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Olivier Messiaen) 的異域群鳥(Oiseaux exotiques),群鳥甦醒(Reveil des oiseaux)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6月 04, 2025 上次在陽明交大聽現場的"對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第八首清脆的鳥鳴聲還是無法忘記,有如甘泉一般,也是充滿七情六慾世間最好的調劑。但不怎麼想只聽鋼琴的,最好有點管弦樂的,就發現他有異域群鳥(Oiseaux exotiques),群鳥甦醒(Reveil des oiseaux)這樣的管弦樂作品,雖還是以鋼琴為主體,但加了一些管弦樂色彩更豐富,很意外的,連久不聽古典的女兒都喜歡,就很活潑可愛,純粹聽聲響的作品,沒什麼讓人理解困難之處。同片還有從鳥類圖誌選出的la Bouscarle,這是一種樹鶯,與兩首管弦樂曲對照更有意思,演奏鋼琴的是梅湘鋼琴曲最重要的詮釋者Yvonne Loriod,也是梅湘的第二任妻子,錄音也非常好,全部三首大概才五十分鐘。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12月 14, 2024 雷哈爾的輕歌劇《微笑之國》(Das Land des Lächelns),從自己1923年的輕歌劇《黃夾克》(Die gelbe Jacke, 1923)改編,故事發生在1912年的維也納和北京,1929年首演即大獲成功,是繼他1905年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後的又一名作,《黃夾克》其實就是皇帝穿的黃袍。。 《微笑之國》雖然是一齣輕歌劇,但絕不是單純的輕歌劇。第一幕在維也納伯爵的宅邸,進行著舞會。第二幕則是宮殿的大廳,也有加冕典禮,但三幕則在後宮,全都是大場面,還夾雜著許多合唱與芭蕾舞曲,要不是歌曲比較朗朗上口,時間也只要兩小時,我還真以為是哪齣大歌劇呢? 但朗朗上口,不代表音樂簡單,相反的,我覺得這是一部技巧之作,開頭序曲的五聲音階,也對應全劇最後的音樂:" 我總是微笑,把痛苦與悲傷藏在其中 "...男主角蘇城王子是東方人(但劇本幾處有明示就是中國),比西方人來的含蓄,他以此形象贏得伯爵女兒麗莎的心,甚至在蘇城接到急電要回國登基時,還萬里追愛,與他一起回到中國。第二幕官員們以德語直接稱呼為"萬歲爺",真是讓我會心一笑。 編制雖然只是傳統的兩管,加上四支法國號,兩支小號與三支長號,但登基典禮使用了銅鑼,氣氛莊嚴肅穆,還有薩克斯風、低音號、豎琴、鋼片琴、低音鼓、小鼓與鐘琴,雷哈爾的作曲是一點都不含糊的,他所寫的歌曲首首動聽,充滿大跳音程,九度與十度也聽的到,極盡熱情與浪漫,他愛用的七和弦,配上極妙的轉調,為歌劇音樂帶來婉美的轉折,第二幕當蘇城循往例也要娶幾位後宮佳麗時,麗莎覺得遭到背叛,蘇城想解釋但她不聽,決心要離開這位總是含笑的愛人,蘇城只好把她拘禁起來,雖然心中痛苦萬分... 而本來是麗莎崇拜者的青梅竹馬,龍騎士中尉古斯塔夫,也追來了中國,卻與蘇城的妹妹彌相愛,並幫助麗莎逃走,但被蘇城抓到,蘇城決定放了她,只因為愛她...並將她交託古斯塔夫帶回故鄉維也納,彌也只好與古斯塔夫分離,這是一個雙重悲劇,真的需要這樣殘酷嗎?...但蘇城最後和妹妹說:" 要微笑,把悲傷與痛苦藏在裡面 ",不僅呼應了前面,也讓這齣輕歌劇以悲劇告終~雖不是傳統的皆大歡喜,卻更加感人與有意義,這部首演以來就大獲成功的輕歌劇,讓人在享受之餘,也有很多沉思的空間。 