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爾:第二號交響曲簡單分析Weill symphony No.2

 


懷爾自稱這首是幻想交響曲,1934年,由華爾特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首演,受到歡迎。 雖掛上交響曲之名,但三個樂章卻沒有一個是明顯奏鳴曲式,編制是古典的雙管制,非常奇特的鬼才之作。 

第一樂章在短小的前奏後,小號獨奏出有些悲哀情調的旋律,常使用轉位和絃:將g小調的g-降b-d,轉位為降b-d-g這樣的六和絃,和諧的三度,就常被六度與四度取代,造成和聲的不穩定。 然後是快板,使用了活潑節奏,這是他擅長的,但卻是把那悲哀的旋律,裂解成片片碎碎,此時不穩定的六和絃又發揮作用,讓曲子得以持續動力,慢下來時,就是那悲哀旋律的變奏。 然後又是快板,一陣混亂後,兩支小號終於奏出比較好聽與和諧的旋律,帶有安慰性,然而快板再起,就以g小調急促結束樂章,但此方式,實在會讓人懷疑,真的結束了嗎?

第二樂章是全曲的中心,也是演奏時間最長的,帶有悲壯氣氛,但節奏仍是活潑,剛開始隆重陰暗的主題,與後來那山高水長的優美主題交替,後者還會隱藏在低音部分,高音部分則形成賦格增加趣味,悲壯的意味也漸消隱。 

第三樂章是最短的,在流動式的開頭後,出現了一個帶點悲情的進行曲旋律,雖被寫的有些歪七扭八--輪廓仍能辨識,也有一堆第一樂章的六和絃,這其實是第二樂章那山高水長的優美旋律,到此已完全扭曲,成為馬勒式的東西了... 之後出現的旋律更扯,是把第二樂章的開頭,那隆重陰暗的旋律,用戲謔的方式加以變調,反成了可愛輕快的旋律,甚至會讓人聯想到名曲seasons in the sun的副歌! 

這根本算是種自嘲了,等於瓦解了自己在第二樂章努力構成的建築,曲子再次短促結束,只是這次是c大調。很完滿嗎?還是有些突然,但更有說服力了。 

會用這種奇特方法寫交響曲的,除了他,大概就是蕭士塔高維契吧!但老蕭比起他,算是後進,所以是老蕭採用他某些手法也說不定...但由此觀之,懷爾真的是相當創新,讓交響曲在二十世紀,得到了新的意義。 楊頌斯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很知名,值得一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雷哈爾輕歌劇《微笑之國》的看法與故事(Das Land des Lächelns)

杜替耶“遙遠的世界”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