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頓:安魂交響曲的看法 Sinfonia da Requiem

 


乍看之下,以為這曲子與他著名的戰爭安魂曲有什麽關係,其實沒有...這完全是器樂曲,演奏時間約二十分鐘,完成於1940年,原本是受日本委託,以慶祝天皇皇紀2600年。 

說也奇怪,愛好和平,極度反戰的布瑞頓怎會為當時侵略中國的日本寫慶典曲?原來那時因為他反歐戰,從英國移居美國,很需要錢,加上那時日本還沒對美宣戰,對他沒啥影響。 

他原想若順利首演,就開心訪日,但一方面曲子過難(三管編制,還加上短笛,英國管,六支法國號,三支小號與長號,還有木琴,鋼琴,鐘琴等),一方面日本是神道教,與基督教的安魂曲不同。而且明明是慶典,怎用個安魂曲啦? 

所以最後並未採用,但有給他高額作曲費用。後來由指揮家巴畢羅里的首演獲得成功,被視為他第一首重要管絃樂作品。 

曲子分三樂章,無間隔連續演奏。第一個是適度的行板,6/8拍的“流淚之日”,就是安魂曲中的Lacrimosa,剛開始就用了撞擊的不和諧二度和聲,主要主題--先二度上升,後大幅度上升,又回原點開始的模式,常常出現,低音則是刺激的半音上升。 然後是木管迷惘的旋律,薩克斯風重覆跳躍的七度,當這七度由法國號&小號演奏時相當陰森恐怖,後來甚至是用樂團總奏,緊張到達頂點才慢慢舒緩下來。

 6/8拍常被劃分成1拍-半拍-1拍-半拍的長-短節奏,具刺激性。第二樂章神怒之日,原本以為更可怕,但這是熱情的快板,3/4拍子,反而有舞曲性格,象徵最後審判號角的小號與法國號根本像是快樂的跳舞,剛開始長笛與短笛吹出的節奏在整個樂章都常出現,大概是一半莊重一半諧謔,高潮出現總奏的第一樂章主要主題,也有動感多了。 

第三樂章永遠的安息,3/4拍子寧靜的行板,三支長笛的簡單旋律,總算讓氣氛變的比較清新,但和聲仍帶有二度的衝撞,也有長-短節奏,後來第一樂章的主要主題以大調的方式出現,算是完滿,就像死去的靈魂昇華,清新旋律再現,但因和聲沒完全解決(仍有那混濁的二度),帶有些遺憾。 布瑞頓曾說此曲是為他死去的父母所寫的,這大概是遺憾的來源...

另外此曲完成一年後,日本就對他祖國英國,與他住的美國開戰了,他心中一定是五味雜陳,這首安魂交響曲,冥冥中變成為戰場無數亡魂寫的了... 北市交在禮拜六晚上國家音樂廳,將邀請斯圖加特國家管弦樂團候任音樂總監、澳洲指揮家卡特,演出這首意義特殊,也滿好聽的曲子,值此亂世別具意義,當然梁仁模的小提琴也是亮點。

文/夏爾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