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加神劇:傑若提斯之夢(The Dream of Gerontius)
自從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爆紅後,後來的英國作曲家常被要求寫神劇,這幾乎是英國的一個傳統,但諷刺的是,此後大概一百五十年,英國作曲家卻沒寫過什麼重要的神劇,海頓,孟德爾頌都不是英國人,李斯特,古諾也不是,到了十九世紀末,連宗教音樂寫作的人都變少了。
但此時卻冒出一個艾爾加,寫出了神劇"傑若提斯之夢"The Dream of Gerontius,1900年首演雖然失敗,但後來獲得顯赫的成功,理查史特勞斯稱他為:英國第一個先進作曲家。
可是,這齣神劇並沒風行很久,到了現在已很少演出了...後來的作曲家多有惡評,甚至認為這是"惡夢一場",對於這題材特殊,音響新穎的曲子來說,真可謂是一大侮辱。
這作品做為神劇也是有疑問的,因為並非上演聖經的故事,而是英國主教紐曼寫的長詩為歌詞,故事是一個老人(Gerontius就是希臘語的老人)已病重,等待神的召喚,臨死前的恐懼,與對永生的盼望摻雜在一起。第二部分則是他已經死了,去到煉獄,並被帶到最後審判的地方。
分享歌詞中我最愛的兩句:
老人的靈魂說:我在活著的時候,都很害怕最後審判,但到了要審判時,為什麼就不害怕了呢?
天使回答:正因為你一直都害怕,現在就不用害怕了!(真是妙答)
艾爾加是天主教徒,在英國是非主流,此題材雖有爭議,但還是佩服於他的才華,"傑若提斯之夢"到今天仍是英國合唱曲的有數傑作。
只聽序奏部分,艾爾加那驚濤駭浪,充滿力量,和聲飽滿,配器宏偉的音樂,就讓人震驚了,還使用華格納式的主導動機,來表現害怕,祈禱,審判等的意念。
但為什麼現在少上演呢?大概大家覺得生死的題材太沉重了吧...
我愛聽包爾特指揮新愛樂的版本,艾爾加當年就很欣賞這位"不知名的年輕人",而由男高音蓋達領銜主唱,也是另一精彩之處,而且全曲只要一小時半,比起許多兩小時的神劇,還是簡潔多了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