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斯坦和弦的簡單分析】
這大概是音樂史的超級難題了,但此和弦又極為重要,被稱做現代音樂的發軔 ,而對不喜歡現代音樂的朋友來說,這算是音樂走向墮落的開始吧?
昨天好好聽了也是充滿謎樣的德布西”牧神之午後前奏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和弦滿簡單的,而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見樹不見林,反而把事情弄的複雜了。
像是要分析崔斯坦和弦,就把它抽離出來,然後去研究裡面的構造,但華格納的音樂是為戲劇而服務的,所以崔斯坦和弦應該是要從整齣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去了解其意涵,單獨抽離出來很容易誤判。
]
”崔斯坦與伊索德”最後的調性是B大調,也以其主和弦結束(B-升D-升F),象徵著兩人的愛情,在死亡中圓滿而昇華了,可說B音是整齣歌劇最重要的主音,而且全劇第一個樂句,也是解決到B音,只是還不是主和弦。
作為其先導的崔斯坦和弦(見圖),是由F-B-升D-升G四個音所構成(由低音到高音),若以B音為主音,那麼與底下的F音是增四度關係,這是音階中關係最疏遠的,所以一向被稱為魔鬼音程或是禁忌和聲,就算要用,中間也最好夾一個音,但此處完全沒有~就是一個空空的增四度,或稱為三全音。
這樣的和聲本來就比較離經叛道,而B上加了一個升D,則是暗示B大調,也就是全劇最後一個和弦,也是大結局,但在此處被前述的F音干擾,顯的曖昧不清...
至於最高的那個音,華格納放上了升G,讓此音帶有上行解決到差半音的A音的渴望,而A音與下面的升D音,剛好也是差一個增四度!
所以主音B與其大調主和弦音升D,其實是在上,下各被一個疏遠又危險的增四度音程包夾,而且還是”渴望”被包夾,這顯示出此渴望的危險性,就像崔斯坦愛上國王的新娘伊索德那樣的奮不顧身,兩人被嚴厲譴責,也讓愛護崔斯坦的國王痛心萬分,但兩人還是堅持到底,即使必須失去生命,我第一次聽此和弦時,也覺得是崩壞的危機重重,也象徵著最極端的浪漫主義。
就這樣,我靠自己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原來這個和弦沒那麼難,說它是半減七,增六和弦,可能只是從其結構分析,而沒抓到主音,但這次我靠的是德布西”牧神之午後前奏曲”,反而不是"崔斯坦與伊索德",這就更有趣了,也顯示音樂史的傳承關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