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的進一步分析(Mahler symphony No.10)

 


先前已經論述過,此交響曲第一樂章,其手法與第七號交響曲第四樂章非常類似,也可看成是一首求愛的夜曲,其對象~當然就是出軌的愛妻艾瑪,在此交響曲的手稿上,也有許多對愛妻的呼喚。 

此曲也是音樂史上的特例,可以讓人見識,一位即將進入墳墓的優秀作曲家,在其創作能力到達最顛峰之處,可以揮灑出怎樣的篇章?


 

第一樂章慢板,完成的部分已經不少了,但聲部非常稀疏,只能說是輪廓而已,沒法稱之為完整的作品。 

主調明顯是升F大調,此調在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的高潮處已使用過,算是此曲的一個預告,所以該樂章絕非告別,而是預告...然而在本樂章開始時,那中提琴的單獨聲部,也就是序奏,卻很難聽出是什麼調性,重點在升A這個音~若是升A,那就是升F大調,若是還原A,那就是升F小調。

而開始的飛升中,確實也擔保了升A音的存在(0:13)...但在落下來之後,降了半音變成還原A(0:38),之後就再難突破。但在第一主題開始後,馬勒將其升了一個半音,就變成升A音(1:11),讓曲子到了主調升F大調,開始啟動。 

這個中提琴的旋律,不僅調性飄忽不定,也有種唱獨腳戲的孤寂感,節奏上常用兩短+一長(0:11)(0:13),這也是整首交響曲最重要的節奏,但第五樂章,將以此節奏,發出震撼心肺的吶喊(1:07:47):




考量到該旋律與馬勒深愛的理查史特勞斯歌劇"莎樂美"中的莎樂美動機極相似,當時馬勒的妻子艾瑪又外遇,讓他極為痛心,本曲手稿又出現一大堆,對艾瑪愛的呼喚,不禁讓我推測,痛心的馬勒是否責備自己的妻子,是魔女莎樂美呢? 

值得注意的是,序奏在此吶喊後又出現了(1:08:16),用的還是主調升f大調,將第一與第五樂章聯繫起來,也象徵著回到愛她的初心,這是後話了。

第一主題剛開始就出現了升F大調主和弦(1:11),然而很快就沒了,旋律又出現還原A音(1:17)(1:23),還一直不斷出現~每次點到這個音時,就使勁的往上拉,顯得危急且心急。 而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聲部,有非常激烈的糾纏(2:10),雖不再是孤獨的了,但這樣的拉扯,讓人感到痛苦,那種熱情的痛苦。 但這樣拉扯真的太累了,還是快點轉調吧! 

第二主題是序奏的變體(2:35),乾脆就轉到A大調,這是種認命的結果。但因為調性的不穩,實際上這A大調也很難站穩,算是對搗亂者還原A音另類的破壞...

果然,就難以為繼。中提琴單獨聲部又開始了(3:04),但最後一樣是還原A(3:43)。第一主題再度開始,在頂點處,出現了一個旋律(5:35),這不是很像第六號交響曲終樂章,那悲劇的第二主題嗎?使勁拔高的第一小提琴,與兩短一長,有如對艾瑪呼喚的第二小提琴,形成懸崖般的音響。 

大調的第一主題瞬間灑上悲情的氣氛。無可奈何,又回到還原A音(6:33)。第二主題又開始(6:34),還是A大調,只是長笛的聲音更高,幾乎像是短笛了(7:00)... 

中提琴聲部又來了,發展部開始(8:19),此時已然轉調,竟然又是極力避開的還原A音,因為是A小調...當接到升F大調第一主題的再現時(11:04),這次用的是下降,不再是半音上升,已有點洩氣了~但第一主題是用第一小提琴,其反向則由法國號與第二小提琴演奏,相當有趣~兩者同時出現。

不過很快遇到阻礙,這阻礙不用說,又是還原A音(11:40)! 

一樣用A大調的第二主題(12:06),但顯然無法突破,兩短一長的節奏停在還原A音(14:43)(15:03),開始有危機感,隨後爆發了(15:32)!還原A音竟然降了半音,這是從根柢上的破壞。 然而像依依不捨那樣,還原A音又出現了(16:10),並在其上重疊了多個可說是互相牴觸的音,造成極度不和諧的吶喊(16:14),小號再把A音加強(18:26),讓人毛骨悚然... 

這A音,被人稱之為妻子艾瑪(Alma)的縮寫,這是個怎樣痛心的呼喊? 

隨著不和諧的音響解決,A音再度升半音,升F大調又開始(16:50),第二主題也回歸此主調(17:13),這其實滿傳統的不是嗎?然而,還原A音還是出現了(18:19),真的讓曲子成了升F小調,顯得有些憂鬱,有志難伸... 而使用溫柔的方式,讓其慢慢回歸正常的升A音(19:01),結尾換小提琴聲部獨自演奏,還原A音又出現了(19:50),但已沐浴在一片光輝中,和寧靜鐘聲般的琶音(21:31),也真的使用了短笛,更加光輝,曲子就在升F大調中祥和結束。 

現在看來,馬勒選擇升F大調當主調,難道希望代表A音的艾瑪,能進到升A音,來淨化其精神嗎?但這是幻想吧?第二樂章,馬上就恢復了A大調,還是什麼淨化都沒有啊~不過第五樂章最後以升F大調結束,當然,升A音還是出現,馬勒的願望會達成的~他在手稿寫著:"艾瑪,為妳而生,為妳而死"! (圖為馬勒手稿第一樂章的不和諧高潮部分,看起來與聽起來都一樣可怕) 




再聊聊最後樂章樂章。剛開始的大鼓後(55:09,第二個影片),是D小調和弦:D與A,那若要轉到D大調,就必須加個第三級音,那就是升F,此音剛好是整首交響曲的主調,是對愛妻艾瑪,那‘’為妳而生,為妳而死‘’的呼喚:



馬勒在此故意留白,再以無邊的愛,原諒包容了愛妻的外遇,把這個音填了上去,也讓被大鼓打的消沉,歪歪倒倒的音樂有了元氣。 雖然本樂章中間,可能有對於愛妻是莎樂美的控訴(1:07:48),此時也使用了第一樂章的超級不和諧音,卻是為了G和弦(此和弦低音與高音都是G音),然後升G,解決至D和弦的A,從而達到D大調所要之效果,再以其第三級音升F,導入真正重要的升F大調,整個樂章的和聲進行大概是這樣。 

至於這樂章為何會二十幾分鐘那麼長?首先,本樂章是未完成作品,只有手稿,所以還可能再修改,很多樂段甚至沒和聲,只有單行旋律,另外最後的升F大調段落依依不捨(1:10:38),拉的極長,和聲變換甚多,頻頻用增四度,增五度,七度等音程改變旋律走向,擴大轉調範圍。 

此曲增四度仍是重點,常帶來一種失去重力的感受(如1:14:03),當然向下的滑音也是,因為會覺得迷惘。值得一提的是,本樂章結束前,小提琴使勁的恐怖拉升,也是從主調升F大調的增四度音升B音開始的(1:18:47),像是從倒下中,努力再站起來。

馬勒巧妙地用此失去重力的效果,配置和弦與轉調,以上述的方式,得以達到升F大調,也順理成章得到了想要的艾瑪淨化——升A音(1:19:17)。失去重力如同生命墜落,沒有依存,只剩下愛,所以,這是關於愛與死的篇章,珍惜愛吧!因為本樂章告訴我們,愛是軟弱的,需要接受考驗,一再確認,縱然不能安心,也能得到安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