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古典音樂難以推廣普及的原因:古典音樂生活化提案

圖片
  聽了殷巴爾指揮北市交演奏的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雖然銅管樂有些問題,大提琴部分也不夠厚實,但整體高潮疊起,常被稱為“休止符交響曲”的第二號,被演奏成了爽曲,第三四樂章尤其充滿動力,像秋風掃落葉那樣呼嘯而過,也能把布魯克納的音響點子:像是第三樂章結尾的喇叭齊響,第四樂章的鬼火跳躍,戰鼓擊響的音效演奏的淋漓盡致,在數次遇到困境,反覆衝撞盤旋後,最後達到光明的境地,這曲子與貝多芬第五號的調性相同,基本模式也一致。 但問題出在第二樂章,在偏快的第一樂章後,這樂章本來是應該提供一個緩慢些的休憩,但仍是偏快的,導致四個樂章可能都是快速的,聽起來就差不多了... 當然此樂章是行板非慢板,我也很喜歡殷巴爾處理樂句的乾脆和舞蹈般的節奏,可惜的是此樂章的高潮,太過快速而延展不夠,難以表達層層漸入的感動,總覺得不太滿足,但這樣可避免觀眾在此長大樂章睡著。。  為什麼呢?因為聽現場時,聽眾並沒其他事可做,既不能滑手機更不能聊天,只能專注在音樂上,更何況很多人對此長大的曲子不熟,很容易睡著,那或許只有演奏的很“過癮”,來避免這件事了。但若是錄音的話,買唱片的人並不一定全神貫注聽,因為聆聽地點可能在家裡,反而可純粹以音樂本身為考量,我聽過殷巴爾此曲的錄音,與這次現場差異甚大,第二樂章明顯速度較慢,當然,你也可以說該錄音是以前的,現在他的想法改變了。  這衍生出一個問題,到底應該專注聆聽音樂,還是把音樂當背景聽呢?這當然都可以,我只是想說,當背景聽並無問題,也不會褻瀆辛苦寫曲的作曲家或獻藝的演奏者,因為此時我們的潛意識仍在聆聽,只是比較感覺不到,若聽古典都需全神貫注,那根本難與生活結合,只有在吃飯聽,運動聽,睡覺聽,甚至上廁所也聽,才算真正進入了生活,這樣就算剛開始有點不懂,聽久了也會懂的,因為潛意識在作用。  現在的古典音樂是一門被抽離的藝術,被單獨當成珍寶來欣賞,好像有多貴重,這樣只是影響其普及,其實有網路誰都聽的到各路大師名曲名演,根本已不珍稀。流行音樂就從來沒要求聆聽者要專心,也可運用在任何場合,不需被單獨抽離。 八月時去台東看熱氣球,就想說為何主辦單位不放古典,而放流行呢? 前幾天女兒校慶,學生們跳舞表演都是用流行歌曲,等於從小就被流行洗腦,如果是跟著古典音樂跳呢?  我個人認為流行與古典並無高低之分,也應該被平行對待,目前兩者的差別...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的分析(Tchaikovsky symphony No.4)

圖片
                                                                                                  照片是老柴與妻子Antonina Milyukova 如同舒曼第一號交響曲那樣強力的開場後,幾個主要旋律會從任何地方開始,由和弦再加以確認,問題是:若這些和弦是悲觀的,那旋律也被確認是悲觀的。這樣確認幾次下來,就會覺得空虛了,因為難以逃脫這樣的宿命,於是需要發洩~舒曼的生機勃勃,變成了危機處處,天旋地轉。  第二樂章感到疲累與悔恨,那些確認更顯沉重,像是掉下淚來,卻也領悟到了什麼...到了第三樂章,乾脆就承認是空虛的,反而不用燒腦,無牽無掛了。到第四樂章,就用歡樂填補了這些空虛,即使最後發現,那些歡樂不是自己的,只是當了旁觀者又看了場表演,也得到振奮。  對於悲觀的人來說,還是當個旁觀者吧!老柴親自走入婚姻的結果慘不忍睹,這首交響曲卻是無比成功的,也就是那樣的失敗,才造就這樣的成功,結果人生越失敗,作品越成功!😊 1876年,柴可夫斯基得到富有的遺孀梅克夫人每年贊助,兩人也成為好友,雖然沒見面只是通信。隔年,有位學生蜜留可娃(Miliukova)非常崇拜他,老柴深為其熱情感動,就與她結婚,但兩人無法相處,很快老柴就逃婚了,甚至還企圖跳河自殺,但還好獲救,他創作了第四號交響曲,於1878年完成,當時婚姻失敗的他,一定深有所感,後來此曲就奉獻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當然就是梅克夫人。 在他給梅克夫人的信中,也詳述了創作的理念,相當明確,第四號交響曲首演也獲得成功,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受歡迎,甚至被當作”芭樂曲”來看待~因為太常聽到了。只是這首曲子明明就很有創意啊,大概由於旋律都...

