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故事(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布魯赫名言:小提琴比鋼琴更好唱出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

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小提琴家姚阿幸,後者也提供相當多的意見,曲子受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很大影響,都由小調開始,大調結束,中間也不中斷,1868年首演後,就成為有名的曲目,姚阿幸經常拿去巡迴演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曲子本來只是首"幻想曲",卻改成小提琴協奏曲,編制為雙管制,四支法國號,兩支小號,定音鼓與五部弦樂,算是很傳統的。



欣賞由著名小提琴家Hilary Hahn,與hr-Sinfonieorchester 的演出。
第一樂章為g小調,定音鼓也由此音開始,然後是兩支長笛+豎笛+低音管的下降音階,小提琴獨奏就進來了(0:57)~算是相當的快,再來就是雙簧管演奏下降音階,以及管弦樂總奏的下降音階 (1:50),前奏就這樣過去了。

小提琴拉出第一主題(2:04),會發現~好多雙弦和聲啊!旋律好重,特別是到高處的八度下降(2:45)...有點可怕。但管弦樂也奏出此主題後,怎麼就轉為大調,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題了呢(3:23)?實在有點奇怪,反正這本來是首幻想曲。這主題與第一主題的差別在:為單旋律性質,雙弦和聲的部分少,獨奏小提琴與樂團小提琴的搭配,也是精彩亮點,可聽到小提琴高音域音色的華美。

出現強烈的和聲(5:18),發展部開始,小提琴演奏許多精彩的大跳音程,也有蜿蜒如小溪的音樂,g小調一度轉到平行調G大調(6:22),管弦樂也激動起來,只是這樣的激烈只能在原來的小調上運行,這裡管弦樂總奏多到小提琴好像不再是主角了...而且結束時竟然是接到前奏(7:29)!但不要急,獨奏小提琴將比之前的前奏有更多表現機會(7:41),這裡就是裝飾奏的部分。

可是第一&第二主題不用再現嗎?其實是不用的,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奏鳴曲式,記住!這原來是首幻想曲 ~如此的曲式實在特別。



布魯赫在鋼琴前

第二樂章是獨奏小提琴與樂團的親密接觸,相當動人。剛開始小提琴就與樂團合奏 (9:16),旋律優美,隨著獨奏小提琴自然流洩,出現了一個法國號與低音管的旋律(11:32)~有沒覺得很熟悉呢?配合獨奏小提琴的華麗音階,也奏出了這個旋律(11:49),經過一樣小提琴與樂團的抒情段落,法國號與低音管&小號更盛大的演奏了這個旋律(15:00),並確立主調在降B大調,小提琴繼承後(15:16),並加以裝飾,然後就以此旋律結束。

這旋律究竟是什麼呢?不就是在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常出現的那一個,被稱為”牧歌主題”的旋律嗎?...史特勞斯借用此曲的抒情性意圖明顯。

第三樂章剛開始管弦樂故布疑陣,一度讓人猜不到調性,但很快煙消霧散,獨奏小提琴奏出明朗的旋律,非常知名(17:57),也很適合小提琴處理,可以有多種變奏還可以奏的飛快,第二個主題(19:51)則與之成對比,由樂團總奏開始,再來才是小提琴,也是比較缺乏動感的,但小提琴自然會為整首曲子找到出路,過程精彩,成功接回樂章主題(21:13),第二主題出現時調性並沒很明確(22:21),小提琴將之導到正確的調性~G大調(22:47),不過又被管弦樂總奏破壞~這時主要主題和聲怪怪的(23:50),小提琴再度出來救援(23:54),並直接將之結束,相當過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