閱讀完整內容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6月 04, 2025 3/15日在北市交的音樂會中,讓我最驚訝的,就是杜替耶“遙遠的世界”。 這是首難以理解,妥妥的現代音樂。 我很喜歡杜替耶,尤其他的第二號交響曲,怪則怪矣,卻有他自己的邏輯,那這首二十世紀重要的大提琴協奏曲呢? 雖然比較難,但還是有自己的邏輯,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鏡像,另一個就是震顫。鏡像是為了與現實做對照的夢境,好像照鏡子一樣,震顫則是沉迷於夢境的熱情,也符合其參照的波特萊爾詩集“惡之花”,那脫離現實的味道。 第一樂章"謎團” ,剛開始先上後下的獨奏大提琴主題,就是個相對或鏡像了,再來的四個變奏,將之從現實拉到虛幻的夢境。 第二樂章"凝視" ,又是個鏡像的概念,因為會從眼神映出現實,成為夢幻,木管好像詩裡寫的綠色毒藥,一直從愛人的眼神中分泌出來~讓人沈溺其中,大提琴與樂團出現了心靈震顫,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回顧一下,這個震顫就成為 第三樂章 的波濤洶湧。 第四樂章的"鏡像" 又是個對比,只是用樂團高低音的對比讓之更具體化, 第五樂章“贊歌” 是對夢的頌讚,用了前幾樂章的元素,對比夢境與現實的差異,最後肯定了夢境,曲子在震顫中結束。 大提琴家費蘭德斯&他的名琴,與北市交的配合,將這首曲子演奏的相當生動,對比夠強烈,震顫也夠熱情,他還有種詩人氣息,常常有沉思表情,現場聆聽深感滿足,這樣的現代音樂,對聽眾與票房都構成了挑戰,但願未來還會再演?我也來讀讀惡之花吧,這書真夠瘋了。。 閱讀完整內容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 2月 17, 2025 照片是老柴與妻子Antonina Milyukova 如同舒曼第一號交響曲那樣強力的開場後,幾個主要旋律會從任何地方開始,由和弦再加以確認,問題是:若這些和弦是悲觀的,那旋律也被確認是悲觀的。這樣確認幾次下來,就會覺得空虛了,因為難以逃脫這樣的宿命,於是需要發洩~舒曼的生機勃勃,變成了危機處處,天旋地轉。 第二樂章感到疲累與悔恨,那些確認更顯沉重,像是掉下淚來,卻也領悟到了什麼...到了第三樂章,乾脆就承認是空虛的,反而不用燒腦,無牽無掛了。到第四樂章,就用歡樂填補了這些空虛,即使最後發現,那些歡樂不是自己的,只是當了旁觀者又看了場表演,也得到振奮。 對於悲觀的人來說,還是當個旁觀者吧!老柴親自走入婚姻的結果慘不忍睹,這首交響曲卻是無比成功的,也就是那樣的失敗,才造就這樣的成功,結果人生越失敗,作品越成功!😊 1876年,柴可夫斯基得到富有的遺孀梅克夫人每年贊助,兩人也成為好友,雖然沒見面只是通信。隔年,有位學生蜜留可娃(Miliukova)非常崇拜他,老柴深為其熱情感動,就與她結婚,但兩人無法相處,很快老柴就逃婚了,甚至還企圖跳河自殺,但還好獲救,他創作了第四號交響曲,於1878年完成,當時婚姻失敗的他,一定深有所感,後來此曲就奉獻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當然就是梅克夫人。 在他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也詳述了創作的理念,相當明確,第四號交響曲首演也獲得成功,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受歡迎,甚至被當作”芭樂曲”來看待~因為太常聽到了。只是這首曲子明明就很有創意啊,大概由於旋律都...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