談談貝爾格的歌劇:露露 (Berg:Lulu)

圖片
劇情看似敗德與荒唐,音樂也是無調性,亂吼亂叫似的,記得我第一次聽,沒十分鐘就換片了,真是有夠難聽。想起貝爾格當年希望福特萬格勒能演奏,但福老說:你這東西在納粹執政下是不可能的! 但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喜歡上...尤其是第一幕第三場,當被問到:"妳是誰?"時,露露回答:"一頭野獸‘’ein Tier,那神祕曖昧,又充滿誘惑的音響。。 我霎那間也似乎了解整齣劇的意境,包括序幕,為什麼要讓馴獸師出來先介紹露露,因為她就是頭野獸,淫亂,殺人,肆無忌憚。最近特別喜歡崔斯坦和弦,這是調性崩解的前兆,當真的崩解了,秩序與道德似乎也失去了... 無調的十二音音樂,不能算是真正的雜亂無章,但走法與傳統音樂大不相同,像是剛開始出現了連續小三度下降,就很有規律,但這是讓每個音都平等的規律,沒有了主音,屬音,導音等,像無政府主義一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慾望找到出口,也付出代價。 音符更擺脫了法則的限制,可以根據劇中人物的情感與歌詞,隨意的變換。但我並不覺得"敗德",創作者貝爾格也絕對不是敗德之人,因為人本來也是動物,只是被禮教馴化了,而誰知道,我們心裡,有沒潛伏著一條真實的野獸呢?... 或許"露露",只是將之釋放出來,讓人欣賞,就像只是在心裡潛伏一樣,根本不會對社會或他人造成什麼影響,當然也沒有敗德可言,反而是無比真實的,就像面對著真實的自己,不再掩飾,我也開始對無調音樂,慢慢理解了,至少不再視為洪水猛獸

我喜歡的賦格曲

圖片
從聽古典音樂以來,就知道有各種曲式,最常用的大概是奏鳴曲式了,但我最喜歡的,是賦格曲式。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聽到賦格第一個聲部開始時,就覺得很興奮,沒有其他曲式能讓我這樣。這是作曲家展現其多聲部對位法技巧的時刻,各聲部開始互相模仿,對抗,回擊,交錯,最後融合,在合唱曲中,賦格更常常是壓軸。 還好優秀的賦格曲很多,只是大部分藏在曲子裡面,就把我喜歡的列出來簡介一下: 1. 巴哈B小調彌撒曲開場合唱”垂憐經”:充滿半音的主題(如圖),只有一句歌詞”上主,請垂憐”(Kyrie eleison),卻可以唱10分鐘以上!是他合唱賦格最長的。 2. BWV552,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此首賦格有三個主題,堪稱巴哈管風琴賦格曲之王者。 3.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BWV1005第二樂章賦格,簡單如”倫敦大橋垮下來”的主題,卻發展成巨大無比的小提琴賦格。 4. 韓德爾神劇”彌賽亞”的終曲阿們賦格:這齣偉大神劇的完美終止式。 5. 海頓神劇”創世紀”第二部分的終曲"偉大的功業完成了":讚美神創世成功,二重主題賦格合唱的典範之作。 6. 莫札特c小調彌撒曲” 和聖神Cum Sancto Spiritu”:超長且變化多端,簡直不可思議。。 7. 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大概是歷史上唯一的五主題賦格吧? 8.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的二重賦格合唱:把第一主題的快樂頌與第二主題結合,最為感動的時刻。 9. 貝多芬莊嚴彌撒曲的信經終曲”盼望來世的生命”:也是二重賦格,充滿來世或彼岸的靈氣美感。 10.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110的最後樂章:大概是賦格中最激勵人心的吧。 11.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第六樂章終曲:也是二重賦格,浪漫派讚美歌之極致。 12. 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終樂章:還是二重賦格,交響曲中劃時代的紀念性賦格。 13. 布魯克納感恩頌歌終曲”讓我不會感到困惑”:對天主的堅信不移,與現代和聲之結合。 14. 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終曲:史上難得一見的十聲部歌劇賦格。 15. 威爾第安魂曲:聖哉經”:這首壯麗的二重賦格簡直像是天上的天使都下凡了吧… 16. 法朗克前奏曲,聖詠,與賦格:個人以為是最富色彩性的賦格。 17.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中段之二重賦格:史上還有比這編制更大的賦格曲嗎? 18. 理查‧史特勞斯:變形:如果把這整首曲子...

