崇拜,這無窮無盡的神力!為了敬拜這汙穢的偶像,國王和民眾一起,踩著沉重的腳步聲,由惡魔帶領,在神像周圍狂熱的跳舞!
隨後小提琴對此旋律進行了華麗的變奏,由較低的G弦演奏出如漩渦般的狂熱音階最為精彩(8:05),小提琴也開始上天入地,不但常需要由較低的G弦變換到最高的E弦,還常常要以泛音奏出比實際音高八度的效果,讓音階顯得更為陡峭。
第三主題(李智英影片,9:51)是來自於浮士德對瑪格莉特所唱的情歌(歌劇影片,1:26:20),這裡小提琴由A弦演奏,需要很高的歌唱性:
歌詞是:
請讓我,請讓我,看著妳的臉,在白色的月光下,晚星的影子像雲一樣, 裹著妳的美麗...
第三主題由小提琴重複,氣氛當然是要極盡浪漫。第四主題相當尖銳(李智英影片,13:13),但旋律優美,乍聽之下還以為是口哨吹的呢,這其實是用人工泛音的效果,如下圖:
我們可發現剛開始的每一個符節都有三個音符,最低的那一個是橢圓形黑色的,是左手手指實際要按弦到指板的位置,而中間那一個是菱形的,與最低那個音差了四度音程,左手另一根手指只要按此音在指板的弦,但不用碰到指板,這時去運弓,就會拉出比最低的那一個音高了兩個八度的高音,也就是最上面那一個比較小的橢圓形音符的音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工四度泛音」。
這美麗的旋律其實是來自於歌劇中的第二幕的圓舞曲(歌劇影片,44:14),浮士德與瑪格莉特在舞會中第一次見面,兩人就愛上了對方,但在歌劇最後瑪格莉特要死去升天前,也以此緬懷這曾經的甜蜜過往。
第四主題在表現圓舞曲的優雅後,突然轉為快板(李智英影片,13:55),再度炫技起來,快速的舞步讓人喘不過氣來,然後第四主題又回來(14:54),曲子進入尾聲,經過半音階急速上升與下降的滑行後(15:46),華麗的結束全曲。
本來還要繼續講蕭邦的晚年大作「幻想波蘭舞曲」,這首曲子的曲式一向神秘難解,很有探討的價值,但實在沒時間了,只好改天再聊囉(以下照片謝謝樂友提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