解析不和諧音(用車道理論)

圖片
  不諧和音是音樂常用的,算是一種衝突。什麼是衝突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愛我,我卻不愛你,也就是完全沒有交集~戲劇常用這種方式,效果猶如打不開的死結,來製造張力。 最簡單的不和諧音製造方法,就是把c音和升c音,或d音和升d音靠在一起,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太相近了,容易造成衝突,如上面的車道圖,這樣一字排開是c、升c、d、升d、e和升e(f),若將c、d、e等當作車道,那升c、升d、e和升e(f)就是車道旁的虛線,那麼開在車道上的車與開在虛線上的車,當然容易起衝突啊... 不過升e,也就是f音算是正常的音,原因呢? 因為若不開到虛線上,很容易撞到路邊走的行人,就顧不得那麼多了...至於升f音則像是最靠近人行道的慢車道,屬性與快車道c最不同,號稱增四度"魔鬼音程"。 所以衝突有兩種,一種距離太近,一種屬性不合,樂理就是這麼有趣,我想人與人也是這樣子的吧... (那麼g音呢?就是對向快車道啦)

荀白克的怪作"幸運之手"(Die glückliche Hand)

圖片
專門出版荀白克作品並收藏重要手稿的Belmont Music Publishers在這次洛杉磯大火被燒毀了...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來聽個荀白克壓壓驚吧。 大指揮家謝爾亨(Hermann Scherchen)曾說:"音樂不必被理解,它必須被聆聽"。中提琴奏者出生的他,後來成為現代音樂的積極推動者,是不是因為大家說聽不懂現代音樂,他才說這句話的呢?  謝爾亨著名的錄音之一,就是荀白克的怪作"幸運之手"(Die glückliche Hand),這像是歌劇但又不是,他稱為"附音樂的戲劇",總共不到二十分鐘,而且唱詞很少,舞台指示卻很多,大概有六倍那麼多。  這首非常怪異的曲子寫於1909年,大約與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同時,但整個充滿無調音樂的漩渦,這裡找不到主音,也沒有一條可回家的路,剛開始一個男人,背上有一支怪獸啃著他的頭,似乎象徵生命的消耗,當男女各六位的唱者開唱後,更如鬼哭神嚎,他們是嘲笑世人的惡魔,但也是給了忠告:人類拼命的追求,只是回到原來的一無所有,"可憐哪!"  男人開始吟唱,還是怪聲怪調,他想要一個美麗女子,奈何女子已經愛上一位紳士,他想伸出手去碰女子,認為是這是他的幸福("幸運之手"的劇名是這樣來的嗎?),但都無功而返,他急著唱:"妳是我的,是我的!"  開頭的音樂出現,怪獸又來啃食他,那些男女這次不只是嘲笑,而是嚴厲的斥責他:"你正在受苦,你不得安寧!可憐哪!"好了,全劇結束。  據說荀白克將這位男子當成自己,等於是安排嘲笑與斥責自己的人,也算是個反省,當時他很不順遂,妻子外遇被他抓包(所以有伸手抓女人的情節),也意識到自己的音樂漸不受歡迎。但他大概沒想到~竟然到現在還是不受歡迎!"幸運之手"的上演應該是遙遙無期,我也只能看著奇怪的樂譜,聽著詭異的錄音興嘆了...

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圖片
  這齣華格納的難得喜劇,共有三幕,全部演出時間約五小時,是著名劇目中最長者,我是只聽第三幕,但此幕就長達兩小時,幾乎是別人一整齣的長度。  我也不知道,只是一個奪得名歌手比賽冠軍,最後與愛人終成眷屬的簡單劇情為何能寫那麼長,Walther的得獎曲子第一,二,三幕全部都有,只是剛開始不成形,後來經過達人Sachs的調教才成為金曲,Sachs雖然是一名鞋匠,但他的音樂能力更是不凡,也普受眾人尊崇,他人格高尚,雖然自己愛著女主角Eva,卻寧可讓給年輕人Walther,幫助他得獎,華格納歌劇裡常常是一堆狂人怪人愚人,竟然會出現Sachs這樣的人格者,煞是奇怪,愛搶別人老婆的華格納,怎會創造出這個角色呢? 第三幕其實滿精彩的,剛開始沉著寧靜的前奏,到Sachs徒弟慶祝他的命名日,Sachs又指導Walther一次,然後想著怎麼讓反派貝克梅瑟失敗,大家唱著有名的五重唱互道祝福,然後全劇的主要主題被倒反,歌唱大賽開始!一大堆的職人合唱讓氣氛熱烈到最高點,比賽結果,貝克梅瑟慘敗,Walther勝利抱得美人歸,但華格納還不滿意,因為Walther其實看不起名歌手,不願領獎,華格納安排Sachs唱了一段獨唱,要他尊重名歌手,這也是守護德國文化,抵抗國外的侵略和文化影響,全劇就在眾人狂讚Sachs結束。 說實在,我一直對唱Sachs的人很敬佩,三幕全都有他,第二幕三幕更是主角,唱段又多又長,我真的不知道是如何背譜的,還要做出各種表情,演技,簡直是神人了! 這次看的是大都會歌劇院的版本,唱Sachs的男中音James Morris唱作俱佳,不愧是大都會台柱,這種背譜能力根本是無法想像的...而且這是全版,沒有刪減的。